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花
〔關鍵詞〕 閱讀教學;興趣;指導;
課外閱讀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21—0090—01
閱讀教學既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實施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徑。由于閱讀教學不僅具有獲取信息、積累知識、培養能力、開發智力的價值,還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價值。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探求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法,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下面結合我本人的一些教學實踐,就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談一些看法。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很多,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就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之一。
多媒體輔助教學是一種嶄新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在教學中它實現了由靜態變動態、無聲變有聲、抽象變具體的可能,為學生架起通向理性認識的橋梁。合理使用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可渲染與課文相應的氣氛,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心理的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加深內心的體驗,進入具體的情境,處于一種最佳的情緒狀態。同時還能讓學生充分享受文、圖、聲、像多樣光景的賞讀意趣。例如,教學現代詩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一課時,我不是按通常的教法讓學生根據閱讀提示自讀課文,而是先將有關的背景資料在屏幕上顯示,再放映康橋的美麗風光,后聽課文配樂朗誦。優美凄婉的樂曲引發了學生內心的共鳴,學生們仿佛跨越空間,在康河美麗的晚景里體味到作者對康橋真切、深摯的愛。在一定程度上領略到作品的韻律美、畫面美。
二、加強課堂閱讀指導
教師一定要在吃透教材、吃透學生的基礎上,著眼全局,篩選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對教學難點教師要設置好坡度,讓學生有一種“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覺,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學重點要鮮明新穎,這樣才能讓學生明白這節課要學會什么,他們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
在閱讀課文前,教師根據文章主旨、人物、情節、線索等提出問題,讓學生讀后掩卷沉思,復述課文,既能鍛煉口頭表達的能力,也能掌握課文的要旨。在閱讀中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通過形聲的模擬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閱讀后對重點片段進行必要的模仿訓練,這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好方法。
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都能給學生廣博的文化浸染。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直接體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同時通過分析評價形成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如教學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這篇課文時,要向學生介紹作者身體上的不幸和精神上的堅強,讀懂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間流露出的豁達、樂觀的情緒,讓學生展開討論或課后做一次小練筆去充分理解作者的人生態度,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挫折很多,在遇到挫折時我們該如何去面對才能戰勝困難、笑對人生!
三、倡導學生課外閱讀
在當今信息時代,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廣泛閱讀一些名著,增大閱讀量,以擴大其知識面,提高其閱讀能力,當然這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有序地進行。
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推薦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讀物,比如中外名著、科幻讀物、作文選、現當代少兒文學作品等,這些讀物體裁多樣,內容全面。因此,授完新課,教師可以推薦與課文相關的一些文章給學生閱讀。如家鄉的歷史人物、風光名勝、地理環境、安全防范知識、衛生保健知識等。總之,教師向學生所推薦的讀物,盡可能內容豐富健康,以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對社會上暢銷的通俗小說、流行的熱門作品,如《楊紅櫻小說》、《愛的教育》等進行賞讀,從語言的準確性、合理性、審美性等方面體會語言之魅力,以提高學生鑒賞作品的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幫助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制訂個人讀書計劃,定期或不定期地檢查學生讀書計劃落實的情況,適當舉辦讀書之類的活動,如讓同學向大家介紹自己喜歡讀的一本書或介紹書中喜歡的一個人物;有時讓學生朗誦一篇自己喜歡的文章……我想,到那時,同學們會沉浸在書海中,一起分享閱讀的快樂,從而形成閱讀的良好習慣。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