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東麗
牙周膿腫并非獨立性疾病,而是牙周炎發展到晚期,出現深牙周袋后的較常見的伴發癥。是牙周袋壁或深部結締組織局限性化膿性炎癥,常規治療方法是切開引流全身抗炎、齦上潔治、齦下刮治及根面平整術,利用上述方法,治療慢性牙周膿腫效果不明顯,我院通過對牙髓及根管治療,殺滅細菌,使病情得以控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3月~2010年12月來我科就診的40例慢性牙周膿腫患者為觀察對象。所有患者初診調整咬頜、切開引流、全身抗炎、齦上潔治、齦下刮治及根面平整后,癥狀未能控制。入選標準:(1)無牙體疾病,未做過牙髓治療;(2)牙周袋深度≥6 mm,探診出血;(3)X線片示無根折、無隱裂;(4)全身狀況良好,其中,男18人,女22人,年齡32~70歲,經本人同意,分為對照組(20人)和試驗組(20人)。兩組患者分別在基礎治療后給予藥物及根管治療。治療后1、3、6個月和1年復查。
1.2 療效評價標準
(1)顯著:無自覺癥狀,咬合功能良好。牙周無脹腫溢膿。牙周袋變淺或消失,牙齒無叩痛,X線片顯示骨質部分修復。
(2)有效:無自覺癥狀,咬合功能尚可。牙周無腫脹溢膿。牙周袋深度無明顯變化,牙齒叩痛減輕,松動不明顯,X線片示牙槽骨無明顯修復,吸收未見擴大。
(3)無效:牙周膿腫反復發作,咬合無力,牙齒松動度增加。牙周間隙增寬,X線片顯示骨質進一步吸收。
治療前,對照組和試驗組各項指標無明顯變化,治療后1個月牙周探診深度有明顯變化,治療后3個月松動度兩組均有顯著性差異。治療后6個月及1年對照組和試驗組各項指標相比均有顯著差異,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結果比較
牙周膿腫易發生于復雜型深牙周袋,炎癥引流不暢。有人報告膿腫組織中有G-厭氧菌入侵,牙齦卟啉單胞菌、中間普氏菌等優勢菌亦存在。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時造成本病。根據牙周袋的復雜性及牙體解剖結構,基礎治療及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愈后易復發。由于牙髓牙周互通,感染也可相互擴散和影響,同一顆牙并存牙周和牙髓聯合病。磨牙中約27.4%的牙根及20%~60%根分叉區有側支根管,深牙周袋中的菌斑可通過感染側支根管而引起牙髓壞死,也可通過牙頸部的牙本質小管到達牙周[1]。這與部分牙頸部的牙本質薄弱而直接暴露于牙周組織有關。壞死牙髓中的毒素也可以通過側支根管和牙本質小管引起牙周組織損傷。因此,牙髓與根尖周狀態及牙髓治療情況對慢性牙周膿腫遠期療效有重要意義[2]。
牙周牙髓聯合病變時,牙周損害可以通過直觀進行判斷,但牙髓健康則需輔助方法來分析。通常方法是運用電流或溫度刺激來判斷,運用患者的應急反應獲得牙髓反饋。當牙髓有反應時,說明牙髓中生活著的神經傳導了刺激,特別是在多根牙中可能存在牙髓退變的情況。如果牙髓只是部分壞死,剩余組織仍能獲得營養而維持活力。雖然最近十年內牙髓治療技術得到提高,但是要準確判斷出每個根管中牙髓活力狀態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臨床檢查無明顯牙髓癥狀(無明顯冷熱痛、自發痛)的牙齒不一定就是健康牙。因此,試驗組20個牙齒中,5個牙髓完全壞死,11個部分壞死,4個活髓(有滲出)。可見,根管治療必須結合牙周情況來判定。
慢性牙周炎的發作通常會導致牙髓發生不可復性改變,經牙髓治療炎癥控制后,使牙周組織愈合,取得滿意療效。若炎癥好轉較慢,可適當增加換藥次數,待牙周情況恢復后再行根管充填。完善的根管治療是牙髓牙周聯合病變治療的基礎。否則,就會增加牙周手術的風險。上述結果顯示對照組短期療效明顯,但長期治療效果減弱,膿腫復發。而試驗組自覺癥狀、出血、探診深度、松動度等臨床表現都有好轉,可見,慢性牙周膿腫患者雖然有深牙周袋,但通過完善根管治療術后能有效控制炎癥復發,為消除臨床癥狀提供了一種新途徑,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因此,慢性牙周膿腫合理治療可消除牙周炎,阻止牙槽骨吸收和牙齒松動,避免全身感染,有利于保存和恢復牙齒的生理功能[3]。
[1]Jansson LE,Ehnevid H,Lindskog S,et al.Radiographic attachment in periodontitis-prone teeth with endodotic infection[J].J Periodont al,1993,64(10):947-953.
[2]Shyuna Y,Chen HLW,Gerald N.The influence of endodontic treatment upon periodontal wound healing[J].J Clin Periodontol,1997,24(7):449-456.
[3]王歡,魏直立.口腔臨床新技術新療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