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 李 潔 張鑫宇 王貽東
吉林省北華大學第二臨床醫院 吉化總醫院普外二科,吉林吉林 132001
直腸癌是指直腸齒狀線以上至直腸和乙狀結腸交界部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僅次于胃癌,其治療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直腸癌術后吻合口瘺是直腸癌術后最常見也是最危險的并發癥之一[1]。預防性造瘺可降低吻合口瘺的發生,但對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目前仍存在爭議[2-3]。有研究表明[4],直腸癌術后炎癥反應是導致吻合口瘺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血漿C反應蛋白(CPR)及白介素-6(IL-6)是反映炎癥反應的重要細胞因子,本研究主要觀察預防性橫結腸雙腔造瘺對直腸癌患者術后CPR及IL-6的變化情況,試圖為直腸癌術后吻合口瘺的預防提供理論依據。
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104例直腸癌保肛手術患者病歷資料,其中男61例,女43例,平均44~85歲,平均58.4歲,行預防性橫結腸雙腔造瘺的患者22例為A組,未行預防性橫結腸雙腔造瘺的患者82例為B組,兩組資料術前均行腸鏡病理檢查確診為直腸癌,均無嚴重基礎疾病及手術禁忌證,在性別、年齡、體重、癌腫距肛門距離及Dukes分期方面A組與B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病例的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術前3 d均口服甲硝唑片0.4 g,3次/d,諾氟沙星0.3 g,3次/d,術前1 d均口服硫酸鎂50 g行腸道準備,術晨行清潔灌腸。手術均行全結腸系膜切除,吻合器吻合腸管。A組關腹前于切口上段將橫結腸中部行脫出至腹腔外,將橫結腸牢固固定于皮膚,術后48 h開放橫結腸造瘺口,8~12周后來院行造瘺還納術。
采用散射比濁法測定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2、24、48、72、96 h血清CPR水平。于相同時間段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兩組患者血清IL-6水平。
所有實驗數據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包,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組與B組比較,術后12、24 h時CPR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48、72 h時CPR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96 h時CPR水平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 見表 1。

表1 兩組病例術后CPR水平的變化(x±s,mg/L)
A組與B組比較,術后12 h時IL-6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 h時IL-6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48 h后IL-6水平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 見表 2。

表2 兩組病例術后IL-6水平的變化(x±s,pg/L)
預防性橫結腸雙腔造瘺術具有操作簡單、轉流糞便效果好、降低高?;颊咧滤缆实葍烖c,但其還具有給患者造成生活不便、需要二期行造瘺還納術、住院時間延長、住院費用增加,且可能并發造瘺段腸管壞死、退縮、脫出和腸管廢用性狹窄等缺點,人們對其必要性仍存爭議。但諸多的研究表明[5],預防性造瘺術對于急診及并發梗阻的患者具有降低吻合口瘺及降低死亡率方面的效果是肯定的。吻合口瘺的發生機制暫不明確,有研究證實其與患者蛋白、血糖、應激狀態、炎癥反應、手術精細程度、吻合水平等諸多因素有關,其中炎癥反應是直腸癌術后吻合口瘺的重要病理過程及發病機制之一[6]。
炎癥反應以炎癥介質的連鎖反應和細胞體液免疫激活為特征,手術創傷所致的應激反應刺激細胞因子的產生,觸發炎癥反應,而炎癥反應可導致機體出現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及多器官損傷,并可導致術后吻合口瘺的發生。CPR是一種在Ca2+存在情況下可與菌體多糖C反應而產生沉淀的蛋白質,呈酸性,對熱敏感,由肝細胞合成,出現于各類感染初期及炎癥反應患者血清中。CPR升高一般提示有炎癥反應發生,其臨床意義與血沉相同,但不受紅細胞、血紅蛋白、脂質和年齡等因素的影響,是反應炎癥感染程度和治療療效的良好指標之一[7]。IL-6是活化的T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產生的淋巴因子,IL-6能使B細胞前體成為產生抗體的細胞,其與集落刺激因子協同,能促進原始骨髓源細胞的生長和分化,增強自然殺傷細胞的裂解功能[8]。研究表明[9],CPR及IL-6水平是衡量術后炎癥反應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
本研究發現,在術后12、24 h時,A組與B組CPR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從48 h開始,A組CPR水平與B比較即有所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96 h后,與B組比較,A組CPR水平顯著降低,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在術后12 h時,A組與B組IL-6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從24 h開始,A組IL-6水平與B組比較即有所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48 h后,與B組比較,A組IL-6水平顯著降低,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提示預防性橫結腸雙腔造瘺在某種程度上可控制患者術后的創傷應激反應,減少炎癥因子表達,減輕術后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加速患者快速恢復,縮短術后住院時間。
總之,通過對本院大量患者行直腸癌手術而證實,直腸癌患者保肛手術后行預防性橫結腸雙腔造瘺可減輕術后炎癥反應。筆者認為,直腸癌術后吻合口瘺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并不能只通過術后炎癥反應的嚴重程度來判斷吻合口瘺發生率的高低,但預防性橫結腸雙腔造瘺可通過改變糞便的排泄途徑而減少吻合口處的糞便積聚,從而減輕由此導致的炎癥反應。因此,單純通過預防性橫結腸雙腔造瘺是否具有降低吻合口瘺發生率及提高患者生存率等作用還有待于更多的實驗研究來證實。
[1]Hoerske C,Weber K,Goehl J,et al.Long-term outcomes and quality of life after rectal carcinoma surgery[J].Br JSurg,2010,97(8):1295-1303.
[2]Wong N,Eu K.A defunctioning ileostomy does not prevent clinical anastomotic leak after a low anterior resection:a prospective.com parative study[J].Dis Colon Rectum,2005,48(11):2076-2078.
[3]Traci L,Hedrick TL,Sawyer RG,et al.Anastomotic leak and the loop ileostomy: friend or foe? [J].Dis Colon Rectum,2006,49 (8):1167-1176.
[4]Otani T,Iwasaki M,Sasazuki S.Plasma C-reactive protein and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Japan Public Health Center-based prospective study[J].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2006,15(4):690-695.
[5]崔偉,陳綱,左富義.預防性末端回腸造瘺對直腸癌保肛手術后轉歸的影響[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1,17(3):139-141.
[6]Baumann U,Schmidt RE,Gessner E.New Insights into the pathophysi-ology and in vivo function of IgG Fc receptors through gene deletion Studies[J].Arch Immuno Ther Exp(Warsz),2003,51(6):399-406.
[7]Ortega DP,Radais F,Facy O.C-reactive protein is an early predictor of septic complications after elective colorectal surgery [J].World JSurg,2010,34(4):808-814.
[8]宋紅杰,葛蓮英,陳利生,等.TNF-α、IL-6與進展期結直腸癌低蛋白血癥的相關性研究[J].結直腸肛門外科,2007,13(3):135-137.
[9]Aznar OE,Sánchez YM,Lorente AP.Diagnostic value of procalcitonin,interleukin 8,interleukin 6,and C-reactive protein for detecting bacteremia and fungemia in cancer patients [J].Enferm Infecc Microbiol Clin,2010,28(5):273-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