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大學 朱艷芳 張詠梅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以江西鄱陽湖為核心,以鄱陽湖城市圈為依托,以保護生態、發展經濟為重要戰略構想,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經濟示范區和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先行區[1]。2009年12月12號,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正式被國務院批復為國家戰略的區域性發展規劃,作為江西省第一個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區域性經濟計劃,不僅對江西省的經濟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同時也為全國乃至世界構建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模式提供了實踐的依據。而作為經濟發展重點的環鄱陽湖城市群,該如何推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建設發展做好示范性成果是我們提倡舊址改造建設的直接因素。
鄱陽湖位于江西省北部,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泊,世界六大濕地之一,該區域生態環境優美,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保護區,它承擔著調洪蓄水、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等多種生態功能。而經濟區所涵蓋的城市群范圍就是環鄱陽湖所輻射的3個市,包括南昌、景德鎮和鷹潭市,九江、新余、撫州、宜春、上饒、吉安市的部分縣(市、區)共38個,以及鄱陽湖整個湖體在內的共5.12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范圍(圖1)。占到了江西省整個國土面積的30%,人口50%,對江西北部的經濟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規劃近期為2009年至2015年,遠期展望到2020年。
圖1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范圍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涉及的范圍極為廣泛,其中既有浩瀚的湖面,也有廣袤的平原,還有連綿的丘陵和山地,有現代化的城市、有資源型的農村、還有歷史文化名城,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整體建設是一個長時間、高投入、建和諧的構筑過程。就各個城市而言,該如何建設發展,合理地利用資源,堅持可持續生態建設,對城市舊址進行的改造,是城市更新的具體方式之一。作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主體構成的南昌、鷹潭、景德鎮3市,其城市舊址根據該地區的產業結構,也各有千秋,如:南昌作為江西的省會城市,有著一部分因產業生產方式的轉變而遺留的早期工業遺址;而景德鎮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國的“瓷都”,陶瓷文化享譽世界,也有著許多因資源環境、產業結構改變后廢棄的窯址以及歷史古街;在整個生態經濟區范圍內,由于水域的廣闊,河流豐富,也存在著很大一部分廢舊的碼頭。因此,本著從經濟和生態的發展觀念來實施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規劃和建設,對環鄱陽湖生態城市群舊址的改造和再利用成為我們推動這一地區科學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
鄱陽湖生態城市群作為贛北未來的發展重心,通過規劃建設在對城區舊址進行改造的過程中不能簡單地照搬照抄國內外舊址改造的案例,必須強化突出該地區的個性特色,因地制宜,對改造前后的使用功能、周邊環境、建筑風格、歷史文化等都要做詳細的策劃,在保護各個城鎮的歷史文化的同時突出當地的現代文化特色。比如像景德鎮在對歷史古街區的改造的過程中,可以采取保護性修繕改造,對建筑物外觀、色彩、小品、植被采取寫真性商業區的改造開發,修舊如舊,突出古意濃濃的歷史文化氛圍。此外,江西省作為中國的紅色革命圣地,突出的紅色旅游、革命教育都是改造的特色主題。
目前,國內對于舊址的改造大多數都限于藝術產業園區的規劃,但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改造和利用,應拓寬思路,不僅僅只考慮到高檔社區和時尚產業,也需要為廣大群眾提供生活娛樂消費的空間,甚至是從公益的角度出發來規劃可持續發展的改造,中國著名的中山“岐江公園”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利用工業舊址改造成公共性的活動空間,在廢舊利用中保護了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對于鄱陽湖生態城市群的舊址進行改造應堅持多樣的原則,除了藝術中心、創意產業園以外、商業中心、公共活動空間、經濟性酒店、體育健身用房,甚至是廉租房、單身公寓等等都是可以考慮的范圍。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改造的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既要保護“一湖清水”,又要促進經濟發展,由此可見,“生態立省、綠色發展”的戰略貫徹此次規劃發展的整個過程,它不僅要求我們對湖泊本身進行生態保護,同時也體現在我們對城鎮鄉村的建設發展改造過程之中。對現存的舊址進行規劃改造再利用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而改造工程中堅持樸素、簡約、經濟的發展方向將是對生態改建的最好詮釋。對舊址的改造不僅可以減少建筑垃圾對城市環境的污染,同時也減輕了施工過程中城市交通、能源的壓力,可謂是低碳經濟發展的最好體現。
改造給城市舊址的再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為了高效、合理、科學、持續地利用和開發這些資源,讓它們重新煥發青春和活力,我們就必須注重協調。協調舊址與地域之間的關系、舊址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舊址與人之間的關系,通過“協調”來達到“雙贏”的成功。
