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林
廣州市天河區中醫醫院,廣東廣州 510655
亞健康是最近幾年人們對于健康需求提出的新概念,現代醫學認為,亞健康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如不及時加以干預,可能進一步發展為疾病。采取積極的治療可使機體恢復到健康狀態[1]。而這種理念在我國傳統醫學上已有所體現,與古人提出的“治未病”思想相近。本文首先對當代都市上班族的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就此探討亞健康與治未病思想的關系。
選取廣州市天河區事業單位工作者為調查對象,調查時間為2012年2月份。
1.2.1 調查問卷的設計 亞健康的診斷標準則是根據WHO關于健康的定義,在結合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2]相關概念的基礎之上進行制定的。具體而言,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判斷依據:(1)反復出現身體的不適狀態或是適應能力顯著減退,但仍能夠維持正常的工作與生活;(2)無重大器官與器質性疾病及精神心理相關疾病;(3)盡管具有明確的非重大器官器質性疾病或精神心理疾病診斷,但無需用藥維持,且這種非重大器官器質性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與目前患者自身的不適狀態或適應能力的減退無必然聯系。再結合廣東地區普通白領工作、生活、學習等各方面實際情況,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其內容包括一般人口學資料,與亞健康診斷有關的軀體、心理、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問題、亞健康的各種影響因素、疾病現狀等34個條目。
1.2.2 亞健康確立標準 問卷中每一項內容具有“很好”、“較好”、“差”和“很差”或“從未有”、“較少”、“較多”和“經常出現”四種選項,確立得分標準以便于統計時計算。
1.2.3 調查方法 調查采用不記名方式,現場集中或個別填寫并當場收回問卷。由負責相應單位的專職人員對原始資料進行檢查,剔除不合格問卷。
1.2.4 數據處理 劃分各年齡段人群,計算得分,確定為健康與亞健康狀態人數所致比例。數據用SPSS 17.0軟件進行處理,當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共調查1 058人,收回有效問卷1 011份,回收率為95.6%,有效問卷927份,有效率為91.7%。不同年齡段人群健康狀態比較,30~40歲人群不同程度的亞健康發生率為81.2%,居于最高,其次是50歲以上人群,為32.7%。各年齡段亞健康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段人群健康狀態[n(%)]
根據中華中醫藥學會起草、發布的《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的內容,把亞健康定義為:人體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處于亞健康的人,達不到健康的標準,表現為一定時間內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適應能力減退,但是不符合現代醫學對于疾病的臨床或亞臨床診斷標準[3]。亞健康者的表現主要有:(1)軀體、心理、社會交往方面主觀感覺上的不適或能力減退,但經過檢查卻無陽性指標,達不到疾病的診斷標準。這類人往往表現為軀體方面的頭昏頭痛、疲乏無力、食欲不振等,精神方面則為情緒低落、煩躁不安、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社交方面可能為無法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2)體檢時可發現一些生物參數偏離了正常的范圍,但依然夠不上疾病的診斷范圍,臨床上也無明顯的不適。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對于各種健康狀態的界定區分越來越清楚,如果能對亞健康狀態進行有效的調整和干預,對于健康狀態的維持和疾病防治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鄧鐵濤老先生[4]在他的文章中提出養生之道是養德、養心、養脾胃和養腎。從中可以看出,養心、脾胃和腎都是身體上的養護。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養好脾胃才能輸部水谷精微,從而濡養全身;而養心需要調養七情,達到其情志上的穩定和健康。縱觀鄧老的養生之道,與《內經》所提的治未病都是現代人需要好好體會的。從本次調查中顯示,現代人中亞健康的發生率很高,部分年齡段甚至已超過50%(81.2%),具體原因不難看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人為了適應外界的環境,工作和生活規律都遭到破壞,而時間的緊迫也讓人們無暇顧及自己的健康狀態,更何況是養生。亞健康狀態雖然夠不上疾病的標準,但卻使人更容易患上疾病,當“已病”時,為時已晚[5]。于是,治未病對于現代人,無論是處于健康還是亞健康狀態,都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做到以下幾點:(1)一級預防包括健康宣教以及自我保健兩部分。從健康宣教角度來說,普通群眾能夠通過學習鄧鐵濤老先生的養生經驗來消除自身亞健康狀態的多種危險性誘發因素,亞健康及疾病患者也能夠通過九種體質組以及亞健康組的構建,有效緩解自身的亞健康狀態。(2)二級預防主要是從亞健康人群的心理狀態、運動狀態、飲食習慣以及生活方式這幾個方面入手。在日常生活中有著鄧鐵濤老先生所倡導的“養心、養神、養德”思想,在閑暇時候秉承鄧老先生的“散步、八段錦”,將食療、食膳、食譜、膏方、藥膳作為基本飲食習慣,從衣食住行各個細節乃至自身心理情緒上糾正不合理的生活作息方式[6]。(3)個體化綜合性干預的方式主要有中西藥物,經絡治療、針灸推拿按摩以及身心綜合治療這幾種方式。在以中西藥物重養心養脾養腎的同時結合經絡治療儀治療以及針灸推拿按摩方式來起到情志與心身綜合性調節的治療目的。
[1]李力,薛曉琳,徐雯潔,等.“治未病”思想在亞健康防治中的應用[J].北京中醫藥,2008,27(1):76-77.
[2]莊乃禎,許仕泓.淺談藝術療法對改善亞健康的應用與作用[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Z2):91-92.
[3]王天芳,孫濤.亞健康與“治未病”的概念、范疇及其相互關系的探討[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29(10):929-933.
[4] 鄧鐵濤.養生比先養心[J].祝您健康,2010,6(2):12.
[5]陳孔斌,金燦道.《內經》“治未病"理論在亞健康防治中的應用[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09,11(3):250-251.
[6]馬利.中醫治未病辨證論治亞健康[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24):3100-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