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占領
診斷冠心病診斷的“金標準”是冠狀動脈造影(CAG),但臨床發現冠狀動脈造影血管無明顯狹窄及斑塊的患者,卻經常發生急性冠脈綜合征,而危及生命。但通過人體尸體解剖來看,患者冠狀動脈卻有明顯的硬化斑塊。而近幾年來,血管內超聲(IVUS)檢查作為一種新的檢查手段,較冠狀動脈造影有明顯的優勢,并廣泛應用于臨床,它的主要作用原理是將超聲探頭通過導管在血管內超聲成像,清晰地觀察血管壁和血管內斑塊[1]。2008年7月至20011年8月,我們分別采用冠狀動脈造影及血管內超聲兩種不同手段來進行冠心病的診斷,探討兩者的價值,并進行了系統比較,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08年7月至2011年8月間收治的44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9例,女15例;平均年齡(58.5±7.5)歲。合并高血壓20例,冠心病家族史5例,糖尿病6例,高血脂9例。
1.2 入選標準 所有患者均確診為冠心病,且符合WHO冠心病的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無兩種檢查的禁忌證,血壓控制良好,近期無大手術史、腦出血、消化道出血病史、無嚴重心律失常及瓣膜病變、無血液系統疾病及惡性腫瘤等,所有患者胸片、心肌酶譜及肌鈣蛋白檢查均正常,并均行冠狀動脈造影和血管內超聲檢查。
1.3 方法
1.3.1 冠狀動脈造影(CAG)檢查 在數字減影機(DSA)下,選擇右股動脈為穿刺點,常規消毒鋪巾,局部麻醉,由穿刺點進入造影導管,分別到達左、右冠狀動脈開口,并注射造影劑。其中血管直徑狹窄率,狹窄病變的長度及面積狹窄百分率,采用定量血管造影分析法(QCA)進行計算,其計算公式血管的平均徑=(病變近端直徑與遠端直徑的和)/2,直徑狹窄率=(照血管的平均徑與病變最窄處直徑的差)/血管的平均徑×100%[2]。
1.3.2 血管內超聲(IVUS)檢查 采用血管內超聲成像儀,導管為相控陣式,探頭外徑2.9 F,探頭頻率為30 MHz。景深半徑為5 mm。IVUS測量橫截面面積用mm2表示,沿導引鋼絲將超聲導管送到被檢冠脈的遠端,然后邊撤邊進行超聲檢測,分別測量管腔橫截面積、斑塊面積,并計算總截面積,總截面積=血管腔面積+斑塊面積。根據超聲的不同回聲特征判斷斑塊的性質及形態學特點,其中按斑塊的性質分為軟斑塊、硬斑塊、混合斑塊、肌橋、血栓,按形態學特點分為向心性及偏心性狹窄[3]。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計量資料及計數資料分別采用配對t、χ2檢驗。檢驗水準a=0.05。
本組44例患者共對60處冠脈血管段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測和血管內超聲檢測。血管內超聲檢測最狹窄處斑塊情況,其中軟斑塊、硬斑塊、混合斑塊、肌橋分別為38處、15處、13處、3處、1處。冠狀動脈造影檢測發現向心性狹窄、偏性狹窄、鈣化影分別為18處、32處、2處,未見肌橋。通過冠狀動脈造影檢測60處未達到手術干預標準,而34處血管內超聲檢測需要手術干預治療。34處全部進行手術干預治療。通過兩種方法進行對病變血管的直徑及直徑狹窄率的檢查,其檢測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方法對病變血管的直徑及直徑狹窄率的檢測的比較()

表1 兩種方法對病變血管的直徑及直徑狹窄率的檢測的比較()
方法 冠狀動脈造影 血管內超聲例數5858病變最窄處血管直徑(mm) 2.35±0.51 2.57±0.81病變最窄處血管直徑狹窄率(%)22.6±8.1 38±9.4
近幾年來,冠心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且越來越年輕化,故早期的診斷對冠心病的治療、愈后起到了關鍵作用。傳統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是冠狀動脈造影(CAG),它能通過冠狀動脈造影過程中,觀察造影劑充填的冠狀動脈間接判斷病變的長度及狹窄程度,但由于受投射角度的限制,不能充分判斷病變在腔內還是在腔外的具體位置,且容易對在血管腔徑及截面積的測量產生顯著誤差,不能準確判斷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且不能判定斑塊是否為硬斑還是軟斑的結構特性及危險程度。而血管內超聲作為另外一種檢查方法,較冠狀動脈造影有明顯優勢,它不受投射角度的限制,對血管能做360°的橫截面成像,可通過超聲探頭直接清晰地了解血管內的情況,并能了解斑塊的組織結構特征、厚度、大小及病變范圍,對斑塊危險程度的發生、發展進行詳細地評估,將作為一種新的手段為臨床提供選擇最佳的介入方法的客觀依據,并提高介入治療的成功率[4]。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顯示:血管內超聲與冠狀動脈造影檢測在對冠脈血管內斑塊性質及病變狹窄程度上進行比較,血管內超聲在對肌橋、血栓的檢出的準確率明顯高于冠狀動脈造影,并且對病變狹窄程度判斷誤差較大,兩者在對病變血管的直徑及直徑狹窄率的檢查進行比較有顯著差異。冠狀動脈造影在病變血管腔形態、狹窄程度及斑塊性質的判斷明顯差于血管內超聲。而血管內超聲診斷冠心病的標準為斑塊面積狹窄率≥50%,不穩定性斑塊的脂核纖維帽厚度<0.7 mm,心電圖提示心肌缺血性改變[5]。
目前,冠狀動脈造影明顯低估了冠脈病變的程度,而血管內超聲作為一種新的檢測手段,可準確測量冠脈管腔大小和病變狹窄的程度,還可清晰觀察斑塊的性質及形態,對疾病的發生、發展、進行系統評估,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診斷,并為冠心病提供選擇最佳的介入方法的客觀依據,并提高介入治療的成功率。
[1]周玉杰,HAUWK,趙迎新,等.冠狀動脈血管內超聲的臨床應用與實踐.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6-17.
[2]鄔文敏.冠狀動脈造影與心臟二維超聲對冠心病診斷的對比研究.南華大學學報,2007,25(2):264-265.
[3]馬明遠,李榕生,楊希立,等.血管內超聲與冠狀動脈造影的對比研究.中國超聲學雜志,2010,22(3):187-189.
[4]葉淑紅.超聲心動圖、心電圖、64排螺旋CT及冠脈造影對冠心病診斷的比較分析.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9,32(10):1503-1504.
[5]姜婕,虞華鵬,趙成軍,等.冠狀動脈造影和血管內超聲診斷冠心病的對比研究.山東醫藥,2008,40(20):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