高哲峰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市 100049)
“潛在產出”(Potential Output)指一個經濟體在非加速通貨膨脹、資源被充分利用的條件下,能夠實現可持續的最大產出水平;“產出缺口”(Output Gap)是建立在潛在產出概念基礎之上的、表示實體經濟水平偏離潛在產出水平的程度。[1]它們是宏觀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有助于對宏觀經濟形勢的準確分析和判斷,是宏觀經濟政策制定的重要參考依據,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短期經濟穩定和長期經濟增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如何準確測算潛在產出和產出缺口,是當今宏觀經濟研究的熱點問題,因為潛在產出規模和產出缺口數額不是可以直接觀察到的,而只能通過實際產出的數額進行計算和估計,自20世紀60年代起,涌現了大量的潛在產出和產出缺口的估算方法。
本文對目前的測算方法進行分析和比較,選擇兩種方法進行實證研究,并對結果進行進一步比較,旨在推動我國潛在產出測算方法的進一步深化。
綜觀潛在產出的測算方法,大體可以分為三類:統計分解趨勢法、經濟結構關系估計法和二者相結合的方法。[2]
統計分解趨勢法是把時間序列分解為周期性成分和永久性成分,去除掉實際產出中的暫時性成分,運用多種統計技術和計量技術,計算出實際產出的趨勢值,在此基礎上估算出潛在產出。這類方法主要包括各種濾波方法,包括HP濾波法、BP濾波法、UC-卡爾曼濾波法等。經濟結構關系估計法用經濟理論分離出周期性和結構性因素對產出的影響,并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建立要素產出與投入間的關系,從而對潛在產出作出估算。比較典型的方法包括索羅增長模型方法和CD生產函數方法。二者相結合的方法包括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SVAR)等,目前尚處于探索階段。
各類測算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優勢和這樣那樣的不足。統計分解趨勢法的優勢在于比較簡便和易用;比較而言更加靈活,體現在估計參數值和數據系列趨勢方面,允許估計的參數數值隨經濟的發展而變化;[3]另外消除趨勢法在確定時間趨勢變化時更加快捷。但是,各種濾波技術是從電力工程和物理學等其他學科借鑒而來的,缺乏經濟理論基礎,造成了計算結果經濟學的解釋意義不強;[4]很多濾波方法所選取的參數是靠主觀經驗判斷,影響了估算的可信度;會遇到樣本末期問題等。[5]
經濟結構關系估計法因為其模型是根據生產關系建立的,因此所得出的結論富有經濟學方面的解釋意義,能揭示出更多的內涵,這是經濟結構關系估計法最大的優勢。但同時,其對數據的要求較高,很多數據難以直接取得,一些數據往往是通過某些估計方法得到的;另外,模型是以生產關系模型為基礎建立起來的,生產關系模型是否合理,是否與中國的市場環境相適應,是一個需要考察的問題。
國內外已有大量的潛在產出和產出缺口測算研究和實踐,大多不是采用單一的方法,而是同時采用多種測算方法。其中使用最普遍的是生產函數法,另外各種濾波方法也被大量采用。
本文采用了統計分解趨勢法中比較典型的HP濾波法,因為HP濾波法相對于之前的趨勢剔除法具有很好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是趨勢剔除法中最典型的一種;同時采用了經濟結構關系估計法中應用最廣的CD生產函數法,生產函數法充分考慮了資本投入或現有資本存量、勞動投入、全要素生產率等,體現了潛在產出的供給面特征,[6]比較好地反映了潛在產出的本質,是經濟結構關系估計法中經典的方法。本文將用這兩種方法對我國的潛在產出進行實證研究。
另外,在以往的產出計算方法中,都是使用總量數據如GDP對中國的潛在產出進行估算,這是無可厚非的,但這種做法忽視了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即中國經濟的發展是不平衡的。
一般來講,發展快的地區,真實產出水平會接近或高于潛在產出水平,而發展慢的地區,真實產出水平會低于潛在產出水平。采用全國GDP等總量指標,這種區域不平衡的現實情況無法在數據中得到體現。如果完全忽略地區發展水平差異,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統一的財政金融政策,可能會造成某些地區的經濟更加超越潛在產出水平,而另外一些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仍遠低于潛在產出水平,因此雖然國家宏觀政策的方向是正確的,但經過調節的實際產出水平仍與潛在產出水平相差甚遠,甚至造成更加嚴重的不平衡,政策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文將對各省的潛在產出水平分別進行估計,試圖對各地區的潛在產出水平進行比較,以揭示各地區的差異。
本文采用《中國統計年鑒》1984~2010年的年度數據。需要說明的是:第一,1992年及之前的年鑒,沒有提供各地區“國內生產總值”數據,因此采用了各地區“國民收入”的數據作為替代。第二,海南省1987年及重慶市1996年才單獨進行統計。為了數據的前后一致性和可比性,未把它們單獨計算,而是把海南省與廣東省合并計算,重慶市與四川省合并計算。第三,《中國統計年鑒》有時會對舊版的數據進行修訂。如各地區國內生產總值數據,2010年的年鑒根據第二次經濟普查的結果修訂了2005~2008年的數據,本文均采用最后修訂數據。
GDP數據均折算為2010年不變價格。本文以末年(2010年)為基年的處理方法有些不同尋常,這主要是受統計數據的影響,具體而言是為了克服海南和重慶GDP數據不連續的問題,因海南省和重慶市1984年沒有統計數據,如果以1984年為基年,無法進行計算,而以2010年為基年就避免了這一問題。
本文先計算各省的潛在產出,再合成全國的潛在產出。首先使用全國數據,對潛在產出進行估計,以便與分省數據估計結果進行比較分析。
在使用全國數據的時候,遇到一個統計數據上的問題,即各省的GDP加總值大于全國的GDP數值。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說法,各地區國民收入是由各地統計局計算的,在計算方法上同全國有不一致的地方,故各地區數字相加之和不等于全國數字。所以這里全國數據有兩個:全國GDP、各省加總的GDP,以便能和各省的潛在產出進行對比。再加上把分省的潛在產出合成全國潛在產出,數據來源共有3個,每種數據分別用HP濾波法和CD生產函數法進行測算,最終得到六組全國潛在產出數據(參見表1)。
首先用全國GDP數據(記為GDP1)對潛在產出進行估算,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一:為檢驗現實產出序列的平穩性,進行ADF檢驗,結果顯示,現實產出GDP1為非平穩序列,存在單位根。對GDP1取對數,記為LnY,對LnY再次進行ADF檢驗,結果顯示,仍為非平穩序列,并含有一個單位根過程。進一步對LnY的一階差分繼續進行ADF檢驗,選擇不含時間趨勢項和常數項。檢驗表明,一階差分序列在1.3%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接受不存在單位根的結論,從而可以認為,GDP1對數序列(LnY)的一階差分序列為平穩序列,可以應用HP濾波法。[7]

