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急性應激反應狀態是一種由創傷性生活事件而引起的心因性疾病,其發生年齡較廣,從少年到老年皆可發生,在性別上無明顯差異,常見的創傷性生活事件有親人突然去世、夫妻離異、考學落榜、地震、火災、遭遇搶劫等。我們2008年1月~2010年1月對采用急性應激反應患者實施心理干預,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08年1月~2010年1月對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應激反應狀態患者隨機分成干預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其中男56例,女64例;年齡15~66歲,平均(28.2±8.9)歲。兩組入選標準均為應激反應狀態。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表現比較[例(%)]
兩組患者均采用艾司唑侖2mg,3次/d,對于拒絕進食者給予補液。在此基礎上,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組實施心理護理干預。
1.2.1 基礎護理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關愛患者、尊重患者,多與患者交談,盡可能地多陪伴患者,關心其衛生、冷暖、起居、飲食、睡眠、排泄等。將患者安置在光線柔和、整潔舒適的休息環境中,室內擺放色澤明快的插花,以調動患者積極良好的情緒。對有意識恍惚的患者設有專人護理限制其活動范圍,防止墜床和摔傷。
1.2.2 心理護理干預
1.2.2.1 護理措施 根據發病原因采用激勵式、釋放式、社會支持式護理[1]。①對因學落榜的急性應激反應狀態患者,給予同情、安慰、勸解的同時,采用激勵式和社會支持式。由經驗豐富和工作責任心強的主管護師或護師,對其進行激勵指導教育,包括建立表揚、制定激勵標準等[2]。鼓勵患者要勇敢面對現實,告訴患者有付出,就有收獲,即使達不到理想目標,也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坐標。同時要加強社會支持,家庭成員是主要的社會支持來源。要求家庭成員、朋友和老師特別是父母,要與護理人員密切配合,多關心和鼓勵患者,使患者感到社會和家庭的溫暖。②對因家庭破裂、突發事件引起的患者多采用釋放式和社會支持式,可把患者安置在單人房間,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其無任何約束的釋放自己的情緒。③對老年患者多采用社會支持式和激勵式。對老年患者而言子女的關愛尤為重要,以減少喪偶的孤獨感。
1.2.2.2 健康教育 幫助患者分析發病原因及如何處理和解決好這些矛盾,鼓勵患者要面對現實,正確對待客觀事物,以樂觀的態度去對待困難,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指導患者加強情感的控制,保持冷靜的頭腦,堅強意志,培養自己理智處理問題及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告知患者壓力是不可避免的,每個人都會受到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壓力及困擾,都有可能遇到突發事件,教會患者如何幫助自己“減壓”。控制不良情緒的發生,可采用下列方法:①躲避刺激:盡量躲開或暫時回避應激源。②選擇性地忽略:有意不去想自己的挫折和精神痛苦,對傷心的事不去感知和回憶。③轉移注意力:如散步、運動、與人交談,或聽音樂、看電視、寫字等。④意志控制法:養成良好的道德修養,對不健康的情緒主動克制盡量杜絕或減少發怒、焦慮、悔恨等情緒。⑤釋放法:向親朋好友訴說內心的苦悶,使憂郁的情感獲得宣泄,或找心理醫生咨詢、心理咨詢熱線等獲得同期與安慰。⑥升華法:改變獲得滿足的方式,把不良情緒轉化為科學、藝術等奮斗的力量。⑦改變對自身的認識評價、重視自己的優點和成績,從而恢復自信。
兩組患者經過住院治療和護理,均治愈出院。干預組住院天數明顯短與對照組住院時間,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住院天數比較[例(%)]
急性應激反應對家庭和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如不及時治療,可發展為嚴重的情感障礙性疾病,故及時治療護理對家庭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急性應激反應狀態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明顯縮短了住院天數,促進患者病情康復,減輕患者的家庭經濟負擔,有較好的社會效益[3]。同時也提示我們護理工作人員必須具備嫻熟的專業技能,根據患者發病因素,綜合考慮社會背景、個人心理素質、家庭及社會支持系統等因素,取得患者信賴,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為患者盡早解除病痛。通過心理護理干預的實施,使患者過度緊張恐懼、悲傷的心理、精神狀態得到疏導與放松,從而使神經內分泌得到調節,增加機體的免疫力,達到康復的目的。
[1]姜乾金.醫學心理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5-136.
[2]翟利,呂瑞華.燒傷事故中人員的心理應激狀態分析及心理干預[J].齊魯護理雜志,2005,1(1):68.
[3]郭小惠,劉曉霞.心理干預在急診骨折患者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0,16(28):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