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晶
校園文化著重體現了高校的校園精神、師生的精神面貌以及學校的校風。站在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看,校園文化已經超出了地域的限制,其影響力是廣泛的、深刻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修養和精神氣質等都會產生深刻影響。高校共青團組織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形式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可以通過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來達到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創業理論和實踐教育的目的,主要體現在:
一、聘請校外成功企業者,舉辦報告會、座談會與專題講座
一方面,高校共青團可以利用舉辦創業報告會的形式,邀請成功的企事業單位的人才,到學校來向大學生講述自己在創業就業之路上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以及是如何克服就業道路上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一步一步取得今天的成績的。這種親身傳教性質的報告會,可以更加生動形象、更加具體地將創業的知識與技能傳授給大學生,是大學創業教育的具體化和實踐化的體現,可以起到調動大學生創業積極性的作用,也讓那些準備創業的大學生提前做好各方面的準備,避免走彎路。
另一方面,聘請從事創業教育的教師、研究大學生創業的專家學者,舉行傳授創業知識、創業實踐技能等的主題講座,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由淺入深地對大學生進行創業引導和就業培訓,促進大學生創業綜合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培養他們良好的組織能力、職場交際能力、就業實踐能力和優秀的道德品質、頑強的競爭精神以及良好的團結協作精神。
二、以文藝形式傳播創業知識
高校共青團還可以在學校內舉辦大學生文化藝術節等文藝形式,將創業教育的知識和內容融入到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中去,例如,可以撰寫以學生創業為內容的相聲小品,用輕松詼諧的語言鼓勵大學生們克服就業壓力,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開創事業;可以舉辦以創業為主題的辯論賽,在激烈的辯證論證中,讓大學生認識到創業的重要性和得到解決創業的困難的方法;舉行旨在培養大學生創業興趣和創業精神的演講活動,讓那些在創業就業上有一定經驗和教訓甚至是小有成就的在校大學生,對其他還在為因就業無門而苦惱的大學生進行言傳身教,用成功的案例與模范的作用帶動一批大學生走上創業之路。
三、舉辦各類創業競賽
高校共青團組織應該通過在高校內舉辦各類創業計劃競賽、職業規劃比賽等競賽形式,模擬創業實際,讓大學生們在實踐中發現創業的樂趣。高校共青團組織在舉辦諸如此類活動中,要建立一定的獎勵機制,對那些在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個人或學生團隊給予物質獎勵,還可以從每年的評優評獎中,設立專門的評選優秀大學生創業者的獎項和給予學分獎勵,獎勵那些取得一定成績的大學生創業者,并及時宣傳報道大學生創業先進典型事跡,大力營造大學生創業的優良輿論氛圍;還可以將校外的企事業單位,引入到競賽中來,對那些新穎有商業潛力的創業計劃,進行商業接洽、投資;或者對比賽中體現出有創業就業潛質的大學生,提前聘用培訓。這些既有利于大學生將創業教育理論與創業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提高創業能力,發現適合自身發展的就業崗位,也有利于企事業單位更深入了解大學生的能力,招聘到合適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這類創業大賽在我國已經是方興未艾,1995年我國首屆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僅有114件作品,到2002年第三屆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收集到542件作品,各省市各類高校中舉辦創業計劃競賽、職業規劃競賽等也日漸爭奪。不難看出,創業類競賽已經得到廣大在校學生的肯定和廣泛地參與,推動了學校創業教育的開展和深入。
四、充分利用團的宣傳陣地優勢
高校共青團組織利用校內宣傳陣地的優勢,利用共青團團刊、團報、宣傳展板以及校園網絡等傳播媒介,將與大學生創業相關的政策、法規刊登出來,大力宣傳創業成功經驗,制造有益的輿論環境,潛移默化的將創業教育知識滲透到學生思想中。
一方面,可以將團刊團報作為另一種形式的傳達創業知識的教材,不斷更新,刊登最新的有關大學生創業成功的案例,詳細記述他們的成功經驗和教訓,通過案例分析的形式,幫助大學生詳細分析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解決對策,及時刊登國內有關創業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論,指導大學生創業的實踐。
另一方面,高校共青團組織還能夠積極聯合學校的就業指導部門,發揮自身的組織優勢和運用廣泛的學生基礎,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開設具備各高校自身專業特色的網絡就業創業平臺,引進豐富的招聘信息,引導大學生在校內的創業就業網中找尋適合自身發展的創業機會,開放學生的視野,在自己創辦的網絡創業信息平臺上發布最新的就業招聘信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最新動向以及當前的創業形式,各地的針對大學生的創業便利政策、條件和創業發展情況。同時還應建立與校外各式的就業創業網站的鏈接,諸如中國KAB創業教育網、中國青年創業網等網絡資源,在校內外的多方面多渠道了解創業動態、開放視野的同時,幫助大學生分析當前市場的行情和指導學生快速捕捉商機,找出適合自己的創業之路。
(作者單位:保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