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旭,王 瑞
(東北財經大學 研究生院,遼寧 大連 116025)
稅收籌劃為社會關注和被法律認可,從時間上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最為典型的判例是1935年英國“稅務局長訴溫斯大公”一案。上議院議員湯姆林爵士對當事人依據法律少繳稅款的行動作了法律上的認可。他說:“任何個人都有權安排自己的事業,依據法律這樣做可以少繳稅。為了保證從這些安排中得到利益 不能強迫他多繳稅”[1]。湯姆林爵士的觀點贏得了法律界認同,這是第一次對稅收籌劃作了法律上認可。之后,英國、澳大利亞、美國在稅收判例中經常接引這一原則精神,也有不少稅務學者開始對稅收籌劃進行研究。眾多學者可能是受到此則案例的影響,對稅收籌劃的研究局限在納稅籌劃范圍內,其對稅收籌劃的定義雖有差別,但也基本形成共識,稅收籌劃的主體只有納稅人。荷蘭國際財政文獻局 (IBFD)所編寫的《國際稅收辭典》一書認為:稅收籌劃是指企業通過對經營活動和個人事務活動的安排,實現繳納最低的稅收[2]。美國南加州大學的 Meigs和Meigs在其《會計學》一書中將稅收籌劃定義為:在納稅發生之前,系統地對企業經營和投資行為做出事先安排,以達到盡量少繳稅,這個過程就是稅收籌劃[3]。20世紀70年代,稅收籌劃進入我國,國內學者基本繼承了西方的觀點,認為稅收籌劃是針對納稅人而言。如唐騰翔和唐向認為:稅收籌劃是在法律規定許可的范圍內,通過對經營、投資、理財活動的事先籌劃和安排,盡可能地取得“節稅”的稅收收益[4]。蓋地認為:稅收籌劃也稱稅務籌劃、納稅籌劃,是指企業 (自然人、法人)依據所涉及到的現行稅法,在遵守稅法、尊重稅法的前提下,運用企業的權利對經營、投資、籌資等活動進行旨在減輕稅負的謀劃和對策[5]。近幾年,國內稅收理論研究的焦點逐漸發生變化,稅收籌劃領域也出現了新的拓展,稅收籌劃的主體不應當是單一的,而應該是征稅人和納稅人的雙主體模式。張中秀在其所著《公司避稅節稅轉嫁籌劃》一書中概述稅收籌劃的恒等關系,即稅收籌劃=稅務籌劃+納稅籌劃[6],賀志東在《征稅籌劃》一書中站在稅務機關的角度專門對征稅籌劃進行探討[7]。
征納稅兩種利益主體觀點雖然不同,但都各成一派,代表了各自利益的見述。稅收籌劃單一主體論是指稅收籌劃的主體只有也只能是納稅人,稅收籌劃是納稅人的一系列行為。稅收籌劃雙主體論是指稅收籌劃的主體包括征納雙方,納稅人可以進行稅收籌劃,征稅人也可以而且應當進行稅收籌劃。兩種觀點都同意納稅人是稅收籌劃的主體,其博弈的焦點在主體是否包括征稅人上,而這一分歧也會從根本上影響稅收籌劃理論的發展方向。
稅收籌劃雙主體論是稅收籌劃實踐的總結和提煉,是對傳統稅收籌劃理論的深刻反思,也是在實際稅收籌劃經驗積累中提出的嶄新理念。稅收籌劃雙主體論具有開創性的重大意義:從理論上看,雙主體論是對稅收籌劃理論體系的豐富和完善。征稅方和納稅方是稅收領域的兩大主體,稅收籌劃一直遵從納稅籌劃的路徑發展,如今,把征稅方納入稅收籌劃領域,不僅使理論體系更加飽滿,而且為稅收籌劃理論提供了新的導向,雙線并行的導入必定使理論更加豐富、體系更加完整。雙主體還是對稅收籌劃理論的創新,從單一主體發展到雙主體,理論結構的質變推動了理論層次的上升,促進理論階段性的跨越。從現實上看,第一,開展稅收籌劃可以確保國家稅收足額及時入庫。稅收籌劃是對日常稅收管理的加強,通過稅收籌劃,可以完善稅收制度,確保國家稅收不會因各種不良現象和情況而導致產生逃、避稅的后果。第二,開展稅收籌劃可以建立良好的稅收秩序,創造公平競爭的稅收新環境。稅收籌劃是一項系統工程,積極開展好此項工作將有助于貫徹稅收的公平原則,有助于我國稅收環境的健康成長,有助于創造新型的稅收環境。第三,開展征稅籌劃可以監督納稅人正確實施節稅籌劃,增強納稅人依法納稅的意識,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不合理的避稅手段來達到逃稅的目的。通過開展征稅籌劃,還可以防患于未然,讓納稅人把應該交的稅一分不少地及時繳納,把納稅人一切的逃稅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從而有效地堵住一部分不法分子的不良行為。第四,開展征稅籌劃,可以提高稅務人員的業務水平。
通過剖析各種納稅人的納稅籌劃的現象和案例,熟悉和了解企業逃、避稅的各種手段,為以后進一步掌握企業稅收動向和變化奠定扎實的業務基礎。
1.人是有限理性的
