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縈雪

《蔣經國贛南文存》,江西省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輯,中國文史出版社2010年2月版。
江西省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輯的《蔣經國贛南文存》一書收錄了蔣經國贛南六年發表的演講、文章及有關訓令、命令等103篇,31萬多字;內容涵蓋推行“贛南新政”、懲治貪腐、查禁煙賭、興辦教育、培訓青年等,為研究蔣經國早年思想、開展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份珍貴文獻史料,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蔣經國是中國現代史上重要的政治人物,他的一生有兩個最輝煌的階段:一是贛南“從政”時期,二是臺灣“主政”時期。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開啟了海峽兩岸的交流與往來,順應了時代潮流,受到海峽兩岸的同聲稱贊。
贛南是蔣經國政治生涯的第一站。蔣經國在贛南期間,提出“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工作”的執政理念,推動“建設新贛南三年計劃”。他的口號“要將贛南建設成為一個人民的勞動生活樂園”,在贛南人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他與贛南的關系,可以“贛南時期的蔣經國”與“蔣經國時期的贛南”兩個角度來加以考察。
1937年4月,蔣經國留蘇回國,7月抗日戰爭爆發,12月南京失守,中央政府遷往重慶。此時,江西省主席熊式輝舉薦蔣經國到江西任職,1939年任命他為江西省第四行政區專員兼贛縣縣長,直到1945年贛州淪陷。從表面上看,蔣經國是蔣介石的兒子,背有靠山;但蔣經國剛從蘇聯回國,接受的是蘇聯的教育,他的理念如“干部決定一切”,如大抓計劃經濟,如組織發動群眾,如重視宣傳工作,基本上是在蘇聯學來的,是蘇聯的經驗。有人說他的舉措是蘇聯社會主義的中國版,蔣經國稱那是“借人家的建國經驗”。蔣經國是堅定的愛國主義者,懷著把建設贛南“完完全全適合于抗戰建國的據點”理想。他說:“我內心始終在熱愛贛南,夸耀贛南。因為贛南山水的價值,在我的心目之中,已不止是其山容水色,而已是在情感和精神了?!保ā妒Y經國自述》)
贛南也是國共兩黨從合作到分裂、到再次合作的歷史見證。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后,經歷南昌起義、秋收暴動,以及井岡山、瑞金根據地的建立,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和1934年10月開始的長征,贛南曾經是紅色的革命根據地。中央紅軍撤出之后,贛南地區仍有游擊隊活動。1937年抗戰爆發,經過“南昌談判”,江西國共合作抗戰的局面最后形成。1938年1月,新四軍軍部在南昌成立,同年4月4日,新四軍軍部移駐皖南,南昌各界人民舉行歡送會,蔣經國到會并講了話。有人說,當時中國有兩塊有志青年向往的最光明的地方,一是陜北,一是贛南。由于延安偏在西北,江浙一帶的知識青年大多投奔到了贛南。贛南當時是江西的化外之境,連熊式輝本人任江西省主席的六年里,都沒有到過贛南。蔣經國的抗日熱情,吸引了大批熱血的青年,甚至共產黨員,蔣經國的成就與這些熱血青年的參與是密不可分的。他用軍事化的方法培訓干部,練成了自己的班底。正是這一批青年干部,推動了新贛南的建設,也正是這批干部,使蔣經國的“三年計劃”得以完成。