表1 六組全國潛在產出數據來源和計算方法
步驟二:用HP濾波法估算潛在產出。在采用HP濾波法進行潛在產出估算時,因使用年度數據,遵循了通常做法,采用讓和阿林(Ravn and Uhling)的建議值,年度數據取λ=100,用Eviews5.0求得我國1984~2010年各年的潛在產出及產出缺口。
用各省加總GDP數據(記為GDP2),采用HP濾波法對潛在產出估算的過程與前面完全相同,不再贅述。使用計算全國潛在產出同樣的步驟,計算各省的潛在產出。比較異常的是四川(含重慶)的數據,異常的時間在1996年和1997年,正好是重慶成立直轄市有單獨統計數據的時候,可能在統計口徑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CD生產函數法的基本模型[7]是:

其中 Yt為現實產出,At為技術水平,Ktα為資本存量,Ltβ為勞動投入;α、β分別是資本和勞動投入對產出的貢獻程度。兩邊同時取自然對數可得:

通常假設α+β=1,即規模收益不變,代入上式,得回歸方程:

這是一個雙對數模型,可以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OLS)加以估算。
CD生產函數法的難點是該方法對數據要求非常高,主要面臨兩個難題:資本存量的測算和潛在就業的估算。
(1)資本存量Kt的計算。戈德史密斯(Goldsmith)在1951年開創的永續盤存法(Perpetual Inventory Approach)是測算資本存量的基本方法,被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國家廣泛采用。[8]其基本公式為:

