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宏
近年來,隨著多產、輻射、化學等各種不良因素影響導致新生兒傷殘或死亡的發生機率不斷上升。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IE)是圍生期小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常由于圍生期窒息引起腦血流減慢或暫停導致新生兒發生不可逆的腦組織損傷,從而引發嚴重的神經系統后遺癥狀甚至死亡。因此,及時正確治療對提高新生兒生命率、減少死亡和后遺癥發生有重要意義。我科自2009年2月至2011年11月對收治的37例HIE采用納洛酮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72例,男41例,女31例,胎齡36.5~42.4周,出生體重1.78~3.86 kg,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肌張力減弱或增高等癥狀,符合新生兒學術會議(杭州)修改《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臨床依據和分度》的標準[1],經CT檢查確診。1 minApgar評分(4.03±0.82)分。其中伴驚厥11例,呼吸衰竭5例,前囟飽滿37例。分度:輕度38例,中度21例,重度13例。隨機將患兒分為2組,對照組35例,采用常規治療,治療組37例,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納洛酮治療,2組在一般資料比較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均給予保暖、吸氧、鎮定、降顱壓、改善腦血流、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抗感染等常規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納洛酮0.05 mg/kg首次靜脈推注,然后給予0.03~0.05 mg/(kg·h)加入10%葡萄糖液40 ml中持續泵入6~8 h,連用3~5 d。用藥期間密切觀察患兒體溫、呼吸、心率及神經癥狀,于治療3 d、7 d、10 d分別行新生兒20項行為神經評分(NBNA)。
1.3 療效觀察 根據患兒臨床癥狀好轉情況進行判定:治療72 h內患兒臨床癥狀與體征明顯好轉,原始反射恢復正常、肌張力正常,呼吸平穩,為顯效;治療5 d內患兒臨床癥狀減輕,原始反射部分未恢復正常、肌張力明顯好轉,為有效;治療5 d后癥狀未有任何減輕甚至加重,為無效。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組顯效21例,有效1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1.9%;對照組顯效18例,有效9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7.1%,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臨床癥狀及NBNA評分比較 治療后在臨床癥狀消失、原始反射恢復方面,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兒治療前NBNA評分均明顯下降,在治療3 d、7 d、10 d后,2組均明顯上升,治療組NBN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HIE是圍生期小兒常見疾病之一。有研究證實,其發病與腦血流的改變、腦組織生化代謝、神經改變相關,HIE患兒在各種不良應激狀態下,導致腦脊液中β-內啡肽釋放增加,與相應的阿片受體結合后降低腦干神經細胞對CO2的敏感性,從而抑制呼吸,并作用于心血管調節中樞神經核上的阿片受體降低心血管交感神經張力,引起血壓下降,心率減慢,促進或加重腦水腫形成,導致惡性循環。
納洛酮是人工合成的阿片受體競爭性拮抗劑,能有效抑制HIE發生時的各種應激反應,有效阻斷內源性阿片肽所介導的呼吸抑制、心血管功能抑制等不良效應,減少腦垂體β-EP的進一步釋放,從而降低血漿中β-EP水平,阻斷其對腦組織的繼續損傷,增加腦血流及腦灌注量[2],保護腦干等重要部位的血流供應,減輕腦水腫及腦細胞壞死的發生。而且納洛酮可有效抑制氧自由基釋放,通過穩定肝臟溶酶體膜的非特異性阿片受體拮抗作用,恢復線粒體活性或能量代謝,從而減輕腦細胞功能紊亂,促進神經細胞功能的恢復,從本組資料結果中顯示,在治療3 d、7 d、10 d分別行新生兒20項NBNA評分中,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總之,納洛酮可有效促進HIE患兒腦功能恢復,增加心輸出量,改善腦血流和心肌缺血缺氧,減輕腦水腫及腦細胞壞死的發生,不良反應少,是治療HIE的有效藥物,值得推廣。
[1]樊玉芹.納洛酮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臨床療效觀察,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05):40-41.
[2]李建西,程凡英.納洛酮輸液泵持續24 h靜滴治療中至重度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療效觀察,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