國共兩黨對同一人物的同一歷史,抱有基本相同或相似的看法,一般是不多的,而對贛南時期蔣經國,就是極少一致的論題之一。如今,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是如何實現和平統一的大業,在兩岸關系氣氛越來越好的情況下,雙方已取得先易后難、先經后政的共識,但這并不意味著刻意回避復雜和敏感問題,更不能老是講“易”而避“難”,講“經”而避“政”。要未雨綢繆,前瞻性地思考如何把握和對待兩岸之間存在已久的矛盾和分歧,跨出“由易到難”、“由經到政”的第一步,就要妥善地選擇合適的、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歷史話題,如何評價贛南時期的蔣經國,正是最佳話題之一。贛南老百姓對蔣經國的評價是,這個時期政治清明,道德水準很高。贛州的“蔣經國舊居”、虎崗“中華兒童新村”等舊址,依然保存完好,吸引了許多游人。贛南師院1992年成立蔣經國研究所,以“繁榮學術研究,擴大兩岸交流,抵制臺獨陰謀,促進祖國統一”為宗旨,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收集到一大批珍貴資料,出版了專著《建設新贛南——青年蔣經國解讀》、《蔣經國研究》、《蔣經國在贛南》等,成功舉辦了“蔣經國在贛南的經濟思想”學術研討會和“蔣經國建設新贛南圖片展”等。
蔣孝嚴2003年10月參觀贛南師院蔣經國研究所,揮毫題寫“尊重歷史,放眼未來”。在兩岸關系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深化對蔣經國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而要真正、全面、深入把握蔣經國贛南時期的思想觀念和政治實踐,就應全面掌握他在贛南時期的所有著作,《蔣經國贛南文存》為此項工作奠定了基礎,其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但作為一本文獻匯編,亦存在若干不足,現擇其要者分列于后。
一是“遺珠之憾”。
《東方早報》2011年6月19日賀越明《蔣經國“贛南文存”的遺珠之憾》指出,1942年3月17、18和19日桂林《大公報》,載蔣經國悼念南康縣縣長王后安的長文《一個縣長的死》,文詞清新,情意真摯,又有蔣經國悼念上猶縣縣長王繼春的《哭王繼春之死》(原題為《讓我們來接受你的革命利劍》),曾載東南各報,蘊藉的哀痛顯然更深。《蔣經國贛南文存》沒有收錄。
據介紹,這本書是編者費時十余年,遍尋往日文檔舊報,篩選整理而成??紤]到客觀的因素,編者的勞動確實應予充分肯定。但為條件所限,“遺珠之憾”遠不止于此。蔣經國在贛南時期的著作,散見于其時出版的圖書,如《建設新贛南》(新贛南出版社1940年)、《團長萬歲》(青年正氣出版社1943年)、《贛江南北》(蔣經國1944年作序),雜志《新贛南》、《江西青年》、《虎嘯》,報紙《正義日報》、《青年報》等,需要廣泛仔細調查,予以收錄。
造成“遺珠之憾”的原因,固然有搜集的遺漏,因編者觀點不同的“篩選”,恐亦不在少數。以《蔣經國贛南文存》對照1981年臺灣版《蔣經國先生全集》,發現同一時期的著作,二者所收互有缺漏。這是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雖因編者立場不同,也表明了《文存》收集的不足。如1939-1940年未收的論著有:《刻苦耐勞建設新贛南》(1940年4月17日)、《我們是人民的公仆》(1940年12月24日)、《中小學生作品展覽之目的》(1940年12月31日);演講有:《整訓自衛隊議決治安方針》(1939年10月19日)、《吃苦冒險創造建設新贛南》(1940年11月1日)、《奮斗犧牲實現三年計劃》(1940年11月5日)、《加緊宣傳新贛南三年建設計劃》(1940年12月2日)等,1941年未收就更多了。為了全面了解蔣經國贛南時期的思想和政績,應當將他在這時期的全部著述,蒐羅無遺,這才是對話和討論的基礎。
二是版本不明。
