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高程 余榮深
肺結核在臨床慢性傳染病中發病率較高,病程長,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均造成嚴重影響,是世界范圍內公共衛生都在重視的問題,而咯血的發生率高達20%~90%,在肺結核急癥中比較多見,大量咯血嚴重時可導致失血性休克和窒息,使其心理處于焦慮不安、心神不定的狀態,影響治療,咯血可引起血壓升高,導致咯血進一步加重,故在臨床治療上相對棘手[1-2]。本次研究選擇我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肺結核咯血患者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觀察組采用卡絡磺鈉治療,對照組采用氨甲環酸治療,比較兩組臨床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齡18~67歲,平均57.4歲。均符合肺結核的診斷標準,患者PPD試驗強陽性和陽性,有結核典型中毒癥狀,痰結核培養陽性,痰涂片抗酸桿菌陽性,胸部X線片上顯示有較典型的肺結核病灶。咯血分類:36例為少量咯血,24例為中量咯血,20例為大量咯血。發病至入院4h以內有25例患者;1~5d者43例;5d以上者12例。合并冠心病14例,合并高血壓病29例,合并糖尿病9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在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給予日常護理、鎮靜和飲食指導,給予足量抗結核藥物和抗生素進行常規治療。觀察組:0.9%氯化鈉250ml+卡絡磺鈉靜脈滴注,1次/d。對照組:0.9%氯化鈉250ml+氨甲環酸靜脈滴注,1次/d。同時行對癥治療,對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加用適量胰島素或降糖藥治療,控制血糖在適當范圍。對合并有高血壓的患者,加用降壓藥將血壓控制在正常范圍內。對合并有冠心病的患者,為防止心絞痛發作或ST-T大幅改變,需行密切心電監護,在此基礎上給予針對性藥物治療[3-4]。
1.3 效果評定 (1)顯效:治療3d后咯血停止,或每日咯血量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3d內呈90%以上的減少;(2)有效:每日咯血量在治療3d內較治療前呈50%以上的減少;(3)無效:咯血量在治療的3d內無明顯改善。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止血時間為(5.7±2.8)h,略快于對照組(6.1±3.2)h,但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顯效22例,占55%;有效15例,占37.5%;無效3例,占7.5%,總有效率為92.5%。對照組顯效20例,占50%,有效15例,占37.5%,無效5例,占12.5%。總有效率為87.5%。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未發生不良反應。對照組有10例患者發生不良反應,占25%,主要表現為嘔吐、惡心、反胃等消化道反應,均采用對癥處理后緩解,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止血時間、臨床總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肺結核咯血為臨床高危急癥,病情較重,多由機體凝血機制障礙或肺血管發生破裂引起,出血部位在短時間內較難準確判斷。一般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約1/3的患者在患病過程中有程度不等的咯血癥狀,若不及時恰當的處理,會導致反復咯血,病灶傳播,繼發性感染而使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結核干酪樣壞死或結節產生為其病理機制,易有空洞形成。慢性病程較為常見,部分患者也可急性發病,常伴低熱、乏力等全身癥狀,表現為咯血、咳嗽等呼吸系統臨床表現。咯血指血液由口腔經咳嗽咯出,主要由于支氣管、肺實質和氣管出血引發。支氣管內膜結核、肺結核、支氣管擴張、肺炎、肺膿瘍等均有咯血癥狀,其中肺結核最為多見。據報道約30%~50%肺結核患者有咯血病史[5]。其原因為:(1)并發支氣管擴張呈結核性或肺結核性;(2)見于結核病灶直接侵蝕周圍血管組織而出血或血管受纖維組織牽拉而致破裂而出血;(3)空洞內肉芽組織增生或動脈瘤破裂等。采用藥物止血是治療咯血的重要措施[6]。采用傳統腦垂體后葉素治療肺結核合并大咯血,可使肺循環血壓在肺循環血量減少時降低,使血管平滑肌直接興奮,但臨床因其不良反應較多而受到一定限制。采用腦垂體后葉素、止血敏、止血芳酸等常規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臨床治療咯血的藥物種類繁多,非止血藥物也是其中一個種類。卡絡磺鈉注射液為安絡血(卡絡柳鈉)的衍生物,是新一代止血藥,將磺酸鈉基團引入其分子結構,避免了卡絡柳鈉因溶解度小,需給予水楊酸吸收進行助溶的缺點,使止血效果更為明顯。故卡絡磺鈉注射液無溶血發生,無水楊酸基團,對造血功能未造成影響,用藥具有一定安全性,刺激性較小[7],未產生腎上腺作用,不會引起心率、血壓波動,對凝血機制未造成影響,起效迅速,藥效持久。卡絡磺鈉注射液可以增強毛細血管斷裂端的回縮作用,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對因毛細血管損傷所導致的出血有較佳的治療效果,對動脈出血和大量出血效果不明顯。
氨甲環酸對纖維蛋白溶解酶原在纖維蛋白上的吸附有競爭性抑制作用,避免發生激活,防止纖維蛋白在纖維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發生溶解和降解,進而完成止血的目的。藥物為高濃度時對纖維蛋白溶解酶的活性有直接抑制作用,進而達到止血效果。本次研究中多為小量咯血肺結核病例,分別采用卡絡磺鈉和氨甲環酸進行治療,結果表明,觀察組止血時間略快于對照組,但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總有效率為87.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無不良反應發生。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主要表現為嘔吐、惡心、反胃等消化道反應,均采用對癥處理后緩解,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治療小量咯血的肺結核患者,卡絡磺鈉具有較佳的臨床效果,若為大咯血患者,需采用氨甲環酸進行治療,以提高整體臨床療效。
[1]朱雪松,熊秋菊,鄭芳,等.卡絡磺鈉注射液與注射用加替沙星的配伍穩定性考察[J].中國藥房,2011(2):149-151.
[2]邱超.肺結核咯血46例的臨床治療體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1):63-64.
[3]劉洪秀.大劑量氨甲環酸減少脊柱手術出血的臨床研究[D].昆明醫學院,2011:53-60.
[4]武紹剛.大劑量氨甲環酸在脊柱矯形中減少術中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D].昆明醫學院,2011:11-16.
[5]姜紅梅,鄭芳,朱雪松.卡絡磺鈉注射液與注射用頭孢西丁鈉配伍的穩定性[J].醫藥導報,2010(9):1227-1229.
[6]劉建平,劉菁,朱雪松,等.卡絡磺鈉注射液與注射用頭孢匹胺鈉的配伍穩定性[J].湖北醫藥學院學報,2010(6):506-508.
[7]童菲.氨甲環酸有關物質及其含量分析方法的研究[D].南華大學,201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