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雅楠
目前在臨床上椎管內麻醉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一些農村的基層單位的應用則更加的普遍,在進行麻醉后患者會出現腰背部疼痛等癥狀,并且會放射到臀部以及下肢,呈現出自限性,該現象用神經損傷無法得到了很好的解釋。在本次研究中出于對椎管內麻醉后暫時性神經病學綜合征療效進行分析與探討,以下為本次研究的主要內容。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行椎管內麻醉后發生暫時性神經病學綜合征的臨床患者病例36例,將其分成治療組和非治療組兩組,每組18例。治療組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7例,年齡19~38歲,平均年齡為(26.3±10.76)歲;非治療組男10例,女8例,年齡20~39歲,平均(25.5±10.75)歲。以上所統計的所有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之間存在的差異不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對于治療組患者,每晚在患者睡覺前對其給予口服2.5 mg的地西泮等麻醉性鎮痛藥,并與患者進行及時的溝通與交流,對患者的緊張情緒予以緩解或者是消除。非治療組患者不予特殊的治療,僅給予常規的安慰措施。在一段時間后對這兩組的患者的癥狀緩解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1.3 臨床癥狀 患者在手術結束后的24 h之內出現了明顯的腰背疼痛,并且會放射至臀部以及下肢,疼痛會呈現出持續性,會有部分區域呈現灼燒痛、銳痛以及痛性痙攣等癥狀。并且患者會由于疼痛而出現煩躁焦慮、哭鬧不安,采用視覺模擬量表進行評分為7~9份之間。患者的各項生理檢查結果均正常。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所有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18.0統計學數據軟件處理,資料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中,治療組患者在出現癥狀時給予適當的心理安慰以及每晚睡前服用地西泮2.5 mg予以治療,非治療組患者僅給予患者適當的心理安慰,未采用任何的藥物對其予以治療。通過對這兩組患者的癥狀改善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結果發現,治療組患者的疼痛癥狀在3~5 d時間內得以消失,癥狀在采用視覺模擬量表進行評分為1~2分;非治療組患者的癥狀在7~9 d后得以有效的緩解,還存在一定的疼痛感,在9~11 d后癥狀全部消失,采用視覺模擬量表進行評分為2~3分。所有患者在癥狀消失后不存在永久性運動以及感覺神經功能障礙的現象發生。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疼痛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暫時性神經病學綜合征存在一定的自限性,大多數情況下不需進行特殊的處理,采用非甾體類抗炎藥能夠使癥狀得到控制或者減輕,聯用鎮靜劑或者是阿片類藥能夠獲得更好的效果[1]。現階段對于暫時性神經病學綜合征的認識不是十分全面,只是停留在臨床表現以及主要特征等方面,對于該病的發病機制還不是十分明確,因此對于該病而言預防具有重要意義[2]。在實施椎管麻醉的過程中,既要對麻醉效果予以保證,還要使局麻藥的脊神經毒性反應得以消除,因此用藥原則以及麻醉選擇原則主要包括有有以下幾點:①在實施局部麻醉時,藥物選擇要盡量選取最低有效濃度[3]。② 在沒有特殊的情況下,不要把麻醉平面限定在較窄的范圍之內,讓局麻藥能夠在局部發生積聚,這樣會使神經損傷的機會得以增加。③椎管內穿刺困難或者是沒有出現腦脊液流出時,要避免反復穿刺帶來的損傷。④ 在實施蛛網膜下腔麻醉的過程中,要盡量選用羅哌卡因。⑤對于患者截石位等一些特殊體位而言,對肢體進行過分牽拉,很容易導致神經受損,應將防范以及監控工作做好。⑥在實施連續蛛網膜下腔麻醉時要謹慎處理。⑦年輕患者比較容易發生暫時性神經病學綜合征,因此在手術前后要對訪視予以加強,及時同患者進行溝通,使患兒對麻醉和手術的恐懼能夠得以消除,對暫時性神經病學綜合征予以及時發現并且實施有效的治療,從而使患者的痛苦得以有效的減少。⑧在一般患者實施椎管內麻醉的過程中,在局麻藥中對腎上腺素予以加入是否能夠導致脊神經損傷得以加重,目前還不是十分的明確,然而若是患者具有糖尿病、內環境紊亂、動脈粥樣硬化、脊柱外傷或者是疾患等對脊髓血液供應自調功能產生影響的因素,將以上兩類藥物進行聯合應用很難對缺血性損傷的發生予以完全的避免,對局麻藥的神經毒性作用予以強化,對于存在以上問題的患者而言應避免應用。
綜上所述,在臨床手術治療中,椎管內麻醉方法的應用最為廣泛,然而目前發現其能夠引起暫時性神經病學綜合征的發生,給予病癥合理的藥物治療后能夠使癥狀均能得到良好的緩解,臨床應引起注意。
[1]尚若靜.椎管內麻醉的神經并發癥及防治.臨床麻醉學雜志,2009,23(15):439-440.
[2]徐世元.左旋布比卡因和羅哌卡因對周圍神經的毒性作用及其臨床意義.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08,29(15):571-572.
[3]徐世元.局麻藥輔用腎上腺素與周圍神經毒性.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09,27(5):29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