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閆言
警惕包裝蔬菜暗藏『病菌』
□ 閆言
拔出蘿卜帶出泥,這在過去是蔬菜新鮮水靈的象征,但對不少現代人來說,可能會棄之不買,而去選擇那些躺在貨架上、用包裝袋裝好的干凈蔬菜。精包裝蔬菜看上去新鮮、水靈、干凈,賣相很好,又有標簽,很多消費者認為,它們一定是經過精心篩選、清洗后包裝的,衛生、健康。事實果真如此嗎?《美國消費者報告》一項遍及北美大型超市的調查顯示,包裝好的蔬菜更容易出現細菌超標。維權專家建議消費者最好購買無包裝的新鮮蔬菜。
記者發現,在不少超市,用塑料袋或保鮮膜包裝而成的精品蔬菜在蔬菜區所占面積都在1/3以上。不僅如此,精品蔬菜的價格也比普通蔬菜高出1倍以上。例如,普通茄子的市場價是1.5元/500 g,但包裝好的茄子,其售價就飆升至3元/500 g;而“普通價”僅為0.6元~1元/500 g的辣椒,其“精品價”則約為2元/500 g。“精品蔬菜經過篩選、清洗,大小、長短相差不多,色澤也較鮮艷,因此價格相對高些。”一家大型超市的工作人員這樣解釋說。
雖然價格要貴很多,但這并不影響消費者的選購欲望。“相對于那些帶著泥土和長相怪異的蔬菜,我更愿意選擇這些包裝好的。”在太原一家大型超市內,正在選購蔬菜的劉女士對記者說,這些包裝好的蔬菜不僅新鮮,而且價格標簽都已經打好,不用再去排隊稱重,非常方便。記者觀察了10多分鐘,發現有很多消費者選擇這樣的包裝蔬菜。
那么,這些包裝蔬菜是否物有所值?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表示,客觀來講,精包裝蔬菜確有一定的保鮮作用,可延長蔬菜的保鮮時間,鎖住水分,方便繁忙的現代家庭對蔬菜的儲存;可以防止再次污染,避免蔬菜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或被人任意挑揀時受污染;已打上標簽,注明包裝日期、保質期、重量、價格及加工單位等,消費者可選擇、查看,也不用再稱重,非常方便。然而,精包裝蔬菜可能造成的誤區也是顯而易見的。
從營養的角度看,精包裝蔬菜只能保水分,不能保住營養。這些蔬菜通常都會在超市“住”上兩三天。在包裝嚴密的塑料膜內,蔬菜存放的時間過長,維生素、蛋白質等成分就會嚴重流失。此外,精包裝蔬菜經常只標包裝日期而不標采摘日期,可能會對消費者判斷蔬菜新鮮程度有一定的影響。
從食品安全的角度看,包裝蔬菜的塑料膜可能滋生有毒細菌。超市用的塑料袋相對較厚,透氣性和透水性較差,在這種密閉的空間中,蔬菜不能很好地呼吸,更容易腐爛。如果放置時間過久,就會成為厭氧菌繁殖的溫床,導致蔬菜變質。
用保鮮膜包裝蔬菜效果就好些嗎?董金獅表示,保鮮膜雖然透氣性和透水性比塑料袋好,有一定的保鮮作用,但如果過分依賴它,也會讓蔬菜的安全性變低,特別是裹兩層甚至更多層保鮮膜的蔬菜,其透氣性相對較低,也會使蔬菜加速變質,直至腐爛。
除此之外,蔬菜被包裝前是否經過嚴格的清洗消毒也是一個問題。如果粗略洗洗,就裝進包裝袋,就很可能造成化肥、農藥、微生物等殘留,這會給細菌繁殖提供有利環境。
專家提醒:精包裝蔬菜質量未必精。蔬菜貴在新鮮,無包裝的蔬菜有時更新鮮。只要注意營養與安全,包裝只是形式而已。
如果購買包裝蔬菜,應注意5大問題。
查看認證標簽:
注意查看包裝上的質量認證、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相關標識。蔬菜可以分為普通蔬菜、無公害蔬菜(承諾不會發生農藥超標的問題)、綠色食品蔬菜(種植中不用任何中高毒物質)和有機蔬菜(栽培中不用任何人工合成物質)4類。
查看標簽日期:
蔬菜是易變質食品,對新鮮程度要求比較高,因此購買精包裝蔬菜時一定要查看包裝日期,詢問生產(采摘)日期,盡量購買當天生產或采摘的蔬菜,并注意保質期。天氣與季節變化對蔬菜的質量也有很大的影響,應盡量購買當季蔬菜。不要一次性購買過多蔬菜存儲在冰箱里,應根據就餐人數適量購買,在保質期內食用完。
了解生產來源:
蔬菜中的一些化學有害物質并不能通過水洗、浸泡、加熱、烹炒等方法來減少。因為有的化學有害物質是在蔬菜生長過程中通過水和土壤逐步滲入其中的,并非存在于蔬菜表面。因此,在選購精包裝蔬菜時,同樣要注意了解蔬菜生產來源,避免購買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抽檢公布的不合格產品。
注意保存方法:
跟普通蔬菜一樣,精包裝蔬菜也應盡可能在新鮮時食用。實在食用不完,應根據不同蔬菜的特點采取不同的保存方法,如在陰涼處存放,或者放在冰箱內冷藏,這些都是最常用的方法。
去除農藥殘留:
精包裝蔬菜不代表一定沒有農藥殘留,食用前也需仔細清洗,去除殘留農藥的常用方法有兩種。第一,水浸泡洗滌。大多數農藥都能溶解在水中,可先用清水沖洗掉表面污物,剔除可見有污漬的部分,然后用流水沖洗,可將絕大部分殘留的農藥成分清除。第二,洗潔精洗滌。部分農藥對蔬菜的附著力較強,需要借助表面活性強的洗滌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