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萍
正常人體通過“天然起搏系統”控制心臟搏動的節律。心臟起搏器通過模擬人的天然起搏系統發放電脈沖,使心臟有規則地搏動。心臟起搏器可以改善心臟的功能,使它有規律地泵血[1]。植入心臟起搏器后,病人頭暈目眩、暈厥和眩暈的癥狀明顯減輕,感覺精力更充沛了,有些病人必須完全依賴心臟起搏器來保持心臟的搏動。北華大學附屬醫院對2008年5月~2009年12月成功植入起搏器的25位患者進行隨訪,發現他們術后滿意度不一致。現將調查結果及指導報告如下。
2008年5月~2009年12月入住北華大學附屬醫院的起搏器植入患者25人。農民3人,城市居住老年人18人,城市居住年輕人4人。調查對象均已婚。男18人,女7人,年齡35~78歲。
1.2.1 調查工具
①患者一般資料調查表: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婚姻及費用支付方式。②患者滿意度問卷:包含對生活的影響、起搏器的功能、是否出現疲勞、呼吸短促等不適、是否進行過起搏器程控等方面調查。采用5分計分法,大于或等于4分為滿意,低于3分為不滿意,3~4分之間為基本滿意。
1.2.2 資料收集
采集收集之前,首先取得他們的同意。之后嚴格按照問卷的要求,讓他們寫出自己真實的自評,發放問卷30份,收回25份,有效率83.3%。
25例患者,文化程度以中學及以上居多。其中工人8人,干部10人,農民3人,教師4人。費用支付方式:社會醫療保險16例,農村合作醫療3例,城鎮醫療保險3例,自費3例。單腔起搏器5人,雙腔起搏器20人。一人出現暈厥一次,未進行程控分析,其他人均進行過程控分析,未出現不適癥狀。
25例患者中,72%認為對生活沒有影響,基本滿意,28%抱有焦慮思想(其中1人沒有進行起搏器程控),認為自己與正常人不一樣,擔心出現并發癥,從而不敢正常生活。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的一般情況
經濟負擔是部分患者不滿意的主要原因,農民尤其是年輕農民認為起搏器費用高,加上后續的隨訪、更換電池的費用都是沉重的經濟負擔。本次調查組中年齡大的農民是程控時隨訪的患者,安裝兩年發生了電極磨損而更換電極,因為沒有勞保,安裝起搏器也是孩子的想法,這一次更換電極對他產生很大的情緒反映,認為質量不過關。還帶來了經濟負擔。
患者認為電能或磁能會干擾心臟起搏器的工作,另外從省電的角度考慮,不敢和其他人一樣來去自由,表現為對將來生活和工作失去信心,擔心工作不能勝任,由此可見起搏器植入術后患者的社會康復是護理干預中不容忽視的方面。在目前社區護理服務尚不完善的情況下,醫院主動承擔起這一責任,提供出院后的延伸服務,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2]。
3.1.1 對患者的心理護理
在本組患者的隨訪中 有8例表示出院后很難適應新角色,潛意識存在焦慮情緒,我們定期進行隨訪,在取得信任的基礎上,通過面談或電話交流,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電磁干擾。電能耗盡是必不可免的,教會患者每天起床數脈搏,觸摸脈搏是最簡單的系統監護方法之一,檢查自己的脈搏就可以間接地檢查起搏器的功能。監測脈搏應堅持,尤其是在安置初期及電池壽命將至時。初期探測脈搏可了解起搏器情況,末期探測可及早發現電池剩余能量[3]。努力按照醫生指導去做,按時程控分析,這樣一切都是安全的,并對患者積極的合作和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以增強其信心。
3.1.2 家庭社會支持
我們為患者建立同伴支持系統,鼓勵分享自我護理經驗,使其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積極動員家屬、朋友及單位等支持系統的配合,不僅關心患者,幫助患者積極面對現實,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而且給予經濟上支持。本組植入兩年農民老者因經濟負擔重,我們與供應商聯系后減免了大部分更換了電極的費用,幫助其渡過了困難期。
3.1.3 學習適應心臟起搏器伴隨您的生活
鼓勵多與他人交談 ,有助于緩解情緒,多于醫生、護士、朋友或家人交談,參加病人聯誼會,與其他植入起搏器的病人交流體會,可以讓患者感覺自己并不孤單。運動是減少壓力,獲得力量和增強信心的好辦法。壓力太大容易使人疲勞,增加患上其他疾病的機會。此外,睡眠也會受到影響,造成情緒不穩定和容易發怒。每日進行兩次20~30分鐘的閉目靜坐是放松的好辦法。睡午覺或早晨緩步行走也能幫助您平緩心情。遠離酒精和咖啡因,不要抽煙,這些生活習慣會加重焦慮和抑郁情緒。按時程控患者的起搏器,告訴患者這是安全的。
隨訪有效的幫助我們了解起搏器植入術后患者的情況,為我們開展醫療服務工作提供了事實根據。
[1]藏紅云、韓雅玲.永久起搏器常見并發癥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5.25(1):23-24.
[2]郭繼鴻.心臟起搏器基礎教程[M].天津:科技出版社,2007:55-57.
[3]康波.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護理體會及健康指導[J].當代醫學,2010,16(4):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