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義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2012年下半年召開黨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后,十八大代表選舉工作隨即啟動。這項工作預計在6月份完成。
根據2006年《黨政領導干部職務任期暫行規定》第六條,黨政領導干部在同一職位上連續任職達到兩個任期,不再推薦、提名或者任命擔任同一職務。因此,十八大是中共最高領導層“新老交替”的又一個關鍵節點。
持續改進
十八大代表名額共2270名,比十七大時增加50名。十八大代表將由全國40個選舉單位選舉產生,因此預計十八大代表團會有40個,比十七大增加兩個。
十七大38個代表團包括31個省區市代表團以及中直機關代表團、中央國家機關代表團、中央企業系統代表團、中央金融系統代表團、解放軍代表團、武警部隊代表團和臺灣省籍黨員代表團。有學者認為,最近幾年,中共中央特別關注社會管理創新、公共服務等方面,所以可能在原有的38個選舉單位基礎上增加相關領域,涵蓋一些重要行業。
各選舉單位的十八大代表名額,主要按“黨組織數”和“黨員人數”確定,適當考慮前幾次全國黨代會代表名額數等因素。按照這一分配辦法,大多數選舉單位的代表名額,比十七大時都有增加。
十七大代表名額的分配可以作為一個參考。以中央企業系統代表團、中央金融系統代表團為例,二者是2002年十六大時新增加的,由中央委托中央金融工委和中央企業工委“組織召開黨代表會議”選舉十六大代表。2003年中央撤銷上述兩工委。十七大時中央金融系統仍作為一個選舉單位,但代表(含機關本身)名額“由中央直接分配到各單位”,由各單位黨委負責,按規定程序選舉產生,大會期間合編為中央金融系統代表團。而黨的關系在國資委黨委的企業和國資委機關,由國資委黨委組織召開黨代表會議,選舉產生十七大代表,大會期間編為中央企業系統(在京)代表團;黨組織關系在京外的企業,仍在地方參加選舉,編入地方代表團。
選舉單位代表名額的分配是綜合考慮的結果。比如,十七大時,中央企業系統(在京)有代表49名,代表390多萬共產黨員。而廣東380萬黨員選舉出的代表數是69名。上海代表團有73名代表,是地方代表團里代表數量最多的,上海市當時有黨員150多萬。
全國黨代會代表的產生,是檢驗黨內民主進展的一塊試金石。從過去幾屆全國黨代會到此次十八大,代表的產生在兩個方向上不斷取得進展。一個是差額選舉。十七大代表差額選舉的比例是不少于15%,十八大代表選舉差額比例是多于15%。從已經開始布置選舉工作的選舉單位的安排來看,是按照這個規定來確定代表候選人數量。一個是改善代表結構。十八大代表選舉,中央規定要確保實現“兩增兩減一提高”的目標,即與十七大時相比,省區市和中央企業系統(在京)代表中,生產和工作第一線黨員所占比例分別增加到一般不少于32%(十七大時規定一般不少于30%),黨員領導干部所占比例分別減少為一般不超過68%(十七大時規定一般不超過70%),較大幅度提高工人黨員代表的比例,工人黨員代表中,應當包括適當數量的農民工黨員代表。注重推薦工人黨員、農民黨員和專業技術人員黨員中的先進模范人物作為代表人選。
另外,總政治部在對“全軍和武警部隊選舉出席黨的十八大的代表”的工作安排中也規定,黨員領導干部不超過80%,基層和工作一線黨員不少于20%,55歲以下的黨員不少于50%;明確了軍隊基層和工作一線黨員代表中,作戰部隊營以下分隊黨員代表所占比例要有所增加,并指定了有關選舉單位作戰部隊營以下分隊黨員代表數額。十七大時,解放軍代表團有代表247名,武警代表團有代表48名。軍事系統是名副其實的全國黨代會的“大團”。
十八大代表的產生辦法是“自下而上、上下結合、反復醞釀、逐級遴選”。主要有5個環節:1、推薦提名,這是從基層開始,所有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參加;2、組織考察,實行差額考察和考察預告;3、確定“代表候選人”初步人選名單并公示;4、確定“代表候選人”預備人選;5、召開黨代表大會或黨代表會議(工委擴大會議)選舉代表。和十七大代表產生相比,并不會有根本性變化,但進一步明確縣(市)和市(地)黨委根據多數黨組織的意見對推薦人選進行遴選,上報的推薦人選應由全委會討論決定。而選舉單位須召開黨委常委會(工委會議、黨組會議),投票確定“代表候選人”預備人選。
民主的內涵更多體現在選舉的細節上。這方面,中央給出的是原則性規定,也相當于給地方留下了一定的改進細節的空間。在十七大代表選舉中,就出現過地方對細節的改進。比如,以前有時候選舉時投票如果同意就不用動筆,不同意才劃票,選舉人緊挨著坐,一動筆“左鄰右舍”都看得到,往往選舉人不好意思動筆,那么改進后就是同意也劃票,避免了這種“尷尬”。還有的設立了專門的投票區,方便選舉人表達自己的意愿。“黨員的主體地位”,正是通過細節的改進體現的。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十八大代表選舉,中央提出“對所有代表人選都要征求紀檢機關的意見。對金融機構、企業等方面的代表人選,還應有針對性地聽取行政執法、行業監管等有關部門的意見”。這一條可操作性很強,也有前車之鑒。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就曾經審議并通過了中紀委關于中核集團總經理康日新問題的審查報告,決定撤銷康日新中央委員會委員職務,并且確認中央政治局2009年12月29日作出的給予其開除黨籍的處分。
“兩委”人選遴選
根據黨章規定,十八大期間,代表們將聽取和審查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報告,選舉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檢委員會。可以說,選舉“兩委”是十八大的重頭戲之一。
按照程序規定,十七屆中央政治局要向全國黨代會提交十八屆“兩委”候選人預備人選建議名單。
十七大可以作為一個參照。2006年6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中南海先后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和政治局全體會議,確定了做好黨的十七大“兩委”人事準備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并成立專門班子,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直接領導下負責黨的十七大“兩委”人選的推薦、考察、提名工作。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從2006年7月到2007年上半年,中央先后派出60多個考察組,分赴31個省區市和有關中央國家機關、中央金融機構、在京中央企業以及軍隊進行集中考察,之后根據需要又對個別人選進行了補充考察。
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先后召開9次會議,專題聽取各考察組的匯報,研究提出了“兩委”候選人預備人選建議名單。2007年9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這個建議名單,決定提交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主席團審議。
在正式的全國黨代會選舉“兩委”過程中,差額選舉的比例在提高。十六大“兩委”選舉差額比例在5%左右,而十七大這一比例超過了8%。如果說鄧小平解決了領導職務終身制問題,那么執政黨現在探索的就是制度化的政治精英選擇方式,包括任期制、選舉競爭性的增強等等。
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教授梁妍慧曾在《學習時報》撰文分析,黨內選舉制度實現了由“指定型選舉”到“確認型選舉”的轉變,是一個進步,但只有“競爭性選舉”才符合選舉的本義,現在應該大膽探索。
對于全國黨代會代表來說,至少有一點很明確,隨著黨內民主的推進特別是選舉競爭性的增強,每一張選票的“含金量”在日益提高。十六大政治報告中提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對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帶動和示范作用”,十六屆五中全會又強調:“發展黨內民主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舉措。”
黨內民主能否帶動和示范人民民主?這需要從代表們珍惜自己的選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