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胸科醫院 河北石家莊 050041
結核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而應用抗結核藥物所導致的肝損傷是治療過程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臨床時有報道[1]。為進一步了解抗結核藥物致肝損傷的影響因素,現將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9月間的164例使用抗結核藥物致肝損傷的患者結果分析如下。
1.1 臨床資料:抗結核致肝功能損害的住院患者164例,其中男性107例,女性57例,年齡為15~82歲,服用抗結核藥物前肝功能均正常。
1.2 方法:采用回顧性調查的方法,查閱住院病歷,記錄檢查結果。
1.3 診斷標準:①有應用抗結核藥物治療史,用藥前肝功能檢查正常;用藥后出現肝損害癥狀及體征,檢測肝功能異常;②停用抗結核藥物后癥狀好轉,部分病例應用相同藥物后再度出現肝臟損害;③排除脂肪性、酒精性肝炎。
2.1 肝功能各項生化指標變化情況。ALT的變化最為明顯,其次為AST。見表1。

表1 各項生化指標變化情況
2.2 患者年齡分布。以青少年和老年患者居多,中年人偏少。見表2。

表2 患者年齡分布
2.3 肝損害的時間及構成比。肝損害多發生在1~2個月內。見表3。

表3 肝損害的時間及構成比
肝是機體重要的代謝器官,其功能十分復雜。用來反映肝臟功能的生化指標有ALT、AST、ALP、GGT及膽紅素等。當肝細胞損傷或壞死時,血清中這些物質的含量會隨之發生改變,且變化幅度與肝臟受損傷的程度有關。其中ALT、AST是直接存在于肝細胞的酶,在肝臟損傷時能直接反映肝細胞的損害及程度,是最早出現的肝損害指標,有助于估計病情、判斷預后及療效觀察。胡珊[2]認為藥物性肝損傷在老年人群中的發病率較高。而本組資料中患者年齡結構上也同樣顯示老年人是抗結核藥物引起藥物性肝炎的高發群體,原因可能與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代謝能力減弱有關。本組資料還提示,青少年發生結核性藥物肝損傷的比例也不容忽視,這可能與青少年各器官功能尚未完全發育成熟有關,故臨床在這兩類病人用藥時應謹慎選擇藥物種類及劑量。
目前,臨床應用抗結核藥物均為幾種藥物聯合應用。在強化治療的同時,藥物的毒性作用隨用藥種類的增加而增大,肝臟的負擔也就隨之加重,超過肝臟的代償能力,即會造成肝臟損傷。本組資料顯示應用抗結核藥物后肝損害發生在1~2個月內,尤其是第1~3周,這與厲惠莉[4]的觀點基本一致。因此在給患者用藥時應針對個體基本信息制定用藥方案,并且一定要隨時注意觀察患者病情變化、臨床表現,要及時復查肝功能,防止嚴重肝損害的發生,保證抗結核治療的順利完成。以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治療效果,使其早日康復。
[1]許繼濤,潘春記,等.肺結核合并HBV感染的優化治療[J].中國熱帶醫學,2011,11(6):752-757.
[2]胡珊.肺結核患者121例抗結核藥物引起肝損害的臨床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9(10):731-732.
[3]厲惠莉,章華權,等.抗結核藥物致肝功能損害164例臨床分析[J].解放軍藥學學報,2009,25(3):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