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威海) 王紅坤 彭蘊琪
公司是一種企業組織形式。從法律意義上講,公司是指依照法律規定,由股東出資設立的以營利為目的的社團法人。我國《公司法》對公司的概念作出如下闡述:“本法所稱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根據我國有關法律規定,“公司就是依照公司法規定,由出資方式設立,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或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獨立法人財產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1]從公司的法律定義中,我們可以明確,公司具有獨立法人的地位,能夠對外獨立地承擔財產責任;公司財產的來源是股東的集體出資,具有明顯的資合性,契約性;公司設立的最終目的是盈利,營利性是公司的本質屬性,同時公司也承擔著社會責任,雖然公司法對公司的概念中未明確此點,但公司法其他條文中存在此項規定。
因此,公司的本質對外即以獨立法人的地位進行經營管理并獲得盈利,承擔全部財產責任;對內即資合主體的契約性,亦即股東收益、責任的有限性。
公司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法人的特征在于它有獨立的法人人格、獨立的組織機構、獨立的法人財產、能夠獨立承擔責任。
(1)獨立的人格,即公司能夠獨立作為民事主體的資格。根據《公司法》等相關法律規定:公司在民事訴訟中,需要以自己的名義獨立承擔責任,履行義務,享有權利,而不能以某個股東的名義。所以,公司需具備獨立作為民事主體的資格,即具備“獨立的人格”。
(2)獨立的組織機構。在社會中,公司所扮演的形態是社會經濟組織。而要成為一種經濟組織,其前提便是有自己的獨立組織機構,這是顯而易見的必備要件之一。
(3)獨立的財產。公司作為一種經濟組織,需要隨時與他人發生這樣或那樣的經濟聯系,而發生聯系,進行自由貿易、交易談判的基礎就是雙方都必須有足夠的資金支持,這就要求公司有自己獨立的財產做鋪墊。
(4)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公司作為一種經濟組織在與其他組織發生聯系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糾紛,比如權利義務不明確或者權益被侵犯的情況。這需要公司具有獨立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并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參加到訴訟中去。其實,與第一個前提相對應,公司具有了法人能力,便具有了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相輔相成。
綜上所述,公司具備了法人成立的四個必備要件,故其具有法人性。然而與公司一并屬于企業范疇的獨資企業以及合伙企業,因它們沒有獨立的財產、無法進行獨立的物質擔保,故其不是法人,只能是非法人企業。
營利性,這應該是公司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目的所在。曾經看過一個記錄片名叫《公司的本質》,它記錄了從1683年英國大法官柯克給了公司第一個定義—— “公司是由許多人集合而成,無形的,永久的,是按照法律規定形成的。”之日起,一直延續至今的延邊發展歷程。從整個公司的發展歷程中我們能看出,整個公司的歷史發展都是以營利為核心,其最為重要的目的只有一個:盈利,不顧一切的謀求利益,在謀求利益的前提下得以生存并逐步發展。
正是“營利”這一內在要素,驅使著公司從不成熟一步步走向成熟,從極少的數量擴張到遍地開花。利潤是企業家永恒的追求目標,為了方便對利益的追求,出現了無限公司、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兩合公司、有限責任公司、母公司、子公司,本公司,分公司,關聯公司、公司集團、跨國公司等一系列公司形式。“營利是經濟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屬點,沒有營業就沒有企業,營利是企業的根本所在。”
那么,究竟什么叫做營利性?“營利”又與“盈利”有什么區別呢?盈利與贏利沒有區別,兩者反映的都是最終獲利,即財務上的凈利潤,強調結果。而“營利”則不同,它是指在經營業務中產生的利潤,強調的是過程。與此相對應,公司的營利也并非指簡單機械的賺取錢財,而是通過一定的章程,在滿足以下幾個條件的基礎上進行的:首先,以營利為目的,這是前提;其次,營業需具有連續性或者穩定性,即興的或是一次性的買賣活動不叫做營業,只叫做簡單的買賣活動,一次性交易;再次,營業需具備內容的確定性,包括其經營范圍,經營種類,經營存續期間,地理位置,經營方案與計劃等等,在成立企業之前都必須明確地規定清楚;最后,營業需具有行業性的特點,某些經營貿易活動,盡管也以營利為目的,但不是公司,如會計師事務所、歌劇院、農場等自由職業組織和單純的農業組織等。
公司是多人聯合而形成的社團法人,其成立具有法定性。這句話揭示了公司兩個方面的屬性:
(1)公司是社團法人。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的區別在于,社團法人是人的集合體,而財產法人是財產的集合體,或是說以財產集合為其成立基礎。
(2)公司是多人的聯合。根據我國公司法的規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應當有5人以上為發起人,不規定人數上限;有限責任公司需由2人以上50人以下股東共同出資建立。”盡管我國并不禁止設立國有獨資企業,即一人公司,但一人公司只是公司形式的例外。
