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洪
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二十一世紀對人才素質、智能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學生對學科內在知識體系、學科之間的滲透、交叉以及學生綜合素質、創(chuàng)新能力的要求。可見,新課程理念下不僅沒有降低對政治教師備課的要求,反而提出了許多新的挑戰(zhàn),要求政治教師精心設計與準備。主要須達到以下三個基本要求,才有可能自如地運用一定的形式,去展開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制定教學方案,并走向成功的教學實踐。
一、學思結合、解讀教材
福建省高考文綜自主命題已經走過了三個春秋。筆者認為政治教師要根據福建省高考《考試說明》的要求,以知識為目,注重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的訓練。
首先,要“吃透”教材。高中政治教師要從平面意義上把四個必修模塊和三個選修模塊中的重點、難點、疑點、熱點搞清楚。更重要的是要對基本知識理解深入、融會貫通,成為自己的體系。知書,從而達理,才能在進行具體教學實踐中游刃有余、從容不迫。因此,在備課中,筆者結合課標和教參,將基本知識點梳理出來,并要求“由理生情”的升華,進一步闡述文化競爭力的意義及其我國文化發(fā)展的現狀,做到心中有數。思想政治課是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和德育的統(tǒng)一,思想性是高中思想政治課最本質的特點。所以,我們在梳理高考知識點的同時還要明確各個知識點的思想教育因素,落實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筆者設計導入情景——“留學生大量外流”這一現象的討論。筆者把問題設為:留美學生為何不愿回國?我國應該如何應對該現象?這不僅可以讓學生懂得綜合國力的含義還可以使學生了解綜合國力的構成和表現形式等,讓學生在討論中產生自主看法。這可以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通過現象分析內在的問題和能力,能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長期記憶。
其次,要“梳理”教材。高考是高校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尤其在高考試題命題專家構成中高校教師占很大比例。所以,明確國家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高校如何考查學生的能力等,是高中政治教師在備課時需要關注的另一焦點。高中政治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書本的文字表達,看到文本想揭示的問題,看到問題本身是如何按照其內在邏輯地展開的。這樣精心的備課準備中,讓平面的文字,變成跳躍的思想和活的邏輯,也就是透過“吃透”教材看到教材的“道”。2011年我省高考試卷的命題,第27題中,題干的設置是《文化生活》,但在題肢中有兩個選項是有關于《生活與哲學》的。這一鮮明的特點是學科體系內的綜合,首次在高考題型中出現。學科內的綜合就是引導學生把握好各個模塊中的基礎知識及其內在聯系。這一題型的變化,不僅要求學生要夯實、熟練掌握基礎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有效的排除干擾選項的能力更要注意思維方式的切換與跳躍。基于此,這給我們一個信息,備課中必須以模塊作為基礎,學科綜合作為突破口。除了要夯實基礎概念與知識,而且在備課中也要有意識進行有效訓練。
二、以生為本、解讀學生
所謂,解讀教材不僅僅要求高中政治教師“心中有書”,還要教師做到“目中有人”。如果備課過程中,缺乏“人”,教學就會變成教師show自己的獨角戲。這就需要我們在備課時做到堅持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知識水平、貼近學生的情感。例如“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這一目,雖然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接觸過這一概念,但是,究其具體的含義、作用都較為抽象。再加之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尚未真正形成,如果沒有進行有效的準備而進行傳統(tǒng)的講授式的教學,難免會使學生覺得生厭枯燥也難以形成有效的記憶。所以,筆者備課時,查找了關于文化競爭力的一些常識,通過PPT展示出提出該詞的作者、提出的背景等;用易錯點幫助學生與日常常見的文化軟實力的對比,總結出兩者的聯系與區(qū)別。在這過程中要求學生能把實際生活中的一些概念與教材做比較,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從而避免了填鴨式教學。
高中政治教師在備課時除了掌握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身份外,還需要引導學生對學習結果學會反思和踐行。通過反思,將教材內容轉化為自己精神世界有機的一部分,從而自覺地加以踐行。例如《生活與哲學》模塊中關于“科學發(fā)展觀”的闡述是富有深刻的哲學基礎。第一要義是發(fā)展的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發(fā)展的實質、普遍性、永恒性理論的運用;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理論的運用;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的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和矛盾分析法的運用。通過教師的點撥,可以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對社會客觀存在的種種現象的感受、態(tài)度和價值觀,從而體會知識本身不可抗拒的邏輯力量以及踐行的動力。
三、發(fā)散聯系、解讀資源
集中時間進行備課,這是最常用的備課方法。但是,政治課是一門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塑造和培養(yǎng)現代公民為目標的現代公民素質教育課程。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整個社會以及社會生活的其他現象有著內在的聯系。所以,教師在對教材和學生進行解讀的時候,往往需要聯系其他資源,對教材進行發(fā)散性解讀。這就需要教師平時日積月累、分散零碎地備課。一方面,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黨和國家的法律、文件和領導人講話。一方面,要收集時政材料,報紙的新聞報道、事件分析。
教育改革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過程。如何上好新教材政治課,避免枯燥,需要高中政治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不斷地探索,努力實現師生對社會問題共同進行思考,才能更好地適應新教材課程教學,進而追求增強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哲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