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提麥·阿不都熱依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新生兒科,新疆喀什 844000
新生兒窒息主要發生于圍生期,據統計我國新生兒窒息發病率約為14.5%[1],大部分患兒會伴有不同程度的腦損傷,臨床稱其為缺氧缺血性腦病,可導致患兒殘疾或死亡。通過對新生兒疾病不斷的研究和圍生期臨床護理技術的提高,近幾年新生兒窒息的致死比例大幅下降,但存活患兒卻易出現不可逆性的腦功能缺陷。為了降低患兒的腦損傷程度,臨床選擇在窒息新生兒(重度)的早期干預過程中使用黃芪注射液,本文選擇30例搶救成功患兒,以對比分析黃芪注射液的使用價值。
選擇2011年1月~2012年2月本院30例搶救成功的重度窒息新生兒,體重為2.7~4.4 kg,平均3.5 kg;胎齡為28~42周,平均36周;表現為Apgar評分值持續低于常值;依照搶救順序劃分黃芪組和對照組,每組15例;黃芪組中,女8例,男7例;對照組中,女9例,男6例,黃芪組和對照組患兒體重范圍、癥狀情況及胎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積極地給予對癥治療并使用臨床常規用藥:腦活素的每日靜滴劑量為5 mL,胞二磷膽堿的每日靜滴劑量為0.125 g,兩藥的首次使用時間均為患兒出生后1 d,藥物療程為2周;黃芪組除了實施對照組的治療措施以外,還在早期加用黃芪注射液(藥品生產商為成都地奧,10 mL/支),每日靜滴劑量為2 mL/kg靜滴時混溶于葡萄糖注射液 (10%),藥物占比為50%,時間控制在60 min內,藥物療程為2周。
腦損傷程度變化的對比指標包括: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HIE)程度、死亡比例、通氣比例、神經評分(NBNA評測表)。
采用SPSS 12.0統計軟件,組間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黃芪組與對照組的HIE程度、死亡比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驚厥比例、神經評分超過35分所占比例、通氣比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腦損傷程度變化對比[n(%)]
大多數的新生兒死亡都是因為腦損傷引起的,雖然目前可以通過搶救避免死亡,但存活患兒卻易出現不可逆性的腦功能缺陷。臨床實踐表明提高智力的治療時間為發作急性期[1],因此選擇早期干預,而治療效果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預后。以往應用具有促進腦細胞代謝作用的藥物,此類藥物可以有效地保護神經元,避免嚴重損傷,但由于神經細胞處于興奮狀態[2],所以耗氧量隨之升高,因此,首次用藥時間選擇為患兒出生后1 d。大量的學者和專家經研究指出患兒存在神經細胞凋亡現象,且發生時間確定在發病后的6~12 h[3],因此應在此期間內給予具有保護神經細胞作用的藥物。黃芪注射液在臨床上一直應用于微循環的改善、血管的擴張、紅細胞功能的保護[4]、心肌收縮的調節等[2],效果明顯。近年藥理研究發現,黃芪性甘且溫[5],具有保護神經細胞作用,可抑制其凋亡[3],改善大腦供血、供養[6],逆轉損傷情況,避免出現遲發性、不可逆性的損傷[2]。本文中黃芪組的驚厥比例為46.7%(7例),比對照組(66.7%)低,表明該藥可以降低患兒驚厥概率;黃芪組神經評分>35分者占 66.7%(10例),比對照組(40.0%)高,表明該藥可以有效降低腦損傷程度;黃芪組通氣比例為33.3%(5例),比對照組的通氣比例(60.0%)低,表明該藥可以降低患兒通氣概率。
[1]赫羽,趙立宏.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發病機制和防治進展[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6(10):158-159.
[2]何莉,黃河,熊遠青,等.黃芪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神經功能保護和免疫調節作用[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2(17):23-25.
[3]竇常勝,周名雄,張士發,等.黃芪注射液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腦保護作用[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10,11(7):104-106.
[4]林世清,黑子清,莫利求,等.黃芪與山莨菪堿對失血性休克兔肺缺血再灌注損傷保護作用的比較[J].臨床誤診誤治,2004,4(11):7-9.
[5]張家雷,杜秀蘭,孔令芬.大劑量黃芪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療效觀察[J].臨床兒科雜志,2002,20(8):498-499.
[6]周偉,吳圣楣,陳惠金,等.新生大鼠腦缺氧缺血后遲發性細胞死亡的研究[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0,2(4):25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