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世春 王永富
摘要:針對當前皖北工業園區沒有以本地特色資源為依托,建設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產業前后關聯效應性不強,以及環境污染問題嚴重等存在的主要問題,文章給出了具體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皖北發展;產業集群;工業園
皖北地區主要是指安徽淮河以北地區的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六市及沿淮的壽縣、霍邱、鳳陽、明光、定遠等五個縣(市),總面積41 870.08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0%;總人口2 817.6萬人,占全省的42%,地上有糧、地下有煤,完全可以用地大物博來加以形容。在皖北周邊區域的蘇北、河南和魯南快速發展之時,皖北各地卻長期落后。其共性原因是工業化進程滯后和服務業落后。認識是一致的,關鍵是如何做到皖北工業化提速和服務業的提升。
一、 培育和發展產業集群是政府推進工業化、增強區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當產業集中在特定區域持續增長時,會出現熟練勞工的市場、先進的附屬產業和產生專門化的服務性行業,以及產生改進鐵路公路交通和其他基礎設施的強烈需求。因此,培育和發展產業集群是政府推進工業化、增強區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皖北地區是我省乃至我國的重要煤炭、農業基地,富含煤炭和糧食等農副產品。所以,省政府應大力發展基于煤炭產業集群和以糧食為基礎的加工產業集群導向的工業園,作為提升皖北經濟發展水平、增強區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1. 壯大煤炭深加工產業集群。皖北煤炭資源豐富。安徽煤炭保有儲量是246億噸,華東第1位,其中99%賦存于淮南煤田和淮北煤田。推動發展由主要依靠煤炭資源開采、初步加工向資源深度開發、深度加工轉變,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不僅要做好煤炭本身的文章,更要做好煤炭延伸發展的文章。以煤為基,以煤興產,以煤興業,多元發展,做強做大煤炭深加工產業,延長煤炭產業鏈條,進一步壯大煤炭深加工產業集群。
2. 發展以糧食為基礎的農副產品加工產業集群。
(1)皖北糧食等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皖北所在的黃淮海平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該區域有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優質棉花產業帶,以籽粒與青貯兼用和專用玉米為主的專用玉米產業帶,以高蛋白大豆為主的大豆產業帶,以肉牛、肉羊、奶牛、生豬、家禽為主的畜產品產業帶。正因為氣候適宜,糧食充足,生存較易,所以皖北歷來都是人口稠密地區,皖北的人口要占到全省的近一半。
(2)農產品加工業是糧食等農副產品資源豐富地區發展的核心和關鍵。有效的發展戰略是鼓勵那些具有最大總聯系效應的產業優先發展,通過這個產業的擴張而產生引致投資,從而使整個產業都得到發展,實現經濟增長。農產品深加工業是糧食等農副產品資源豐富地區總聯系效應最大的行業。以糧食加工業為例,糧食加工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糧食,這將帶動糧食作物種植地區農業的發展,擴大糧食市場,增加糧農的收入;糧食加工業的發展不僅僅需要糧食作為原材料,還需要先進的機器設備,這又刺激了機械、電力和電子產品的需求;而農副產品加工業生產的產品既可以作為原材料,用于精深加工,又可以直接進入市場,這又將帶動運輸、貿易、化工等行業的發展。
因此,發展以糧食為基礎的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不僅僅局限于能夠推動糧食等農副產品種植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還能為農民提供大量就業和創業的機會,解決農村富裕勞動力就業問題;同時還可以大幅度提高對農副產品等寶貴生物資源的利用,解決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可持續發展問題。
3. 工業園區是快速有效實施地方產業集群的主要載體。產業集群形成和產業集群效應得到發揮的第一條件是產業在地理上的聚集性。由于工業園區具有基礎設施配套、綜合功能互補、行政運行高效和投資成本低的優勢,已成為加快產業聚集的重要載體;同時,產業聚集形成的規模效應,使得園區企業得以共享由規模經濟衍生的各種資源。專業化的分工和產業聯系的鄰近,使供應商與客戶的溝通更加便捷,對市場的反應更加靈敏,而且還可衍生出新的產業,使園區內的企業分工更加細化,協作更加密切,也就能提高集聚度,更加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