目前,國內外對舊址改造的方案大都采用了“拆、改、留、復”的改造策略[2]。根據鄱陽湖特殊的區域環境及廣闊范圍,做出了針對性的方案規劃。
把舊址改建成一個創意產業集群區是當前國內改造的一個主要方式,特別是對城市中廢舊工業廠房的改造再利用。這種改造形式于上世紀60年代首先在德國出現,后為整個歐洲乃至世界都提供了借鑒的范本,如著名的魯爾工業區,作為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工業區之一,在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吸引外資和技術,在改造老企業,發展新企業的過程中整治環境,使之成為景色秀麗、新新產業、擴大就業的新型產業園區。在國內也有北京的798藝術工廠,它也是由原來國營的電子工業廠改造而成,從2001年開始,由來自北京周邊和北京以外的藝術家將此地逐步改造成他們從事藝術工作的場所。在充分利用原有廠房風格的基礎上,進行了簡單的裝飾和裝修,使之變成富有特色的藝術展示和創作空間,并逐步形成了產業集群和產業鏈效果,現今798已經成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標(圖2)。毋庸置疑,對工業遺址的再利用方面,它算是成功的典范[3]。還如:杭州LOFT49、上海1933老場坊,它們為城市舊建筑改造性利用提供了較為成功的范本。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不論從地理位置、產業資源、還是水陸交通,都為建設創意產業區的優越條件,因此,在對舊工業遺址的改造和利用也可以借鑒國內外有著豐富經驗的創意產業園的成功經驗,以產業簇群為單元,以點帶面,逐步形成規模集群效應。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各個城市之間的差異,但不能一味地模仿,而應該樹立起自己的文化創意產業選擇方向,走個性化發展之路。
圖2 北京798藝術區
圖3 哥本哈根港口公園
利用昔日的碼頭、港口改建公共濱水休閑區也是有例可循的,早在2000年建成的丹麥哥本哈根港口公園便是一個成功的案例,當城市中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形態轉變,市區內原有的企業陸續遷往外地,港口的貨物運輸量逐漸減少,曾經的繁榮景象一去不返,對此,當地人將其逐漸改造成集休閑、娛樂、文化、體育活動于一體的場所(圖3)。利用廢棄的港口碼頭打造濱水景觀公共休閑區在目前國內的舊址改造中還是屬于比較少見的一種形式,它受到地域環境和資源的限制,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范圍內,從自然空間上來看,水域豐富、河流密布,城市周邊地區山水自然銜接,隨著城市規模迅速膨脹,現代工業發展,交通方式的轉變,在河道邊遺留的大量港口碼頭,為城市公共活動空間構筑提供良好的條件,促進有限的自然資源和城市的功能空間形成良好的配合。不論是休閑廣場還是親水平臺,不論是活水公園還是健身樂園,對這類性質的空間進行改造再利用不一定要建造華麗的外觀、宏偉的雕塑,它可以是平淡簡樸的,但它一定是城市民眾休閑活動的大舞臺。
娛樂餐飲休閑區不僅可以通過舊空間進行改造,同時也可以作為產業區和服務區的附屬空間進行規劃,利用舊址改造餐飲娛樂空間可以創新地注入時尚的商業元素,變成了一個集餐飲、購物、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連鎖產業鏈,既保護了歷史文化元素,也深化了經營模式,創造了新的價值,同時還能夠推動新的就業機會。餐廳、咖啡廳、酒吧等是舊址改造的一個重點方向,通過用一種補丁式的手法進行舊址改造,不僅能讓人體會到一種懷舊的情緒,也能看到一種精致與粗糙的對比,舊建筑和新藝術的碰撞。在整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范圍內,可以利用的舊式建筑不甚枚舉,除了廢舊的老式建筑以外,甚至還包括一些廠址,如景德鎮的窯址,都是改造的絕好選擇。
面對國內外如火如荼、大刀闊斧的實踐性改造,我們的任務任重而道遠。既要從觀念上做到對這一類舊遺址有一個科學全面的認識,又要從方法上避免一些膚淺、不合時宜的做法,創造出一些主題性、個性化、多樣化于一體的空間環境新格局[4]。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是贛北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構想,是探索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新路,為了加快經濟發展、促進和諧,本著節約資源、生態建設、環保開發的原則,對該區存在的舊址遺跡進行合理的改造和利用是打造城市新名片的重要手段,是促進人與自然、生態與經濟共贏發展的新思路。對舊址改造再利用比新建更加節省去主體結構和部分基礎設施所花的資金,而且建設周期較短;同時,改造再利用之開發方式可減少大量的建筑垃圾及其對城市環境的污染,再次,產業類歷史建筑作為城市文明進程的見證者,也是值得我們保護和留存的,因此,對舊址的改造再利用可以說是一舉多得,通過改造和保護相結合之方式,以求得逐步達到較大變化,從而推動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1]http://baike.baidu.com 百度百科.
[2]劉小紅.城市記憶中工業遺存改造開發——探析上海工業遺址保護與再利用[J].美與時代,2010(11).
[3]韓風.工業遺址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北京798藝術區案例分析[J].裝飾,2010(12).
[4]王彥輝.城市產業類歷史建筑的新生——以南京晨光機械廠舊址保護性改造再利用為例[J].中國科學,2009(39).
[5](英)肯尼思,鮑威爾.舊建筑改建和重建(于馨譯)[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6]陸地.建筑的生與死:歷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7](西班牙)帕高.阿森西奧.生態建筑(候正華等譯)[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8]曹利.歷史街區保護與發展的實踐與認識——以景德鎮明清御窯廠遺址保護與發展規劃為例[D].深圳大學,2009.
[9]楊濱章.昔日舊碼頭今朝濱水園——丹麥哥本哈根市港口公園設汁藝術探析[J].2010(2).
[10]安延清,左琰.上海產業遺產改建創意產業園區開發模式探究[J].城市建筑,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