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平
古人冬天是怎么取暖的呢?今天習慣使用空調、電熱器的人們可能不太清楚。古人取暖多用木炭,一般人家都有炭盆。盆是用銅或鐵制作而成,外面再加一個箱形透氣的籠罩,防止失火或掉進他物燃燒,這種取暖方法既安全又美觀。此外,熏爐、手爐、足爐等也是我國古代常用的取暖器具。
熏爐,是用陶土或銅鐵制成的貯火器具,供室內取暖用。《藝文類聚》卷七十引用漢·劉向《熏爐銘》說:“嘉此正器,嶄若巖山,上貫太華,承以銅盆,中有蘭綺,朱火青煙。”1953年,在江蘇宜興晉朝周處墓內發現了一件熏爐,上部鏤空,頂上有一立鳳鈕,造型精美。南朝宋文學家謝惠連有《雪賦》贊熏爐曰:“燎熏爐兮柄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
到了唐代,冬天早朝時,皇宮內大殿里也設有熏爐。熏爐又稱“暖爐”、“紅爐”,一般富裕人家也有此物。大詩人白居易的《晚起》詩云:“暖爐生火早,寒鏡裹頭遲。”后蜀詞人歐陽炯《菩薩蠻》詞云:“紅爐暖閣佳人睡。隔簾飛雪添寒氣。”白居易還把熏爐稱為“別春爐”,有《別春爐》詩為證:“暖閣春初入,溫爐興漸闌。晚風猶冷在,夜火且留看。獨宿相依久,多情欲別難。誰能共天語,長遣四時寒。”
熏爐外罩籠,名叫“熏籠”,古代為宮中的珍物。《太平御覽》引《東宮舊事》說:“(晉代)太子納妃,有漆畫手巾熏籠二、大被熏籠三、衣熏籠三。”白居易在《后宮詞》中寫道:“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
手爐是暖手用的小火爐,呈橢圓形,里面放火炭或者尚有余熱的灶灰,爐外加罩,精巧玲瓏。古代寬袖大袍,可將手爐放在袖里暖手。清人張劭在他的《手爐》詩中寫道:“松灰籠暖袖先知,銀葉香飄篆一絲。頂伴梅花平出網,展環竹節臥生枝。不愁凍玉棋難捻,且喜元霜筆易持。縱使詩家寒到骨,陽春腕底已生姿。”
足爐又叫“腳婆”、“暖足瓶”、“湯媼”,俗稱“湯婆子”,比手爐大些。它是用銅或錫制成的扁瓶,里面灌上熱水,可放在床上被子內暖腳。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致楊君素札曰:“送暖腳銅缶一枚,每夜熱湯注滿,塞其口,仍以布單衾裹之,可以達旦不冷。”北宋文學家黃庭堅有詩曰:“千金買腳婆,夜夜睡天明。”詩中的“腳婆”指的就是這種暖具。明代文學家瞿佑有《湯婆》詩說得特別形象:“困倚蒲團罷煮湯,一團和氣有商量。生來不作閑云雨,老去偏多熱肺腸。金母有心同壽域,竹奴無意妒專房。布衾紙帳風雪夜,始信溫柔別有鄉。”
古代取暖器在文人墨客筆下充滿詩情畫意,亦可看出取暖器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實用性。(責編:王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