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智莉
〔關鍵詞〕 網絡;中學生;利與弊;虛擬性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1—0063—01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網絡的逐步延伸,被稱為第四媒體的計算機網絡正在對當代中學生的思想、行為方式產生巨大的沖擊。那么,中學生上網到底是利還是弊,本文將結合自己的調查結果對這個問題做出深入的分析。
一、研究方法及隨機問卷調查情況
在調查與研究過程中,筆者采取了查閱歷史文獻、問卷調查和統計分析三種方法。其中文獻資料包括網上資料、國內各大媒體和各專業期刊雜志中的文章等。
1.調查的對象:上網的初高中在校同學。2.被調查人數:高中生30名,初中生20名,其中男生35名,女生15名。3.上網地點:公共網吧(49%),家里(29%),學校網吧(10%)4.上網目的:玩游戲(62%),聊天(20.4%),找資料(10%),其中一部分人是找明星的相關資料,其他(7.6%)。5.上網時間:每周平均上網時間50人中有34人都超過了10-12小時以上,個別甚至超過了20小時。6.上網對身體和學習的影響:在身體方面,50人當中有21人曾經由于上網導致視力降低、體力差、心情郁悶、反應遲鈍和頭暈等癥狀;在學習方面,49%的人因為上網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只有15%的人成績提高了。
二、分析研究結果
1.中學生上網的好處
(1)開闊視野:網絡的信息含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強,實現了全球信息共享。中學生在網上可以隨意獲得自己的需求,在網上瀏覽世界、認識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聞信息、科技動態,極大地開闊了中學生的視野,給學習、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和樂趣。
(2)加強對外交流:中學生上網可以實現交流、交友的自由化。現在的中學生以獨生子女為多,在家中比較孤獨,從心理上說是最渴望與人交往的,現實生活中的交往可能會給他們,特別是性格內向的人帶來壓力,網絡給了他們一個新的交往空間和相對寬松、平等的環境。
2.中學生上網的弊端
(1)網絡豐富的信息容易對中學生造成“信息污染”。網絡是一個信息的寶庫,同時也是一個信息的垃圾場。網上各種信息良莠并存,真假難辨,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網上色情、反動等負面的信息屢見不鮮。這些不良信息對中學生來說負面影響甚廣。
(2)網絡信息傳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中學生的道德意識。豐富多彩的互聯網信息極大地豐富了中學生的精神世界,但是網絡信息傳播具有任意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觀念也充斥其間,這對于自我監控能力不強、極富好奇心的中學生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容易喪失道德規范。
(3)網絡的虛擬性造成中學生社會化的“不足”。網絡可以即時傳送文字、聲音、圖像,為中學生人際交往提供互動性的立體途徑。但是,這種社會化只是一種虛擬的社會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存在機器的阻隔,是一種“人——機——符號——符號——機——人”形式的交往,這種形式的交往與真實社會情境中的社會化相去甚遠。
3.分析引起弊端的原因
(1)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原因。中學階段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身體的全面發展,出現了強烈的獨立性需求,這些身心發展的特點導致了他們容易受網絡信息的干擾。
(2)互聯網本身的原因。互聯網具有全球性、互動性、信息資源及表現形式豐富和使用方便等特點,這就為以盈利為目的的色情服務行業提供了難得的經營場所。這些網站為吸引顧客,常在主頁上張貼色情圖片,使網民都能隨時看到,當然中學生也不例外。
(3)家長和學校的原因。調查數據顯示,有七成的中學生家長因為忙于工作,沒有時間指導孩子正確上網,而學校作為中學生受教育的重要場所,卻忽視了對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導致中學生缺乏正確的引導和網絡道德意識。
三、研究結論
我們要引導和規范相結合,使中學生養成良好的用“腦”和上網習慣。通過各種途徑告訴中學生網絡的虛幻性、信息的龐雜性,對其上網給予指導和適當的規范,使其有防范意識,學會區分現實生活和網絡世界,培養他們的網絡道德意識,既帶好路,又提供“保護”,這將是家庭和學校解決中學生上網不利影響的重要途徑。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