“經濟學之父”斯密提出了著名的理性經濟人假設,即人是完全理性的能夠掌握充分的信息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8]。雖然在這一假設條件的基礎上構建起了宏偉的經濟學大廈,但是這一假設與現實世界的符合度受到廣泛的質疑。大家公認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理性的經濟人,現實世界中的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體,其在做決策時不可能不受到感情因素的影響,并且在現實社會中掌握完全的信息也是不可能的,相比之下,有限理性假設更符合現實情況。有限理性即人的行為是有意識的理性的,但這種理性又是有限的。一是環境是復雜的,在非個人交換形式中,人們面臨的是一個復雜的、不確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確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對環境的計算能力和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無所不知。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先有物質后有意識。再根據人是有限理性的觀點,人在某一時刻不可能完全地、徹底地、正確地認識客觀世界,某些物質是客觀存在的,人沒有認識到它并不能否認它的存在。歷史上的事例屢見不鮮,如人們在發現原子之前認為分子是最小的物質,但人們對原子的忽視并沒有否定它的存在,隨著科技的發展原子取代了分子的最小粒子地位,夸克取代了原子的最小粒子地位。在稅收籌劃領域也是如此,稅收籌劃理論起源于納稅籌劃,稅收籌劃理論的發展也是一直沿著納稅籌劃的方向發展,人們認識到了納稅人是籌劃的主體。征稅籌劃起步晚,探索少,人們基本上忽視了征稅人主體性的存在。但是,人們的忽視并不能說明征稅人就不是籌劃主體,并不能否定這一存在的客觀聯系。征稅籌劃是客觀存在的,人的有限理性映射出征稅籌劃的客觀存在性,征稅籌劃彌補了有限理性的缺陷,是有限理性的人做好稅收工作的前提。在有限理性的假設下,征稅人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如技術水平、理論水平和社會復雜性的制約,征稅人自身素質,主觀意愿的制約,其在制定稅法,設計稅制時所掌握信息的完整性、充分性、真實性和可靠性都會受到質疑。在信息不充分或信息失真的情況下設計的稅制,制定的法律難免出現瑕疵。征稅人有雙重的身份屬性,不僅是代表國家行使征稅權利的主體,而且還是代表個人追求私利的主體。不可否認,征稅人在制定和執行稅法時難免夾雜“私心”,對條件相同的納稅人給予不同的待遇,這就破壞了稅收的公平原則。上述因素所產生的問題是很難根除的,因為只要有人的參與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人為問題產生的誘因。雖然不能根除,但是可以通過征稅籌劃來緩解,而在現實的工作中這種籌劃也是客觀存在的。如在制定稅法或進行改革的最初階段就要開展籌劃工作,對方案實施的可行性、稅收征稅的節點、改革的動力和阻力、改革的社會影響都要進行深入研究。并廣泛地收集信息,深入實地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對已有信息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整合加工提煉,盡力保證信息的充分性和真實性,在稅法的制定階段就能盡力減少瑕疵。除此之外,還要對征稅人的私人屬性給予充分考慮,滿足個人利益,避免征稅人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沖突,保證稅收的公平性。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開展稅收工作中進行征稅籌劃,是能夠有效地避免稅收工作中存在的弊端。稅收工作中問題的誘因存在于自身,由于征稅人的存在是客觀的,所以征稅籌劃也是客觀存在的。
2.社會是發展的