二、 當前皖北工業園區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沒有以本地特色資源為依托,建設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發展特色工業園區。當前皖北由于沒有系統科學的產業規劃,產業定位不準,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時忽視區域的要素稟賦差異和資源結構,忽視區域產業系統的功能定位,盲目貪多求新,過于追求數量和速度,致使園區產業和區域資源特色不相適應,工業園區只是各類企業的簡單扎堆地。因此,不但不能產生集群效應,反而相互爭奪資源和區位優勢,阻礙經濟總體素質的提高。
2. 園區內企業分工與專業化程度不高,產業層次低,產業前后關聯效應性不強。園區招商引資時,見商就招、見資就引,不從當地產業發展的實際出發,不注重企業自身的產業分工和配套協作,不注重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和可持續發展,引進一些科技含量不高、市場競爭力弱的中小企業,造成園區內產業結構層次低,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產出、低效益的狀況。
3. 交通基礎設施落后。商品的集散、人員的往來,需要交通的強力支持。皖北近些年的交通狀態較之從前是有了很大的改觀。隨著亳阜、合淮阜、泗許高速宿州段的相繼建成通車,皖北基本建成了“四橫兩縱”的高速公路網,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增加到2009年的718公里,特別是泗許高速公路開工建設,進一步打通了皖北地區的東向出口,縮短了與長三角地區的距離。在鐵路網方面,京九鐵路、漯阜鐵路等多條鐵路實施電氣化改造,運輸能力大幅提升,隨著京滬高鐵以及沿線城市高鐵站的建設,商杭客運專線、鄭徐客運專線即將啟動建設,快速鐵路網也將覆蓋皖北各市,其中開工建設的宿州至淮安鐵路,既是一條煤炭外運通道,也是一條促進皖北、蘇北兩地經濟和資源整合的“發展通道”,必將進一步提升皖北地區的區位優勢。此外,阜陽機場的重新復航,也大大提升了阜陽及周邊地區對外來投資的吸引力。但是與蘇北、魯南、豫東比,皖北的交通無論密度還是人均值均遠遠小于他們。皖北多年來發展慢與交通的落后就有著很大的關系。目前,仍然存在著縣鄉道路建設滯后,路況差、等級低、斷頭路多,交通不便,三級以下的公路占到皖北的九成以上等問題。
4. 污染問題嚴重,生態環保問題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1)單位能耗及大氣污染物排放現狀。2010年,皖北工業園區單位GDP能耗、SO2排放、COD排放分別比全省平均水平約高20%、26%、100%,單位工業增加值耗水比全省平均水平約高4%。
(2)水污染物排放現狀。工業園區污水的排放導致皖北境內淮河干流水質65%左右存在不同程度污染,28.6%的水質重度污染。地表水體污染嚴重,同時也導致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氟化物超標現象普遍。
(3)挖煤會造成大量優質良田塌陷。據調查,每采萬噸煤炭要塌陷土地3畝,預計淮北煤礦今后還要塌陷12萬畝,許多村莊可能出現農田全部塌完,變成無地可耕、無處遷村的局面。
三、 促進皖北工業園區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1. 重視園區產業規劃和定位,突出園區特色發展。依托皖北地區煤炭資源優勢,以系列化、專用化、精細化為發展方向,引進相關配套產業。
(1)重點建設以無機化工、精細化工產品為主的淮南工業園煤化工基地,大力發展煤制乙二醇、煤制甲醇和煤制天然氣等項目。
(2)建設以煤焦化、煤電化產品為主的淮北煤化工工業園基地,以臨渙煤焦電化項目和南坪精細化工園為依托,重點發展煤焦油深加工、粗苯深加工和焦爐氣制甲醇等焦化下游產品,進一步拉長煤—焦—化產業鏈條。
(3)建設亳州渦陽煤化工工業園,開發生產乙二醇、三聚氰胺、甲醇、二甲醚、聚甲醛等有機化工原料和精細化工產品。
依托皖北主要農產品優勢產區、特色農產品集中區,建設一批省級現代農業工業園,發揮其輻射引領作用。以糧油、畜禽產品、水產品、果蔬等深加工為重點,強化質量和品牌建設。
在打造特色過程中要彰顯競爭力,明確園區主攻方向。在招商引資時,制定出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吸引更多同類或相關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企業進駐,不斷承接和完善產業鏈關鍵環節,并補償性地遷移出一些非相關企業,這樣就可以較快地在園區形成產業集聚。
2. 建立合理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產業集群是一種聚集經濟,但是,聚集不是目的,要素的聚集是為了商品的擴散,如果沒有發達的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作保障,生產的大量產品就會堆積在園區狹小的空間,商品的使用價值都難以實現,企業的基本運轉就會中斷。因此,工業園區要發展產業集群,建立合理的現代交通運輸系統對降低園區內企業的交易成本,促進集群內產品和服務與市場的對接,擴大產業集群的影響力等方面都將起著基礎性作用。
