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林
妊娠合并心力衰竭在臨床當中的危險性較高,在臨床分娩的過程中,常規陰道分娩由于患者的身體狀態較差,而分娩時間較長,患者的出血及體征情況會影響到患者的心衰情況,造成加重等,同時患者手術治療中的麻醉情況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手術效果。本次研究整理患者30例臨床剖宮產處理臨床資料,對患者的手術處理效果進行回顧分析,為臨床處理治療提供一定的借鑒。
1.1 臨床資料 整理我院30例妊娠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的年齡在26~34歲之間,孕周在36~39周,通過臨床檢查確診,患者中妊高癥心臟病患者18例,風濕性心臟病患者4例,圍產期心肌病患者2例,先天性心臟病患者6例。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癥狀,按照心臟功能分級[1],其中Ⅲ級患者17例,IV級患者13例。
1.2 臨床處理 本組患者妊娠分娩使用剖宮產進行,術前給予患者護理治療,給予患者高壓液氧進行氧氣治療,患者的合并癥狀,在手術中給予患者尼卡地平12ml靜脈滴注,圍手術期連續使用3 d,每天使用量均在20ml以下。在臨床手術操作的過程中,手術行患者的子宮下段剖宮產,給予患者硬膜外穿刺,頭端管3 cm左右,完成之后患者取半坐位,使用2%利多卡因進行治療。常規鎮靜、鎮痛劑使用,在心力衰竭癥狀手術進行過程中,給予患者呋噻米20 mg加5%葡萄糖20ml靜脈輸注,西地蘭40 mg加5%葡萄糖20ml靜脈輸注,剖宮產手術按照臨床操作標準進行[2],在手術期及術后給予患者動態檢測,包括對患者的靜脈壓、心率、呼吸頻率及血氧飽和度進行實時檢測,觀察記錄患者的臨床并發癥及治療效果。
1.3 統計學方法 在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將患者的臨床指標數據進行綜合處理,分為手術前與手術后,兩組數據使用SPAA14.00軟件分析,采用t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差異。
本組患者均使用剖宮產分娩,手術過程中使用連續硬膜外麻醉,在手術當中患者情況較為穩定,其心功能情況在臨床手術完成后沒有出現嚴重并發癥情況,患者心衰癥狀沒有出現家中,產婦分娩后患者的新生兒評分效果較為理想,詳細的臨床手術效果見表1。
在對患者的臨床檢測過程中,其中患者手術前與手術后的CVP、HR、RR及SpO2的比較當中,手術后患者情況穩定恢復,與手術前相比患者癥狀緩解,詳細的比較情況見表2。

表1 患者心功能衰竭臨床治療結果

表2 患者手術前、手術后的檢測比較結果
患者在臨床手術治療過程中,出現2例低血壓癥狀,在完成手術中,本組患者沒有出現臨床死亡病例,患者新生兒沒有出現死亡病例,其中4例患者出現新生兒窒息情況,通過臨床治療處理,患兒的癥狀緩解明顯,得到了有效治愈。
妊娠期患者的心力衰竭癥狀主要就是由于患者在妊娠過程中的激素使用,造成患者血容量增加,血液當中的紅細胞增多,出現心率增快的現象,在臨床表現過程中,患者病癥展現為心力衰竭情況。在患者的這種癥狀當中,并非患者所有都具有心臟病史,部分患者僅為妊娠過程中的心肌炎病癥,但這種情況的臨床危險性較高,在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容易出現各種嚴重并發癥,同時對新生兒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3]。在臨床分娩選擇過程中,陰道分娩的時間較長,對患者的身體組織也會造成較大的破壞,同時患者的心力衰竭合并癥等,患者在分娩中容易出現嚴重并發癥,造成患者及新生兒窒息死亡等。在臨床剖宮產的分娩時,由于患者病癥增加,對患者臨床手術需求也更為嚴格,在患者分娩手術的同時需要加強對患者的心力衰竭的處理。
在本次分娩治療過程中,本組30例患者的臨床分娩效果都較為不錯,患者當中沒有出現嚴重并發癥情況,在完成手術后,與手術前相比患者的各種檢測指標差異明顯,也更加趨近于標準指標情況,與手術前相比,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臨床當中,患者沒有死亡病例,新生兒情況僅有3例窒息癥狀,通過臨床處理之后患兒的病癥治愈。臨床上對患者進行聯合心力衰竭治療,在藥物的使用和手術操作中效果都較為理想。
妊娠合并心力衰竭病例依據原發心臟病的性質選用血管擴張劑、強心利尿治療控制心衰,臨床剖宮產分娩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身體負荷情況,使用鎮痛、鎮靜藥物也有效的對患者的癥狀進行緩解,同時在臨床操作過程中患者的治療效果較為明顯,與患者手術前相比各項指標情況也較為理想[4]。從臨床研究結果來看,在患者的病癥手術處理的當中,使用剖宮產分娩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臨床效果,在臨床當中可以進行推廣使用,在同時需要加強對患者新生兒的窒息病癥防治,減少患兒并發癥情況。
[1]劉坤中.妊娠合并心力衰竭的監護與急救.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9,9(6):323.
[2]王才智.妊娠期心臟病心力衰竭17例分析.安徽醫藥,2009,9(11):98-99.
[3]劉陶.妊娠合并心臟病629例臨床分析.中華婦產科雜志,2006,31(3):146.
[4]丁新.妊娠合并心力衰竭34例臨床分析.北京醫學,2010,18(3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