Kt表示第t年的資本存量,Kt-1表示第t-1年的資本存量,It表示第t年的投資,αt表示第t年的折舊率。因為需要折算為不變價格,把投資進行了折算,公式變為:

Pt為固定資產價格折算指數。
在對我國資本存量進行實際測算時,有三個難點:基年資本存量的確定、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的確定、資本折舊的確定。[9]
統計年鑒沒有提供中國早期的固定資本存量,僅有全民所有制企業固定資產數據,所以,確定早期的資本存量一般采取推算方法。本文采用了郭慶旺和賈俊雪整理的1978~2002年數據,[10]1983年資本存量為7794.1億元(1978年不變價格),再折算出用2010年不變價格計算的1983年資本存量為35960.08億元。
關于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Pt如何確定的問題,目前普遍的做法是用其他指數來替代,本文直接采用了《中國統計年鑒》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不過《中國統計年鑒》沒有提供1988年(1989年年鑒)和更早年份的指數,所以本文1984~1988年的指數采用“全社會零售物價總指數和生活費用價格指數”替代。
王小魯等在計算固定資本形成時,采用了5%的折舊率。[11]本文采用了他們的做法,假定的固定資產折舊率為5%,首先是出于計算上的方便,另外該數值與《中國統計年鑒》國有企業1978~1992年間的固定資產折舊率大致相當。
(2)潛在就業估算。本文主要借鑒了郭慶旺和賈俊雪的研究,采用如下公式來估算:[12]

其中Lt*表示潛在就業,LSt表示達到工作年齡的人數,Trp,t表示趨勢參與率,NAWRUt表示非工資引致失業率。我國目前缺乏參與率等數據,所以用HP濾波法對全社會經濟活動人數進行分解處理,得到趨勢全社會經濟活動人數,替代公式中的LSt×Trp,t;另外,利用 HP 濾波法對勞動就業人數與經濟活動人數的比值進行分解,用其趨勢成分來代替作為變通。這樣利用該公式就得到了我國1978~2002年各年的潛在就業量。
估算過程如下:
步驟一:用現實GDP、實際就業、資本存量對公式(3)進行回歸:
步驟二:對全要素生產率εt用HP濾波法進行分解,把趨勢項和潛在就業數據代回原式,可以得到潛在產出的數據。
對各省加總GDP(記為GDP2)采用同樣步驟進行測算,這里不再贅述。
用CD生產函數法測算各省的潛在產出,與測算全國的潛在產出的過程完全相同。
上文的計算得到6組潛在產出結果,對6種潛在產出的增長率進行比較。
(1)比較各種方法得出的潛在產出增長率。①數量差別。全國HP、全國CD數值,均比分省加總HP、分省CD加總數值低。這是因為全國數據小于分省數據加總額造成的,不具有可比性。分省加總HP和分省HP加總,分省加總CD和分省CD加總在數量上差別很小,說明計算全國潛在產出,兩種途徑沒有明顯差別。②形態差別。使用HP濾波法計算的增長率明顯比較平滑,起伏很小,而用CD生產函數法計算的結果明顯波動性較強,起伏較大。使用HP濾波法時,結果的平滑程度跟計算時λ的取值有關,λ越大,曲線越平滑。不過從波動峰值上看,HP濾波法的結果顯示,1984~1990年的變化比較平緩,而CD生產函數法在1989~1990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這更加符合實際情況。
(2)比較各種方法得出的產出缺口。①數量差別。從直觀上看,各種算法的差別不大。②形態差別。各種方法的形態相仿,但比較曲線峰值,區別較大。1984年,CD生產函數法的缺口均為正值,而HP濾波法的缺口均為負值;1988年,CD生產函數法的缺口轉為負值,而HP濾波法的缺口轉為正值;CD生產函數法在1990年出現了最大的負值,HP濾波法出現在1991年;1994~1996年的峰值出現時間差別較大,總體CD生產函數法的峰值出現較早,這在1999年之后的峰值表現更為明顯;2007年的峰值出現時間非常一致;2010年CD生產函數法為負值,HP濾波法為正值。
從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脈絡上看,1978年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工作重心放到了經濟建設上,設立經濟特區、鼓勵貿易、改革開放、擴大對外經濟交流。這一時期經濟增長較快,產出缺口應該為正,所以CD生產函數法似乎更符合實際情況。1992~1996年間,出現了“高增長、高通脹”的情況,1994年之后,CD生產函數法的產出缺口開始下降,預示了當時“高增長、高通脹”的情況難以為繼,而HP濾波法的峰值出現較晚,說明CD生產函數法更有前瞻性。1997年出現了亞洲金融危機,至2000年,積極的財政政策發揮作用,經濟加速增長,CD生產函數法早于HP濾波法一年見底,再次表明了CD生產函數法更有前瞻性。2007年開始出現次貸危機,國際經濟環境急轉直下,結合2011年我國進行的經濟結構調整,我國經濟處在轉型期,產出缺口為負比較符合實際情況,說明CD生產函數法更符合實際情況。
綜上所述,用CD生產函數法計算的產出缺口,比較能反映經濟的基本狀態,而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以前學者認為消除趨勢法和CD生產函數法相對有效可靠,通過本文進一步的比較,發現CD生產函數法更有優勢。當然,本文通過1984~2010年區間的數據研究得出的上述結論,時間跨度比較小,時間序列對樣本長度是敏感的,因此本文的結論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中國經濟年鑒》1994年版中明確劃分了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經濟區,簡稱東中西“老”三區。[13]到“十五”末,中央對西部的資金投入大幅增加,因此個別地區積極投身西部地區,為了爭取享有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支持,最終原中部地區的內蒙古和東部地區的廣西被歸入西部區,這被稱為東中西“新”三區。后將東北三省的遼寧、吉林、黑龍江劃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區,我國經濟區劃由“三分法”轉變為“四分法”(參見表2)。
從4個地區潛在產出的增長率來看,東部一直居前,東北基本居末,2006年以后才有趕超趨勢。從4個經濟區的變化節點(峰值)來看,還是有很多差別的。1990年,東部和西部到達谷底,東北和中部1991年才到達谷底;1994年,東部為峰頂,西部和中部1995年為峰頂,而東北1997年才到達峰頂,且高度較其他地區低很多;2004年東北到達峰頂,其他地區變化比較平緩;2010年趨勢比較一致,但東北下降較快。2000年比較具有典型意義,因為各個地區的產出缺口均接近為“0”,這一年對應的潛在產出增長率分別為10.57%、9.07%、9.36%、9.89%。

