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虹
摘要:新課程改革應該發揮課堂的有效性。合理構建有效課堂打途徑有彰顯個性、方法指導、張弛有度、情感調動、師生互動、文本遷移、智慧碰撞等多種方法。文章旨在通過具體法指導教學實踐,取得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語文;有效課堂;合理構建オ
在新政背景積極實行的今天,新課程改革開展得如火如荼,課堂教學無疑是新課改的主陣地,這個舞臺不僅僅是老師教、學生學的物理空間,而且是一個靈動的、充分展示師生風采的表演舞臺。這個表演舞臺可以豐富多彩,可以復雜多變,可以情趣盎然,但卻必須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只有有效的課堂,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為學生創設求知、體驗、創新、實踐的空間,才真正做到為學生可持續發展鋪墊,才會真正符合生命成長的規律。那么,怎樣合理構建初中語文有效課堂呢?
一、從彰顯個性中體現有效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寓學于樂”,教師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肯定學生的智慧飛揚,充分彰顯學生的個性,課堂實施才能體現有效,課堂效率才會得以大幅提升。如我講解《諾曼底號遇難記》一文時,在全班開展了一次“生命與尊嚴”為主題的辯論會,圍繞哈爾威船長最后隨船沉入大海這一情節展開辯論,在辯論中,正反雙方暢所欲言,充分彰顯個性,通過辯論,學生對生命的價值有了更深的感悟,對人性的尊嚴有了更高的渴求,同時語言表達能力有所提高,思辨能力有所提高,彰顯個性的語文課堂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盡管課堂教學中花費了一定的時間,實踐證明這樣的實施是有效的。
二、從方法指導上尋求有效
學習的真諦在于“舉一反三”,在教學中滲透科學思維和方法的指導,“披文以得法”,學生才會如深海潛泳,學得深入。 有效的學法指導,不應是簡單方法的機械灌輸或歸納,而應是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引導他們去尋找學習語文的“鑰匙”,讓學生做到“練一題、學一法、會一類、通一片”。常見的有效學法指導有情境分析法、背景分析法、典型分析法、邏輯分析法、想像分析法等,需要指出的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的分析方法是千變萬化的,關鍵在于教學機智,同時應找準分析角度,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當然每種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真正的有效方法指導標準是主體的適應性。
三、從張馳有度中突出有效
一節有效的語文課,應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設計中既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來設計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注意設計的梯度性和個體性,這樣,整節課才張馳有度、節奏鮮明,課堂交流才更和諧。例如在我教學《雪》一文時,以魯迅先生描寫南方和朔方雪的不同情景為綱“張”,啟發不同學生聯系生活情景,感受作者獨特的內心,在學生暢所欲言后,教師圍繞魯迅性格結合時代背景及學過的有關魯迅的文章來“馳”,使學生真正體現魯迅靈魂中堅硬和柔軟的兩面,來理解魯迅對故鄉的溫情以及渴求不懈的戰斗精神,“張馳有度”的實施使整節課和諧有效。
四、從情感調動中激發有效
針對情感元素較豐富的文本,教師應積極構建情感課堂從而激發課堂的有效性。所謂情感課堂,就是以情感為抓手,調動學生內心潛在的情感價值,從而實現與文本內容一致的情感滲透與融合,以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更高層次的理解與共鳴。調動學生情感價值的方法是多樣的,如情感朗讀、內心獨白、感悟生活、舞臺表演等,教師應做到情隨景生,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做到情感的升華,突出有效。
五、從師生互動中貫穿有效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由此可見,課堂教學是一個教與學相互影響的過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相互促進的,只有做到師生互動,才能使課堂活潑,才能充分調動學生質疑,調查與探究的積極性,最終達到有效。構建師生互動教學思路是首先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其次重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融,最后保持關注特殊學生。在新課程理念下,積極實現師生互動,就一定能發揮有效作用,達成教學目標。
六、從文本遷移中拓展有效
文本遷移即借助文本中學過的知識在新情境中應用,利用已有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從而產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效能。語文課堂通過文本的遷移,開發學生的智力,真正學以致用,應是積極有效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文本遷移時,首先要引導學生樹立開放意識,為學生的知識遷移提供廣闊空間,其次需要針對文本特點指導學生理清知識重點,從而夯實遷移基礎,再次要能教給學生知識遷移的方法,例如抽象概括法,逐層歸納法、總結感悟法等,最后要誘導學生明確一定的思維方式,從而實現文本遷移真正意義的飛躍,課堂的有效性也因此得以拓展。
七、從智慧碰撞中升華有效
教與學其實是一種智慧的耕耘和勞作,語文課堂必須以激發學生智慧潛能為目標,借助文本,通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從而讓學生產生智慧的火花,文本與智慧共生,精神與語言共舞,語文課堂的有效性就會得以升華,例如在教學《春望》一詩時,引導學生理解“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一句,通過師生、生生智慧的碰撞,讓學生生成詩人形象的獨特畫面,從而感應詩人的內心,使之成為有價值的教學資源,這樣的課堂使目標得以升華,起到了“點石成金”的教學效果。
以上幾點只是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所做的幾點粗淺的嘗試,很多想法仍不成熟,其實施距離有效課堂相差甚遠,但是我堅信,只要我們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勇于潛海探寶,新課程改革的春天終將翩然而至,“輕負、高效”的課堂就一定能精彩呈現。
(作者單位:貴州省大方縣高店鄉白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