稅收活動具有多重屬性,即是經濟活動又是政治活動,也是社會活動。任何活動的存在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稅收活動也受到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技術環境、道德環境和社會環境等制約。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歷史的車輪在不停地滾滾向前,社會也在發生日新月異的改變。稅收制度的設計,稅法的制定都是依據一定的經濟和社會狀況制定的,是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的。社會在發展,社會環境也在不斷地變化,但是稅法為保持一定的嚴肅性不能朝令夕改,這樣就造成了環境的變化性與稅法的穩定性之間的矛盾。二者的錯位導致了稅法某些條款與當今社會不適應,或者是稅法條款滯后、過時,或者出現了新的經濟現象是原有稅法所沒有規定的,這就造成了稅法局部失靈,給納稅人提供了逃避納稅的空間。為解決稅法失靈,征稅人就要進行征稅籌劃,對稅法中的漏洞加以彌補,對不適應現實情況的條款予以暫停、撤銷,針對變化的環境改變稅收征管方式,籌劃下一步的稅制改革。征稅人在進行籌劃時一方面要考慮當前的社會環境,根據現狀修改稅法,另一方面還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考慮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使制定出的稅法有更長的適應周期。
世界是永恒發展的,稅法與環境的適應是相對的,環境的改變會造成稅法的不適應,這就需要征稅籌劃去保持稅法的適應性。新的適應性又是短暫的,環境的變化又會再次造成稅法的不適應,于是又需要征稅籌劃的存在,形成循環往復的過程。只要社會發展不會停止,稅收依然存在,征稅籌劃就不會消失。
征稅籌劃古已有之,雖然沒有征稅籌劃這一名詞,但是其實質和精神是存在已久的。每一次稅收制度的改革都暗含著征稅籌劃的內容,歷史上也不乏這樣的事例,以中國賦稅史上的三次著名改革為例,其中就貫穿了征稅籌劃的思想。唐朝初年,實行租傭調制,它是田租,徭役,戶調的合稱。課稅對象是田、戶、身,基礎是丁。征稅原則是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但是租傭調制是以均田制為基礎的,唐后期土地兼并,人丁流轉,戶籍不實,均田制土崩瓦解,租傭調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礎,無法推行下去。加之由于繁重的賦役以及均田制破壞后,農民大逃亡,集結起來進行武裝起義。為了擺脫財政上的困境,緩和農民矛盾,唐德宗采納楊炎的建議,改租傭調為兩稅法。兩稅法是以地稅戶稅為基礎,以資產多寡為課稅標準的稅制。兩稅法由從丁課稅改為依田課稅,糾正了從丁課稅的弊端。唐中期以前以交納實物為主,兩稅法實施后開始以貨幣計稅,并可以貨幣交納。兩稅法是與當時土地高度集中以及商品經濟不斷發展的情況相適應的。明初的賦役制度是賦和役分別征收的,在征收內容上主要是征收實物和勞役。這種賦役制度在商品經濟極不發達的當時是比較合理的。但明朝中期社會經濟狀況有所變化,一方面大量田地迅速向地主手中集中,另一方面商品經濟在迅速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土地管理體制的變化,一條鞭法應運而生。“總括一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一概征銀,官為分解,雇役應付”。一條鞭法將賦與役合并為一,說明國家對戶口人丁已經控制不住,課稅向土地轉移。這有利于一部分人相對地擺脫封建勞役的束縛,進一步解放了勞動力,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一條鞭法以賦稅折銀和徭役改為代役銀的形式出現,實質上是改實物稅為貨幣稅,這也與商品經濟發展相適應。清建立后賦稅繼續沿用明代的一條鞭法,即把部分丁銀攤向地畝征派,但不徹底,弊端較多,一條鞭法只在某些地區推行,各地情況相差很大,攤丁入畝則是在全國推行的賦稅改革,較一條鞭法更為明確徹底。攤丁入畝完成了賦役合并,從此我國實現了以地稅為主的賦稅體系,緩和了階級矛盾,增加了財政收入,解放了勞動力。從實物征收到貨幣征收,從租傭調到攤丁入畝。每一次的改革都是根據當時的情況對歷史制度的修正,租傭調的存在基礎瓦解了,于是根據當時的情況實行兩稅法,兩稅法存在問題,于是有一條鞭法的改革,一條鞭法改革不徹底,于是有攤丁入畝,三次改革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一定的繼承和發展。這正體現了征稅籌劃的存在,改革家在推出新政前必對當前的社會發展狀況做了深入研究,對之前的改革進行了回顧,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即對生產關系變革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來進行改革。每一次的變革都解決了當時的問題,起到了增加財政收入、緩和階級矛盾、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解放勞動力的作用。