表2 中國經濟分區(四分法)
潛在產出對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有重要意義,在具體實踐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地區間的均衡。本文通過研究發現,各地區的潛在產出水平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在制定宏觀經濟政策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各地區的差異性,在制定統一政策的同時,再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對政策進行微調,以保證政策最大的適用性。
第二,統計數據的規范化。本文的研究證明CD生產函數法對潛在產出的測算更為有效,但CD生產函數法的一個難點是對數據要求高。在實際對各省潛在產出計算當中,更是碰到了不少數據方面的問題。如《中國統計年鑒》中,各省的GDP加總不等于全國GDP,據稱是統計口徑的差異造成的,其他數據如人口等也有類似情況,對各省的計算造成困擾。國家需要不斷完善統計工作,實現統計數據的科學化、規范化,為科學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三,注重人力資本投入,增加教育投資。從CD生產函數法計算潛在產出的過程來看,勞動力和資本是產出水平的重要決定因素。我國長期以來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因為這是最容易控制的經濟增長因素。但人力資本的投入其實就像馬車的另一個輪子,沒有它經濟就不能順利前進。而且人也是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推動力,而科技水平也是潛在產出的重要參數。
[1]、[7]顏雙波,張連城.潛在產出與產出缺口的界定與測算方法[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7(1):42-48.
[2]王興華.我國潛在產出測算及因素分析[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8.
[3]李文芳,方伶俐,凌遠云.兩類潛在產出估計方法的優缺點比較[J].知識叢林,2006(6):143-144.
[4]李文芳.潛在產出測算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6.
[5]、[6]胡乃武,劉睿.潛在產出估計的文獻綜述[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26(6):4-6.
[8]、[9]、[13]張軍,章元.對中國資本存量 K 的再估計[J].經濟研究,2003(7):35-43.
[10]、[12]郭慶旺,賈俊雪.中國潛在產出與產出缺口的估算[J].經濟研究,2004(5):31-39.
[11]劉本盛.中國經濟區劃問題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9(2):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