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竹盛

現年57歲的趙心樹教授,執教于香港最好的新聞傳播學院—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此前曾長期在美國從事政治傳播理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對各類選舉有全面和豐富的觀察與研究,著有《選舉的困境》一書。
《南風窗》記者近日專訪了趙心樹。
粗糙制度造成“雙峰現象”
《南風窗》:今年是超級選舉年,有近60個國家和地區舉行大選。雖然都是選舉,但是各國的選舉制度差別很大,在您看來各國選舉有什么根本不同?
趙心樹:首先要看是間接選舉還是直接選舉,這一點非常重要。雖然在本質上,美國也是進行間接選舉,但是美國間接選舉的層次比較少,直接選舉的成分較多?,F在世界上有選舉的國家大部分都是采用直接選舉,間接選舉的較少。采用間接選舉的一般是歷史上形成的,新近轉型的民主國家大多采用直接選舉。直接選舉的民主程度比間接選舉更高,因為選舉從心理因素上說,要讓選民感覺到參與了。間接選舉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選民并不認為最后當選的是自己選出來的。當然,選舉中還有很豐富的技術,同樣是直選制,不同國家會采用不同的投票和計票方法,這也會產生不同的選舉結果。
《南風窗》:有些選舉的候選人只有兩個,例如美國,有些則有兩個以上候選人,那么是不是說候選人越多越能體現民主?
趙心樹:一般而言,兩黨制國家有兩個候選人,每個黨各出一個。多黨制國家如果采用直接選舉制,則可能有多個候選人。我們不說兩黨制,而是說“兩黨現象”,因為一個國家只有兩個主要黨派,這不是制度規定的結果,而是特定的選舉制度所自然產生的后果。議會選舉采用比例制或多人集選區制的國家,小黨也會有生存空間。而采用單一選區制的國家,就相當于在每個選區內舉行一場小的總統選舉,小黨很容易被淘汰掉,剩下兩個大黨在競爭。3個以上候選人勢均力敵的情形,比較少見。
《南風窗》:這是什么原因呢?
趙心樹:選舉中有一個“雙峰現象”,一般是左派和右派的人數最多,中間派人數很少,變成谷底,極左派和極右派人數也很少,成為“兩尾”,整個構造就像一匹雙峰駱駝一樣。政治家的雙峰分布,說到底,是選舉制度中的測量誤差的結果。實際上,選民中中間派的比例比政治家中高許多。但是一方面,粗糙的選舉制度選取和鼓勵左右兩派的政治家,打擊和“消滅”中庸的領導人;另一方面,追求“可讀性”和“興趣性”的媒體又常常忽略中庸小黨,刻意增強兩黨兩派之爭,最終形成一種“雙峰制度—雙峰政客—雙峰報道—雙峰民眾—雙峰制度”的循環。
《南風窗》:普京曾抱怨4年一選太耗時,頭尾兩年都無法集中精力干工作,現俄總統選舉改為6年,杜馬選舉5年。首腦任期及連任限制,對實質民主的影響幾何?
趙心樹:在民主轉型早期有嚴格限制是好事,同一個人在位子上時間太長容易造成問題。另外總統選舉和議會選舉的周期不同會導致每次交接期都不一樣,還不如同步。同步的話,幾個選舉可以并成一個選舉,可以減少選舉成本。
公民素質也是選舉制度的一部分
《南風窗》:不少轉型國家曾因選舉舞弊發生抗議騷亂甚至顏色革命,比如蒙古、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而另一些國內階層差異較大的國家,則因現代選舉方式打破了傳統權力和利益分配格局而一度陷入動亂,如泰國。這些選舉引發的陣痛,能歸咎于選舉制度設計不當嗎?
趙心樹:選舉制度設計不當是其中一個原因。如果選舉制度不夠民主,就很有可能導致多數人的暴政,無法保障少數人的利益。泰國的他信高票當選后可能會覺得只要照顧到51%的人的利益就足夠了,因此對少數派有一些過激的做法,導致了強烈的反抗。這是泰國選舉制度的缺點鼓勵了他。但從另一方面看,其實泰國的選舉制度并不差,其他使用同樣制度的國家并沒有出現類似的問題,說明還存在制度以外的原因。例如制度運用的早期,大家還沒有學會妥協,沒有建立新規則的權威性。新制度在開始的時候,缺點會被放大。選民、候選人、政黨各方都需要時間去適應這個制度,各方適應了之后,一個制度才有可能充分發揮優點。所以在初期,大家要忍受新制度的缺點,如果有任何一方不能容忍,就會出現沖突?,F在他信的妹妹英拉上臺了,說明有一方妥協了,這證明泰國選舉制度的運作更加成熟了。
《南風窗》:有人認為選舉導致混亂是民主的后果,而您的觀點剛好相反,認為是因為還不夠民主。這兩種觀點之間有什么根本區別?
趙心樹:這兩種觀點所得出的政策主張不同。如果認為是民主導致的混亂,結果就可能是不要民主,得出的結論就可能是只說“穩定”而不說“解放”,那這樣的穩定肯定是不長久的。中東的這一波就是一個例證,壓制太久,就可能導致更大的混亂。如果認為動亂是不夠民主的結果,那么避免混亂出現的辦法就是加強民主。加強民主只要很小的改革成本。
《南風窗》:一些轉型國家選舉后出現了動亂,有人說是因為民眾素質不夠,選舉不能太早進行。您怎么看這個觀點?
趙心樹:素質很重要,但不能等到素質高了再做改革,而是在民眾現有素質基礎上,做他們的素質能夠承受的改革。素質是制度的一部分,紙面上的制度必須和人的實踐相結合。只有先制定出比較合理的制度,才能談公眾有沒有比較好的素質去執行它,然后才能說怎么教育和組織大家去執行這個制度,而不能等到素質高了,才去改造紙面上的制度。
投票結果越早公布越好
《南風窗》:埃及、印度、蘇丹這類國家,議會選舉通常耗時日久,有的選舉結果公布要在首次投票一個多月后,但是爭議也少,對于人口眾多或初試民主的國家,這種穩打穩扎的方式是否比一天內匆匆結束選舉更可???
趙心樹:投票結果越早公布越好。如果有條件的話,還是應該盡快完成投票。選舉要講究參與感,選舉不僅僅是在挑候選人,而且要顯示是“你”在挑候選人。因此如果投票后立刻就能看到結果,在心理作用上會比較好,也能體現出選舉過程的透明度。如果投票結果公布太晚,就會形成選舉“危險期”,因為在等待的階段中,很多懷疑、猜測就會產生出來。現在有網絡和電腦,像臺灣一樣,在一天之內完成選舉完全有條件實現。
《南風窗》:選舉制度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才能良好運行,您覺得一個合理的選舉制度需要哪些配套制度?
趙心樹:我在《選舉的困境》這本書里有一個“一鼎四足”的說法,也就是說要充分維護人民的利益,首先要有一個自由競爭的經濟,然后是法治,還有就是狹義上的民主,也就是選舉民主,然后是自由,主要是言論自由。人民利益就是這個鼎,市場經濟、法治、民主和自由是托起它的四足,四足之間互相補充,缺一不可。我認為這四足有一個先后順序,但不是說,排在前面的就可以無限向前走,而是要像馬的四條腿一樣,前進的時候要相互協調。
其中堅持法治對解決選舉制度可能出現的爭議和僵局有特別意義。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出現了戈爾和布什之間勝負不清的僵局,最后由最高法院啟動了塵封百多年而少為人知的法律,通過司法途徑做出了各方都接受的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