征稅籌劃在當今社會顯得尤為重要,我國正在進行新一輪的稅制改革,修訂原有稅法,出臺新稅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如果沒有在改革前做統一的籌劃工作,而是單就各個稅種進行改革難免會造成各稅收規定的沖突與不協調,也會導致稅收調節作用的相互抵消等情況。
1.稅收征納博弈需要征稅籌劃
征稅人與納稅人圍繞稅收展開的一系列活動都是由其內在的逐利動機所誘導的,無論是代表國家利益的征稅人還是代表個人利益的納稅人,都是為了獲得一定利益來進行稅收籌劃,但雙方利益能否實現并不取決于單方面的意愿,而是雙方博弈的結果。理論界已有多位學者對納稅方在稅收博弈中的決策進行了透析,而關于征稅方在博弈過程中的決策的研究還是一項空白,正是從這一角度入手對征稅籌劃的博弈行為進行解析,以期證明征稅籌劃存在的必要性。在納稅人和征稅人的博弈模型中,雙方都是博弈的主體,但納稅人和征稅人的權利和義務是不對等的。納稅人負有納稅義務,而征稅人則是代表國家行使征稅權的職能部門。征稅籌劃包括稅制籌劃、立法籌劃和征管籌劃,所以其產生的利益包括社會經濟利益和稅收收入。
博弈模型的建立:局中人 (1)納稅人,局中人 (2)征稅人。博弈雙方的策略:納稅人的行動選擇是進行納稅籌劃或不進行納稅籌劃。征稅人的行動選擇是進行征稅籌劃或不進行征稅籌劃。模型中變量的含義:X表示征稅人進行征稅籌劃,引導納稅人行為所產生的社會收益 (由于其具有不確定性所以假定為X)。200表示稅務機關征收的稅款或納稅人繳納的稅款 (假設納稅人不籌劃則主動繳納稅款200)。100表示納稅人、征稅人進行籌劃的稅款和獲益 (不考慮征稅人和納稅人的征納成本,不考慮征稅人對納稅人違規的處罰)。其支付矩陣如表1所示。

表1 征稅人與納稅人的支付矩陣
此矩陣形成4個區間:Ⅰ代表征稅人和納稅人都進行籌劃。納稅人進行籌劃,順應稅法的立法精神和政策導向,少繳100單位的稅款,自身獲益100。征稅人在稅收立法時就進行了籌劃,因此稅法設計較為完善合理并給予納稅人一定的籌劃空間,體現國家的政策導向,獲得100單位的稅收和X單位的社會收益。在區間Ⅱ中,征稅人不進行籌劃,納稅人進行籌劃,結果是納稅人少繳了200單位的稅款,而征稅人由于沒有事先進行籌劃不僅流失了稅款也沒有得到社會收益。在區間Ⅲ中,征稅人進行籌劃,但是納稅人未籌劃,進而征稅人獲得200單位的稅款和X單位的社會價值。納稅人沒有籌劃主動繳納200單位稅款。在區間Ⅳ中,雙方都采取不籌劃的策略,結果是納稅人主動繳納200單位的稅款,征稅人的獲益是200,納稅人沒有獲益。在征稅人不知道納稅人的策略選擇時,選擇籌劃是最有益的,同樣納稅人選擇籌劃的策略也是最有益的,征稅人籌劃、納稅人籌劃構成納稅均衡。征稅人和納稅人的最優選擇也是集合的最優選擇,所以征稅人進行征稅籌劃是有必要的。
2.完善稅法需要征稅籌劃
漁網理論闡述的思想主要是:為了打魚,漁民首先要編織漁網,但在打魚過程中必然出現一些漏網之魚。該如何看待這些漏網之魚呢?不難達成共識:魚之漏網,原因在網,魚從網中鉆出是魚渴望生存的天性使然。漁民不應該埋怨魚,而應想辦法編好自己的網。漁網理論體現著政府與納稅人之間的稅收征納關系,政府是漁民,納稅人是魚,稅法就是漁網,而漁網上的網眼和漏洞象征著稅法給納稅人的籌劃空間和稅法的漏洞。魚穿過這些空間逃脫“漁網”是無可厚非的,如果有很好的稅收籌劃機會擺在納稅人面前,而納稅人不為所動,這無異于漁網中的死魚。征稅人為保障“捕魚量”就要修補“漁網”,但是如果漁網編織的過密就會產生過量捕撈的后果,魚苗,幼魚均被捕撈,影響可持續發展。這就需要政府在“編織漁網”之前進行稅收籌劃,既要修補稅法漏洞,又要控制“網眼”大小,給納稅人一定的稅收籌劃空間,涵養稅源,保證經濟的發展后勁,保持可持續發展。
3.提高稅收征管效率需要稅收籌劃
稅收的征管過程中要注重效率原則,即用最少的成本獲得最大的稅收收入。政府要把握好成本和收益的均衡點,做好征稅籌劃工作,提高稅收征管效率。稅務機關應按照科學化、精細化、規范化管理的總體要求,搞好自己所分管稅種的稅收征管,因地制宜,精心搞好稅收籌劃,在征稅成本的投入上,不能簡單地采用稅源大就投入多、稅源小就投入少的方法來厚此薄彼。征稅成本的投入要從本單位的實際出發,既要考慮稅種、稅源的大小和征收的難易程度等因素,又要從執行稅收政策、發揮各稅種職能作用的角度全面考慮,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力爭做到該投入的不吝嗇,能節約的盡量減少開支;在稅款的征收上,決不能再搞好收的稅多收,難收的稅少收,不好收的稅不收,要做到應收盡收。
