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賈亞.巴魯
那些正處上升期的亞洲國家正力圖保持其發展和穩定,因此能源安全問題被置于亞洲地緣政治的最前沿位置。中國總理溫家寶近日對沙特、阿聯酋和卡塔爾的訪問,既表明了中國要在保持中東地區政局穩定的事務中扮演一定角色,也是為了保證中國的能源安全。
是次訪問的背景,是美國發起對伊朗的石油出口制裁,中國則需尋求在石油和天然氣以外的安全替代能源。不過,其隱晦的目的,卻是加強中國在波斯灣地區和穆斯林世界的日漸增長的勢力。
在美國于“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實施新的戰略性框架以后,中國在東亞和東南亞的勢力發展被推延。與此同時,鑒于其在南中國海地緣政治中日漸增長的能源勢力,中國開始尋求西翼的安全。事實上,在沙特國王阿卜杜拉2006年1月對華訪問后的6年間,中國已經在波斯灣建立起大規模的商業和戰略紐帶,成為該區最重要的亞洲勢力。
去年10月,“波斯灣與亞洲”研討會由位于巴林的國際戰略研究院地理-經濟和戰略項目組舉辦。會上,中國社科院的楊光指出,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從海灣合作委員會成員國進口石油的最大進口國。
楊光透露,中國正在中亞和俄羅斯投資建設石油管道,并在非洲和其他地區投資石油股。他說:“波斯灣地區擁有豐富的資源,其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交通網絡讓其成為中國在國際石油供應商中的首要選擇。”盡管美國和歐洲減少了他們對波斯灣地區的石油依賴,中國將為了其能源安全,保持對這一地區的戰略依賴。
印度同樣如此。印度國家安全顧問梅農最近也訪問了波斯灣地區的沙特、卡塔爾和科威特。他的短暫到訪所引起的關注比起溫家寶來要小得多,而他此行的重點卻和溫家寶如出一轍,也就是瞄準能源安全問題(同時為了保證阿拉伯國家在印度的投資)。
中印都從伊朗進口石油(其中中國占到了伊朗石油出口量的22%),因而會受到美國制裁的不利影響。然而除了石油以外,兩國都在該區有更多的利益關系。
對中國來說,海合會成員國已成為其商品和食品出口的重要市場。而對印度來說,該區居住的600萬印度僑民每年向國內匯款200億~300億美元,約為印度海外勞工每年600億美元匯款總額的一半。
隨著印度與以色列聯系的加深,印度對波斯灣地區不穩定政局給它自身能源安全構成的威脅感到擔心。事實上,當印度外長克里希納造訪特拉維夫市,意圖在外交上緩解該區的緊張局勢時,他受到的接待規格相當于以色列最親密的盟友。
中國和印度在外交上的積極活動,清晰反映了它們對能源供應不約而同的擔心。迄今為止,兩國都贊同聯合國授權的針對伊朗的制裁,并公開要求伊朗承諾成為核不擴散條約的簽約國。但無論對中國還是印度而言,底線都是它們自身的能源安全。
中印都將向美國傳達這樣的觀點:為防止伊朗發展核武而對其采取的任何行動,都不能以損害亞洲經濟發展和能源安全作為代價。由于全球的穩定和持續發展對美國和歐洲來說利害攸關,它們應該會在政策上力圖保持中國、印度及其他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經濟發展,以補償經合組織成員國的經濟衰退。
因此,在溫家寶向西走訪的同時,西方必須向東活動。由美、中、印發起、致力于為解決波斯灣歷史問題提供方法的三邊對話將對全球發展和穩定帶來益處。作為該區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國家,沙特可以在此事務上扮演積極角色,邀請美國與亞洲兩個大國在伊朗問題的和平解決上共同協作。
盡管俄羅斯在該區有利益所在,但波斯灣地區政局不穩而引起的高油價卻對它來說幾乎沒有任何影響。與此不同的是,如果油價再度飆升,中國和印度將受到巨大沖擊。
印度今年GDP增速減至7.5%,而在2003~2008年,其5年平均增速達到9%。同時部分由于攀升的能源價格,國內通脹高企。因此對印度來說,它不太吃得消進一步的經濟減緩。當歐洲泥足深陷于經濟危機時,若印度和中國的不景氣加重,則全球發展將受到擾亂。
同樣,美國需要拯救國內經濟,因此負擔不起在波斯灣的軍事沖突所帶來的開銷。在此背景下,為解決亞洲能源安全問題而在中東地區提出新想法、新行動的時機已然成熟。這樣的想法和行動將越來越多地來自亞洲國家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