公司本質的對外表現,即公司法人的對外獨立性。首先,公司是一個具有法人地位的企業組織,關于公司法人性的定性問題,傳統理論上存在“實在說”和“擬制說”兩種觀點,實在說認為公司人格與自然人人格一樣,是一種普遍的客觀存在;擬制說認為公司是法律虛擬的或擬制的“人”,公司人格僅僅是法律意義上的人格,也就是說,公司法人地位源于法律的賦予。綜合這兩種觀點,實在說重在強調公司一旦成立,便具有了客觀性,不因公司內部人員及章程規定變動而變動,而擬制說則強調法律的主觀認定作用,突出了在明確公司法人地位的過程中法律的作用。但是,無論是實在說還是擬制說,并不否認公司是一個法人組織,對外以法人的名義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獲得盈利,并承擔財產責任。
公司是一個法人組織,法人的特點之一便是獨立性,作為一個公司,首先是具有獨立的財產,這種獨立的財產是公司賴以進行物質生產和經營管理的物質條件,也是其承擔財產義務和責任的物質保證。“在我國,特別是新公司法頒行以來,公司法人財產與股東個人財產分離開來,公司財產實行最低資本額制度,且以公司全部法人財產對外承擔風險責任,當然,公司財產作為獨立的法人財產,在公司運作過程中,具有明顯的營利性,這也是公司設立的根本目的和最終目標,這個目標來源于公司法人的內在要求,正如自然人一樣,公司也具有逐利性”。[2]公司作為一個獨立的法人組織,時刻受到法律的規范和約束,從正面層次,法律為公司經營發展創造環境條件,保證公司健康運作并獲取經營利潤,進而實現法律的最終目標——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但從負面看,法律也會約束公司的經營行為,特別是不正當經營行為,其突出體現便是公司獨立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公司獨立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在國外又被稱為“刺破公司的面紗。”是指為阻止股東等濫用公司獨立法人人格,就具體民事法律關系中的特定事實,否認公司具有的獨立人格與股東的有限責任,要求公司股東對公司的債務或涉及的公共利益直接負完全責任的一種法律制度。這種人格否認制度主要適用于公司利用其法人人格從事不正當行為并損害到相對人的利益時,在此種情況下,公司便不再具有獨立法人的人格,而是將其歸責于股東或投資人,要求股東或投資人與公司共同承擔全部責任。但是,這種制度并不是徹底否認公司法人的獨立人格,而是僅在公司利用其獨立法人人格從事違法行為時適用,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制度仍然是對公司法人制度的完善,是對公司的獨立法人地位更好地維護”。[3]
公司本質的對內表現是公司內部的契約性,其主要表現為:股東或投資人與公司的契約關系、公司內部各個股東間的契約關系以及公司與職員間的契約關系。公司是現實存在的社會經濟組織體,而其外在表現的法人性只不過是公司在法律上的面具,存在于面具之下的各個長期合作者之間的各種利益關系才是核心基礎。公司的主要參與者包括股東、董事、管理者、雇員和公司的債權人,公司的交易行為又關系到與之有聯系的供應商、經銷商、消費者、甚至公司所在的社區、街道,如果沒有這些參與者的行為,公司就無法保持一種動態的運行,也就不能稱之為公司。但是,當我們將關注點僅僅放在公司法人這個外部法律表現形式上時,公司本身就變成了與其相關的一切權利的享受者和義務的承擔者,一切與公司有關的法律關系也就被進行了相對簡單化的處理,即對外表現的獨立法人責任。
“在公司法人地位的大框架之下,我國公司法僅規定了公司與股東之間的所有關系、公司與董事之間的管理關系、公司與債權人之間的債務關系,而公司的其他參與者之間的各種微妙關系卻被忽視了,股東與股東之間的關系(尤其是控制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關系)、股東與債權人之間的關系、股東與董事之間的關系失去了現實中相互聯系的橋梁。這也就使得公司的本質內涵僅限于外部層面”。[4]事實上,盡管不同的參與者在公司中的法律地位和利益的實現方式存在較大的差異,但公司參與者在公司內部的關系中具備基本相同的要素,各種參與群體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公司的盈余利益分配,按照一定的比例(出資比例)承擔有限責任。因而公司與這些不同群體之間的關系,歸根結底是一種契約關系,這也是維持公司生命與活力的本質所在。
正確認識公司本質,我們既要看外在關鍵,也要看內在實質,公司的出現有其歷史的必然性,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社會的活力因素,但公司的本質在任何時候都是不會改變的,公司對外以獨立法人的性質參與經營管理,達到盈利的最終目標,對內以契約的鏈條緊密聯系各種參與主體與公司的關系,真正實現了內外的統一,維持了公司的存在和發展。
[1]畢京福,王靜.揭開公司的面紗——公司社會責任初探[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
[2]張士元,劉麗.論公司的社會責任[J].法商研究[J].中南政法學院學報,2001(06).
[3]雷興虎,劉斌.強化公司社會責任與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的完善[M].全球化趨勢中企業的跨國發展戰略與社會責任(下),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