納稅籌劃和征稅籌劃的內涵與特點雖然不同,其目的、手段、意義可能各異,但無論是對納稅籌劃還是征稅籌劃的維度都應當從三個角度進行,即法律角度、道德角度和經濟角度。三個角度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缺一不可的,無論是征稅籌劃還是納稅籌劃,若只符合其中一個角度,都不能稱作一個完備的籌劃。若籌劃只是合法但在道德上不合理就不應當實施該籌劃方案。同理,合法合理但不能帶來經濟利益也不能稱為籌劃。因此無論納稅籌劃還是征稅籌劃都應該是滿足三個角度的要求。
從法律角度進行合法稅收籌劃是題中之意,是稅收籌劃客觀性的需要。社會是發展的,人們的認識也是發展的,而稅收法律為保證法律的嚴肅性必須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雖然相對穩定的稅收法律在一定時期內是完備的,但是在歷史潮流中必然會出現不合時宜的。因此,應當注重從法律角度進行稅收籌劃。從納稅角度看,納稅籌劃必須遵守稅收法律和政策,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保證其所設計的經濟活動、納稅方案為稅收主管部門所認可,否則會被認定為逃稅,受到相應的懲罰并承擔法律責任。由于稅法的完善是在一個時點上的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客觀條件的變化,法律存在漏洞是不可避免的,此時納稅籌劃不僅要遵循合法的原則,而且要遵循合理的原則,順應立法意圖,按照法律引導的經濟行為進行籌劃。從征稅角度看,首先要建立健全稅收法律體系,使稅收活動有法可依。其次稅法的制定、修改要嚴格按照有關程序的規定,較低級別的稅收法規條例的內容不能與較高級別的法規條例內容相抵觸。再次,稅法的制定還應符合一定的倫理道德,只有合理的法律才能得到廣大納稅人的遵守和擁護。最后,稅務機關的稅收征管要嚴格依法辦事,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建立合法的稅收籌劃觀念,以合法的稅收籌劃方式,合理安排活動。只有合法性,才是稅收籌劃經得起檢查、考驗并最終取得成功的關鍵。
稅收籌劃從道德角度應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法律和道德的范疇是不一致的,稅收籌劃在符合法律的前提下也不應忽視倫理道德。從納稅角度講,納稅籌劃既要合法又要合理,按稅法導向作用去籌劃,運用稅收優惠去大做文章。而當今納稅籌劃的合理性基本缺失,倫理道德實際上未被內涵于企業的稅收籌劃之中,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社會成本等在企業進行稅收籌劃過程中并未體現出來,導致了稅收籌劃的價值導向的偏頗,使企業過分追求利益,忽視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社會后果,嚴重者稅收籌劃變成了逃稅。企業稅收籌劃時若過分追求利潤價值傾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機,鉆法律漏洞,將導致巨大的環境損失和破壞公平性競爭,從而加大了政府對企業的監管成本,加大了社會成本的支出。從征稅角度看,稅收法律的制定也應符合一定的道德規范,制定的法律應該體現一定的公平正義并為廣大納稅人所自愿遵守。當今的征稅籌劃存在一定的道德缺失性,稅收政策的不穩定性,個人所得稅沒有起到縮小貧富差距的作用反而推波助瀾。所以,稅收籌劃要遵守以下幾項原則:(1)和諧原則。納稅人和征稅人之間的征納關系應當是和諧的,納稅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應當是和諧的,不能為了一己私利而損害國家或他人的利益。(2)誠信原則。納稅人在報稅時,應本著誠信原則,真實申報,誠信納稅。稅務中介機構也要秉承誠信原則,站在中立的立場上,依法辦事,即對納稅人負責,又對國家負責。政府在制定稅收政策時也應秉承誠信原則避免朝令夕改。(3)公平原則。