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燕
膝關節是下肢主要的關節,其結構和功能都是人體關節中最為復雜的。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要求,髖關節置換術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一樣,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由于新材料的出現,假體設計不斷改進,外科技術不斷提高,人工膝關節在更大年齡及更多疾病范圍中得到推廣應用,術后配合有計劃的康復的訓練,能最大限度地改善關節的功能,緩解疼痛和矯正畸形。膝關節置換是將已損壞的膝關節的致痛部分用設計好的人工關節組件取代,此關節代用品稱為假體。人工全膝關節表面上的置換即可用人工假體置換病變股骨遠端,脛骨近端軟骨面上,主要用于各種原因所致的膝關節的破壞是膝關節病變晚期的挽救手術。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可改善患膝功能狀態,矯正關節畸形,緩解了關節的疼痛,從而提高患病者生活的質量,給患者精神上帶來了安慰和鼓舞。人工全膝關節表面置換手術的危險性比較高,術后的并發癥比較多,手術后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除與假體的選擇和精湛的外科技術有關以外,正確術前、術后的康復指導是獲得理想療效的最重要的環節。
1.1 研究對象 本組的全膝關節置換術(TKA)有55例病患,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45例;平均在68歲左右。老年性嚴重骨性關節炎24例,膝類風濕關節炎17例,膝關節滑膜炎5例,創傷性關節炎9例。同期雙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患者20例,患病病者都有難以忍受的疼痛,關節表面破壞的嚴重,X線片提示中有明顯關節間隙的改變,經系統保守的治療4個月左右以上無明顯的好轉且患者有強烈的治療愿望。術前均可經過x線、CT以及病理檢查確診。
1.2 方法 常使用的止血帶,膝關節前方正中切口,暴露膝關節髕內側的切開關節囊,咬除關節邊緣骨贅切斷前十字韌帶,屈膝90度左右適當的松懈內和外側的副韌帶切除殘余半月板。截骨的方法:①股骨側:根據術前下肢機械的軸線夾角與下肢全長X線片測量的股骨軸線來確定的外翻角控制了外旋角度,依次行股骨的斜面、前后裁骨和遠端,后穩的定型假體需要再行髁問截骨。②脛骨側:以脛骨平臺最低點的遠端1.01~2 cm左右截骨以髓內或髓外定位;3髕骨:不可以常規置換,如置換的髕骨的厚度應在20 mm左右以上。關節的活動度以及內、外翻的平衡選定了合適的型號試模,安裝后測試了下肢的力線,沖洗了關節腔并依次安裝,固定相應型號的髕骨假體、脛骨和股骨至骨水泥凝固。
手術室里整體的護理實施,能夠保證了患者手術過程始終處于良好的心理狀態,降低了手術的感染率縮短了手術的時間減少了術中的出血保證了手術能夠順利的進行,患者術后的關節功能恢復比較好,提高了醫患者的滿意程度保證了手術的一定質量[1]。
手術被安排在凈化最高的層流的手術室中進行,嚴格的執行無菌的操作的規程應該盡量縮短手術的時間,為實現嚴格的保護和隔離的作用術者及一助應該戴雙層的無菌的手套,如手術中遞送假體前應該更換無菌手套。遞送時應要用手術臺上的紗布包裹,假體使用前應用無菌的紗布覆蓋應該避免用手直接的傳遞。為減少術后的感染發生減少人員的進出量參加手術人員應盡可能保持固定,人工膝關節置換是一項對手術配合的要求極高手術及時準確無誤的傳遞器械,術中要求器械護士的經驗必須豐富掌握手術全部的步驟、要點,應與醫生密切配合,動作必須敏捷才能夠保證手術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保持器械的清潔術中應該經常擦拭器械上的血跡因為血是細菌的最佳的培養基地由此可知,術中經常擦拭器械上的血跡對保持器械無菌的狀態是非常有意義的。試驗證明手術進行3 h左右,擦拭血跡的器械菌落數為8個左右,不擦拭血跡的器械菌落數為18個左右。用電動止血帶時,巡回護士需要記錄開始時間,一般使用時間為1 h,最多的不超過90 min左右。如需要延長手術的時間應該通知醫生暫停手術,用無菌棉墊壓迫的切口松止血帶,放氣時需要緩慢,至壓力降到0為止,間隔10 min左右可以再次的充氣使用,術畢解開止血帶以后,檢查患者的皮膚有無受壓的損傷。在放置骨水泥前必須要骨面干燥,便于骨面與骨水泥牢固的結合。在置入骨水泥時要嚴格的觀察患者血壓、心率、呼吸。正確地分析血壓下降的原因,確保患者的安全應采取準確處理的方法方能使手術順利完成。防止電灼傷注意電力的安全妥善的放置鉛板,。同期雙膝關節置換防止沖洗水及消毒液的浸濕,鉛板應該放于臀下或腹部且雙下肢都需要消毒并且注意將鉛板妥善的固定。
[1]孫勇軍.循證護理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西部中醫藥,2012(1):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