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芳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多因素作用的疾病,其病理學表現主要有脂肪浸潤,內皮損傷及炎癥因子作用。用于預測冠狀動脈硬化的預后指標多采用一些炎性因子及血清標志物,如BNP及CRP。但CRP的低特異性及BNP的高費用成為了檢測的限制。有國內外報道,低血清白蛋白(<35g/L)會增加老年心衰的風險[1]。本研究通過對不同類型ACS不同時期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分析,討論其與BNP、CRP的相關性及對心血管事件的影響。
選擇2010年9月~2011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90例ACS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44~78歲,平均年齡65.4歲。入院后所有患者均行常規檢查,診斷符合ACS診斷指南的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在入院時、首次發病4d、發病后10d三次采集靜脈血監測ALP、CRP及BNP水平。根據診斷結果將患者分為不穩定性心絞痛組(A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組(B組)及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組(C組)。并跟據入院時血清ALB水平分為低蛋白組(<35g/L)及正常組(35~55g/L)。記錄患者住院期間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次數,并做統計分析。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入院時相比,發病后三組血清ALP水平均有降低,CRP及BNP水平均升高,但僅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B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類型ACS患者三時期血清ALB、CRP及BNP水平的變化(±s)

表1 不同類型ACS患者三時期血清ALB、CRP及BNP水平的變化(±s)
指標 時期 A組 B組 C組ALB入院 40.88±2.88 38.87±3.42 35.83±3.33發病4d 37.12±3.97 35.11±3.13 29.54±2.77發病10d 39.11±2.67 36.97±1.55 34.11±3.25 CRP入院 4.55±3.22 6.34±3.41 10.77±4.12發病4d 7.44±2.22 10.65±3.76 27.98±6.77發病10d 6.47±2.56 7.87±4.09 9.00±3.77 BNP入院 68±22.55 80±14.11 107±25.11發病4d 156±59.33 174±71,90 937±177.34發病10d 117±35.98 143±53.33 249±72.00
低蛋白組心衰發生率及死亡率明顯高于正常組(P<0.05);心絞痛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發病4d時低蛋白組血清CRP及BNP水平明顯高于正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低蛋白組及正常組心血管不良事件數量及發生率分析[n(%)]
表3 發病4d時低蛋白組及正常組血清CRP及BNP水平比較(±s)

表3 發病4d時低蛋白組及正常組血清CRP及BNP水平比較(±s)
發病4d時CRP水平 發病4d時BNP水平正常組(50例) 14.73±4.77 547±200.97低蛋白組(40例) 38.89±5.88 1349±346.22
分析結果表明,ACS患者ALB水平與CRP、BNP、心衰、死亡率有相關性,呈負相關。
心血管疾病是人類的頭號殺手,它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發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因此,對其危險因素進行有效早期評估及預防有重要意義。動脈粥樣硬化發生過程漫長,急性冠脈綜合征(ACS),包括不穩定性心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大多是在冠狀動脈硬化基礎上發生的,極易發生心衰等嚴重并發癥,研究其危險因素及有效評估指標有重要臨床意義。
C反應蛋白是一種敏感的炎癥急性期反應物,能夠促進氧化應激反應,激活炎癥細胞,干擾炎癥介質,影響內皮功能,調節單核細胞炎癥相關基因表達,預測未來的死亡風險,指導臨床對冠脈病變防治[2]。
BNP由32個氨基酸殘基組成,具有排鈉利尿抗醛固酮舒張血管和降低血壓作用。在急性冠脈綜合征時,血漿BNP水平升高的預測價值可作為缺血范圍、嚴重程度及左室功能受損的指標,來進行危險分層并導進一步診治[3]。
血清白蛋白ALB是由肝臟合成的,通常作為評估肝功能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常用生化檢驗指標[4]。國外學者研究表明,低蛋白水平與疾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嚴重影響預后[5]。本研究表明,ACS患者ALB水平與CRP、BNP、心衰、死亡率有相關性,呈負相關。
ACS在炎癥過程中,產生大量炎癥介質,影響肝臟,抑制了ALB的合成,當嚴重應激時,肝臟優先選擇性合成CRP等急性期蛋白,繼而降低了ALB的合成量,導致血清ALB水平的降低[6]。
綜上所述,血清ALP與CRP及BNP對預測ACS患者的預后都有重要價值,且相比于后兩者,血清ALP指標使用更為簡便經濟。ACS患者中低蛋白血癥普遍,提高ACS患者血清蛋白水平有重要防治意義。
[1]韓世琴.B型腦鈉鈦與急性冠脈綜合征預后的臨床研究[J].工企醫刊,2009(1):4-6.
[2]李衛國,陳開紅.C-反應蛋白與急性冠脈綜合征[J].當代醫學,2010,16(1):56-57.
[3]梁鳳焱,楊玉香,劉仲華.B-型鈉尿肽系列測定判定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預后的價值[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08(4):261-263.
[4]春梅,金基永.血清白蛋白尿素氮肌酐水平與冠心病的相關性初探[J].現代醫藥衛生,2010(19):2912-2914.
[5]朱德才,祁彬,楊光耀,等.CRP、WBC計數與冠心病病情的相關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1,9(3):369-370.
[6]張向隆.C反應蛋白對冠脈病變穩定性評估[J].中外醫療,2011(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