這一點主要針對征稅人,要求政府在稅收的制定上體現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信念,面對當前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的現狀更要為縮小收入差距做出一份努力。在稅收征管中也要秉承公平的原則,對納稅人一視同仁,不能因為人情世故就區別對待。(4)適度原則。納稅人在進行稅收籌劃時應把握好尺度,稅收籌劃、避稅、偷稅雖然在理論界做了區分,但在實際工作中不易區分。因此企業在利用稅制要素中的彈性空間或利用會計政策選擇進行稅收籌劃時應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過猶不及,很可能過分地籌劃會使合法活動淪為違法行為。
政府在稅收立法時也要把握適度原則,既要反避稅又要引導納稅人做國家允許的符合法律規定的稅收籌劃,保證經濟發展的持久力。
稅收籌劃除了要合法合理之外,其利益性也不能忽視。稅收籌劃是一項經濟活動,離不開經濟利益的驅使。如果籌劃活動只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規定而無法給納稅人或國家帶來一定的收益,其無疑是失敗的籌劃。納稅人是市場的主體,追求自身利益是其天性所在,納稅籌劃的目的是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是納稅人追逐經濟利益的表現。如果納稅籌劃無利可圖,并且要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就沒有了納稅籌劃的動機。納稅籌劃是納稅人追求經濟利益的手段,反映了納稅人的逐利本質。征稅籌劃也具有一定的逐利色彩,表現在兩方面:(1)征稅人通過征稅籌劃來保證國家的稅收收入。從廣義上講,一個龐大的國家機器要正常運轉,國家職能正常行使必須要有一定的資金支持。如果沒有了充足的財政收入作為保障,國家的安全和穩定將會受到威脅。從狹義上講,根據布坎南的公共選擇理論,官僚追求的是預算收入最大化,保證充足的財政收入也會有利于實現其自身利益,征稅人在進行征稅籌劃時保證稅收收入的充足性就成為其目標之一。征稅人在設計稅制、制定稅法時要對稅源的豐裕度、稅率高低、經濟活動流程及課稅環節和課稅對象的選擇進行詳細的考慮和籌劃,以確保稅款征稅的充分、方便。(2)征稅人通過稅收籌劃還要實現經濟的健康發展。經濟是稅收的源泉,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決定了稅收收入的多少,因此征稅人在進行籌劃時不僅僅會考慮到稅收收入能否滿足國家需要,還要考慮稅收是否能促進經濟持續、協調和穩定發展。如果稅收規模過大,妨礙經濟發展則無異于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如果稅收規模過小,無法滿足政府公共支出的需要,那么政府不能給經濟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也會阻礙經濟的發展。
征稅籌劃不僅要考慮資源在私人和國家之間的分配,還要通過稅制的設計來規范、引導經濟的良性發展。
[1]Young,A.Taxation in HongKong[M]. Longman Group,1984.447.
[2]Lyons,S.M.IBFD International Tax Glossary[M].International Bureau of Fiscal Documentation,1996.
[3]Meigs,W.B.,Meigs,R.F.Financial and Managerial Accounting:The Basis for Business Decisions[M].MCGRAW-HILL,2002.
[4]唐騰翔,唐向.稅收籌劃[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4.
[5]蓋地.稅務會計與納稅籌劃[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6]張中秀.公司避稅節稅轉嫁籌劃[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1.
[7]賀志東.征稅籌劃[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
[8]亞當·斯密.國富論[M].陳星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