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 肖科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史上的奇跡。而深圳的經濟也經歷了快速發展的過程,創造了“深圳速度”,2011年深圳市實現GDP1.1萬億元,在全國大中城市經濟總量繼續保持第4位。這些成績的取得,深圳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功不可沒。“十二五”時期是深圳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依照“主攻西部、拓展東部、中心極化、前海突破”的策略,加快西部填海工程,推進大空港區建設,初步完成寶安、光明重點城區的改造工程。深圳正抓住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實現從“深圳速度”向“深圳質量”轉變、從“深圳制造”向“深圳創造”轉變、從工業主導型向服務業優先型轉變、從一般要素的比較優勢向創新要素的動態優勢轉變、從粗放發展模式向低碳集約模式轉變,建設科學發展新特區。
深圳市經濟結構已經經歷了三次轉變,第一次是在20世紀80年代,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拉開了經濟起飛的序幕,同時開啟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歷程。以接受香港制造業的轉移為契機,大力發展以“三來一補”為主的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業和與之配套的商貿服務業,完成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轉型。第二次是從1995年起,深圳抓住世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機遇,大力發展以電子信息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經過10多年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長為深圳的支柱產業。第三次是從2005年起,深圳以“十一五”規劃為藍圖,大力優化產業結構,繼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現代金融、物流、文化產業,精心培育了新能源、生物、互聯網等戰略性產業。
但2012年前兩個月,深圳的主要經濟數據呈現負增長的態勢,GDP總量已被蘇州、重慶和天津超越,GDP排名退至全國第七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繼續加快深圳市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勢在必行。
2011年深圳市實現GDP1.1萬億元,位居國內第四位,改革開放30年的建設,深圳實現了從小漁村到國際化大都市的蛻變,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跡。根據錢納里工業化不同階段劃分標準,深圳在2008年便在珠三角區域內率先由工業化的中、后期階段跨入后工業化階段。深圳已經進入經濟發展的一個新高度,由以工業型經濟為主轉向服務型經濟為主,2008年第三產業占GDP的51%,09年占53.2%。
1.2.1 深圳市對外依存度過高
深圳是一個高度開放性的地區,經濟的對外依存度較高。近十年的對外依存度均超過了200%,2011年達到232.53%,高于全國和廣東省平均值。
表1 深圳市對外貿易依存度
從上表可以看出,2000年~2011年深圳市對外依存度總的變化幅度不大,但對外依存度較高,均超過200%,經濟發展的對外依存度均超過廣東省和全國的平均對外依存度,甚至高于上海和廣州,說明深圳的對外依存度高,是高度的外向型經濟。
1.2.2 產業結構不合理
現階段,深圳正處于產業升級、結構優化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方式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有所加深。從三次產業結構看,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與國際化城市的標準相比,尚有較大差距,嚴重制約了高新技術和先進造業的發展水平,以及產業升級。深圳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與紐約、東京、新加坡、香港等國際大城市平均水平相比要落后近20個百分點,與北京、上海等國內先進城市相比也要落后10個百分點以上。
當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深入發展,而珠江三角洲地區處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經濟進一步發展既面臨有利條件,也面臨挑戰。珠三角一體化發展,既可以實現珠三角各區域優勢互補,加強凝聚力,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也可以進一步加快我省經濟發展特別是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發揮珠三角對全省乃至全國的先行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深圳市融入珠三角,面臨兩方面機遇,首先,廣東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規劃加速推進珠三角一體化發展。2010年廣東省政府印發了《珠江三角洲產業布局一體化規劃(2009~2020)》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支持和推進珠三角一體化發展。其次,珠三角的交通路網日趨完善,預計到2020年,將形成完善的水上航線,道路和軌道交通網絡,實現珠三角的“一小時經濟圈”。
深圳融入珠三角,可以加速促進深圳經濟結構的轉型,實現與珠三角各城市的錯位發展和交叉發展。
第一,加強環境建設。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環境建設,包括政策環境、制度環境、要素市場建設等。第二,推進自主創新。以自主創新進一步提升產業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的動力由資源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增加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組織管理創新、勞動生產率提高轉變。促進自主創新產業化,推進實施產業技術路線圖和創新型企業發展技術路線圖。第三,優化投資結構。掌握政府投資的領域和規模,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進一步加大政府投資撬動社會投資的力度,引導民間投資上變被動為主動。第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重大項目是拉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力量。第五,推進空間布局優化。加快推進光明新區、坪山新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大鵬半島濱海旅游區、精細化工生態產業園等的建設,建設空間合理布局的深圳。
表2 廣東省各產業部門的中間投入率
物流業、信息產業、商業、金融業、科技產業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快速發展,是朝陽產業,具有很大的前景。通過計算廣東產業關聯度的指標“中間投入率”,得出深圳的物流業、信息產業、商業、金融業、科技產業等五大戰略性產業部門對其他產業的關聯度較高,政府應該大力促進這五大產業的發展壯大,以拉動上下游產業的發展。
“中間投入率”是反映各產業部門間互相聯系、互聯依存的兩個指標。“中間投入率”反映了各產業在自己的生產過程中,為生產單位產值的產品需從其他各產業購進的原料在其中所占的比重。由于無法獲得深圳市地方層面的投入產出表,只能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廣東省投入產業表(2007年,41部門)來計算相應的中間需求率和中間投入率。
從各服務產業的中間需求率橫向比較來看,房地產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教育業的中間投入率都達到55%以上,表明這些產業的總產出有55%以上是來源于其他產業產出的上游支持,對其他產業的依賴性較強,產業的附加值率較低。而像金融業、科技產業的中間投入率都較低,還不到40%,表明這些產業的附加值率較高。深圳應加速發展這五大產業。
[1]查振祥.創造“深圳質量”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J].特區經濟,2011(3).
[2]吳德林.對深圳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思考[J].特區實踐與理論,2010(5).
[3]深圳統計局.深圳市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4]深圳統計局.深圳市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