《贛南文存》第27頁《為建設新贛南而奮斗》一文,與《建設新贛南》一書所載原文有很大出入。原書分八節,第一談確定工作計劃的重要性,第二談目前的狀況,第三談政治建設,第四談文化,第五談社會事業,第六談民運,第七談干部,第八談希望有能夠改進的地方,而《文存》一書卻無章節,全文一鋪到底,沒有任何記號,除了令人感覺沒有條理之外,不禁懷疑文章的出處。而這,又對全書文章內容的可靠性大打了折扣。
三是不合規范。
賀越明《蔣經國“贛南文存”的遺珠之憾》指出,“《贛南文存》作為一部歷史性文獻,參與編選者不少,但沒有給各篇加上必要的題注,也沒有注明文章發表、演講舉行的日期、刊物或場合等,這就索解為難,給讀者留下了太多的不便。例如,1942年內有一篇《論輿論界的職責——勉本報同人》,既像是在報社的演講,又像是報紙的社評,通篇的‘本報’是指哪份報紙呢?讀者自然無從知曉。很可能是指贛南地區的機關報《正氣日報》,但這只是我的推測,不敢遽下斷語。這部《文存》似此缺乏應有的注釋,其文獻價值便打了不小的折扣?!彼浳恼挛醋⒚鲿r間出處,是文獻整理的大忌,加之??辈痪?,讓人不敢放心使用。
《蔣經國贛南文存》的出版,釋放出一個良好的信息,殷切希望海峽兩岸專家學者能夠攜起手來,共同編定一部完備的、高質量的《蔣經國贛南文集》,為兩岸展開政治對話、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打好基礎。
附:《蔣經國贛南文存》“遺珠之憾”一例
虎崗送別
蔣經國
親愛的朋友:
我們中國人常常會說起“前世有緣”這一句話,不管是否含有迷信的意味,但我總覺得它很有意思。譬如我們過去,都是不相識的,而今天都已做了很要好的朋友,倘使不是“前世有緣”,亦可說是“今生有緣”而相逢一起。
今天,我們這一群剛強的青年,能夠聚集在一個夏令營里面,共同生活,共同研究,這是革命力量的大結合,大家在此應當立定革命的志向,抱定犧牲的決心,去開辟光明燦爛的前途!
虎崗,這新開辟出來的人間樂園,充滿著天真活潑,純潔坦白,和高尚的空氣,我們能夠在一塊凈土上相互見面,真值得大家紀念和留戀的!
然而,我們現在快要離別了,你出營之后,不是讀書,便需到社會去服務,但,無論在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你都不應忘記你一個革命的青年,決不做違背你自己良心的事!境況無論怎樣苦,工作無論怎樣難,決不要向敵人屈服,希望你永遠保持著一顆青年人的“赤子之心”。要以這顆心來愛國家,愛人民!我們愛護自己的國家,要像愛護自己的父母一樣親熱,保護自己的同胞,要像保護自己的兩只眼睛一樣的關心,還希望你時時用很理智的腦筋來判斷:到底誰是你的朋友,誰是騙子,誰是你革命的伴侶,誰是敵人!
青年人正好像一株初長出來的幼苗,很容易被暴風雨摧毀的,因此你不但要活下去,要工作下去,而且應該很當心的活,很小心的工作;一個人抵擋不住惡勢力的侵犯,亦正像孤零的一株幼苗,禁不起暴風雨的襲擊一樣。所以我們為了要立腳,要成功事業,就一定要結合起來,用大家的力量,來完成我們共同的事業,創造三民主義的新國家!
朋友,你快走了,希望你永遠不要忘記虎崗這個地方!在這崗上,我們共同生活了三十五天,時間雖然很短,而我們的認識卻很深刻。從此,我們要永遠在斗爭中做一個同志,做一個朋友。我們的友誼是建筑在純潔的情感上的。決不許有絲毫欺騙和虛偽參雜其間!
你快要離開虎崗了,你走了之后,這里還留著一千多個可愛的小朋友,他們會常常想念你的。崆峒之麓,贛江之濱,將會成為我們永久相思的地方了。朋友,想你亦永遠不會忘記這里美麗的山水,和蔥郁的松林吧!
江水去了,再亦不會流回來的,山與水亦永遠不會碰頭的。而我們將來卻一定會有見面的好機會!這不過是暫時的別離。希望你自己保重,當心!
最后,我還要反復叮囑,你要注意身體的鍛煉,要不斷學習,不斷地追求真理!祝你前程萬里?。ㄝd《團長萬歲》,青年正氣出版社1943年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