(1)加強公路路網建設。加快推動阜新高速、蚌淮高速、濟祁高速等建設,完善高速公路連接線,形成內聯外接、聯網成片的高速公路網。加快國省干線公路的改造升級,推進101、306、307等省道改線,完善銜接高速公路和縣鄉公路的干線公路,加快形成城際之間、城鎮與高速公路之間的快速連接。
(2)提升鐵路運輸功能。加快京福高鐵、合蚌客運專線、阜陽—六安、宿州—淮安鐵路等項目建設進度。實施漯阜鐵路復線電化及淮南、阜淮、水蚌線電氣化改造等項目。推動宿州—淮北—徐州城際鐵路、宿亳鐵路、淮海鐵路亳州—蚌埠段等項目前期工作。
(3)完善內河運輸網絡。整治淮河航道,重點推進泥河、新汴河、澮河等航道規劃建設,加快渦河、茨淮新河等航道整治。
(4)完善航空機場網絡布局。大力提升阜陽機場通航能力,積極推進蚌埠民航機場和亳州民航機場的建設。
3. 加強園區生態環境保護,促進園區經濟轉型發展。轉型發展,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在經濟增長的質量上下功夫,在可持續發展上作文章。循環經濟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皖北作為我省典型的資源型地區,面臨著巨大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壓力,發展循環經濟具有戰略性、全局性、根本性意義。
(1)圍繞優勢產業的升級,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和技術突破,全面推進園區企業實施清潔生產,通過各工藝之間的物料能量循環,減少物料能量的使用,達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目標;著力推進生態設計,從源頭減少資源能源投入。比如,為實現煤炭的清潔生產、減少固體廢棄物造成的污染,可以利用洗選煤后剩下的煤矸石和煤泥建成電廠,既能消耗煤矸石和煤泥,又能發電;立足煤炭主業,大力發展非煤產業,建設煤矸石磚廠。以煤矸石為原料,通過粉制加工、高壓擠坯、自然焙燒,制成空心純矸石磚塊,達到無輻射、無污染的標準,實現“變廢為寶”,每年消耗了煤矸石,節省了煤炭。
(2)工業園區要抓好項目布局和產業鏈接,集中建設污水處理、中水回用、固體廢物處理、熱電聯供等項目,形成集約利用的公用工程,推動產業集聚發展、企業集中布局、污染集中處理和廢棄物循環利用,努力降低資源消耗和廢物排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比如,工業園區的生產和生活污水可以經過預存、厭氧處理、氣壓沸騰、藥物殺菌、循環凈化等幾個工序得到處理,使其并實現達標排放。污水處理后可以用于洗煤、地面消防、灑水、綠化等,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
(3)農業園區要結合新農村建設,支持建設一批重點生態農業示范園區,發展戶用沼氣和規?;笄蒺B殖場沼氣工程,形成種植、養殖、特色農副產品加工一體化的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建設一批秸稈綜合利用工程。
此外,政府還可以通過構建綠色GDP核算體系,以推進循環經濟、干部政績考核體系和環境信息公開,促進皖北工業園區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舉措。
參考文獻:
1. 戰炤磊.基于集群視角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路徑研究——以江蘇省為例.現代管理科學,2012,(3).
2. 楊保軍.品牌生態系統結構分析與應用.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3. 許家偉、喬家君、李小建.欠發達農區產業集群的演化分析——以河南省前孔場村為例.華東經濟管理,2011,(10).
4. 安麗.大連生態工業園區發展思路探究.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07.
5. 張霞.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發展研究.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7.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創業企業孵育體系建設研究——基于集群租金的視角”(項目號:08CJ Y028);安徽省教育廳重點研究項目“以煤炭深加工為導向的產業集群建設與皖北經濟發展”(項目號:SK2012A0 01);安徽財經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基地項目“安徽省工業園區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項目號:ACJD1105)。
作者簡介:芮世春,安徽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四川大學管理學博士生;王永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副教授,大連理工大學工學博士。
收稿日期:2012-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