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超

錢俊瑞
1927至1936年被稱為“左翼十年”,其間不僅發生了聲勢浩大的“左翼文藝運動”,還包括史學、經濟學、哲學等在內的各種領域里左翼力量的活躍。這場運動極大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促使大批青年知識分子左轉。當年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宣傳的侯外廬晚年憶及道:“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在中國的學術界、思想界、文化界,雖然受著高壓,卻能夠像不可抵擋的潮流涌進每一個角落,是從30年代開始的,這是由中國的社會矛盾與時代背景所決定的”(侯外廬:《韌的追求》,三聯書店1985年版,P37)。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國民黨的高壓之下仍能生根發芽,是左翼人士創造的一個奇跡。
誠然,這一奇跡的產生與侯外廬論及的特殊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但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左翼人士的才華與努力,特別是其宣傳技巧和智慧,同樣是功不可沒的。以往人們較多地關注左翼作家作品所產生的感染力,而今,我們不妨拓寬視野,來觀察與解析左翼經濟學家貢獻的上乘之作。如錢俊瑞于1936年夏撰寫、由生活書店出版的《怎樣研究中國經濟》一書,是一部用生動的語言、循循善誘的方式,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于潛移默化中傳遞給青年的典范之作,被視為“當時青年自學叢書的佳作之一”(浦山:《錢俊瑞文集·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P2)。
一
錢俊瑞(1908-1985),江蘇無錫人,新中國成立后任教育部副部長、文化部副部長。他當時是上海左翼文化界的活躍分子,主持著《中國農村》和《世界經濟》兩份頗具影響力的刊物,同時擔任上海文化界救國會的領導工作,既是深諳時政的筆桿子,又有參與具體事務的社會經驗。從《怎樣研究中國經濟》一書的書名看,這似乎是一本研究專門學問的精深之作,多少有點令人——尤其是青年望而卻步。但事實上并非如此。作者運用他的生花妙筆,將開頭寫得饒有趣味、引人入勝:“這是個秋天的夜。秋蟲在窗外唧唧的叫,朱永明一個人在自修室里讀茅盾的《子夜》。”一個青年學生在秋夜的自習室里專心地讀著一部暢銷小說,他會有怎樣的感受呢?接下來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這真的是在教人研究中國經濟嗎?是的,作者的意圖正是“用故事的體裁敘述一些比較科學的東西”。無疑,“故事的體裁”比起嚴謹刻板的專業論述,必能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專注地讀完此書。
該書共計7章,近4萬字,篇幅不長,卻邏輯嚴密、環環相扣。第一章主要描寫了青年學生、書的主人公朱永明,利用暑假在自己的家鄉進行農村救亡宣傳時遭遇的失敗及由此產生的郁悶之情:他的鄰居、親戚們無暇擔心“東洋人是否會打來”這樣看似遙遠的事情,而只關心村里的大地主朱老虎今年會收多少租、他們交了租后是否還有飯吃。這使永明不得不思考:農民眼前面臨的最大困難到底是什么?如果日本人打來,農民愿不愿意抗日?他始終理不出一個頭緒,忽然想起請教學校里“最清楚實際問題”的陳教授。陳教授的回答十分干脆:第一步精讀茅盾的小說《子夜》和農村通訊集《中國農村描寫》,要從“活的事實”里認識中國社會的輪廓,進而對探討中國各種經濟生活產生興趣。于是,就有了這本書開頭所描繪的朱永明研讀《子夜》的一幕。
永明研究中國經濟的第二步,即是閱讀陳教授推薦的《中國經濟現勢講話》一書,目的是把小說與通訊集中描繪的“那些零星的活的現象,歸并起來,加以初步的分析,得出比較一般的結論”。例如,從政府濫發公債的事實中了解“中國財政整個的趨向”,從《子夜》描寫的吳蓀甫所辦工廠的命運探知“中國民族工業整個的命運”,進一步要把握的即是“中國經濟在帝國主義侵略、封建殘余摧殘之下的整個動向”。永明對于上述三本書的閱讀,都極為認真,做札記,歸納問題,然后與陳教授面對面地討論。
接下來是聆聽陳教授的具體點撥。第三章名為“三把鑰匙”,前兩把鑰匙實際上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兩條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構造,以及從事物運動和發展的過程中去觀察一切。第三把鑰匙是讓永明明白中國是帝國主義的附庸。陳教授將三條原理與中國的現實結合起來,并與前面三本書中的內容相聯系,不斷地啟發他、誘導他,使永明很快理解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并最終信服了這些原理。
顯然,光是書面的閱讀和口頭的討論是不夠的,還應從理論到實際、身體力行地做一些切實的工作了。第四章農村調查和第五章怎樣收集材料,對青年們來說都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永明來自農村,但真正去農村開展有目的的調查并非易事。例如,在農村調查過程中如何確定調查的問題和范圍,如何設計表格,如何注意調查過程中的技術方法(如提問的態度、辨別農民答案真偽的能力、使用農民能夠理解的語言和表達方式等),如何將調查得來的材料進行仔細的審查和合理的分類,都是有講究的,陳教授對永明做了詳細的交代和指點。通過實地調查獲得的資料畢竟有限,第五章告訴青年人應怎樣獲得更多的間接資料:如精心收集整理報刊雜志上的資料并予以科學的分類,以便為自己的研究提供充足的基本素材。
可以說,前五章是在為研究中國經濟做準備工作,最后兩章切入正題:回答中國經濟到底是怎樣一種經濟,目前研究的重點是什么?通過座談和講座的形式,永明和他的同學們聽陳教授講了中國經濟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性質,以及當時的時代主題“國防經濟”,即中國在日本侵略下,正由半殖民地逐步淪為殖民地。當時需要迫切進行研究的問題是,日本如何摧毀著整個國民經濟,中國應怎樣利用現有的資源進行抗日戰爭。這一主題無疑是激動人心的,在亡國危機之下,青年人終于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來保衛自己的國家。
統觀全書可知,錢俊瑞通過生動活潑的語言、貼近生活的事例、循循善誘的方式,將書的主人公——一位善良上進、憂心國事的青年學生朱永明,引導成為一名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認識與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紅色青年。陳教授的原型是著名左翼經濟學家陳翰笙。他曾是北京大學的教授,于1920年代末被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聘為中研院社會科學調查所的副所長(所長由蔡元培兼任)。在隨后的五六年中,他帶領錢俊瑞、薛暮橋、張錫昌等一大批青年從事農村調查,調查之余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而朱永明的名字也是富含深意的,朱即“紅色”,“永明”象征著對光明的向往、真理的追求。
二
《怎樣研究中國經濟》就像一場適時的春雨,“潤物細無聲”,讓那個時代的青年們自然而然地與馬克思主義“親近”起來。
此書論述主題鮮明切實,撰寫形式生動活潑,迎合了青年的心理。永明是當時千千萬萬受時代洪流沖擊,想救國救民卻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人的代表。進入1930 年代后,“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接踵而來,青年們感受著日本侵略所帶來的迫切的亡國危機。如何抗擊日本的侵略?如何認識中國社會?這是擺在愛國青年知識分子面前的兩大難題。可以說,該書就是為了解決愛國青年們的難題而寫的:以他們關注的抗日問題作為開始,引入他們身邊最熟悉的人:老師、同學、鄉親,教他們讀貼近現實的小說、學鏗鏘有力的理論、做詳細的實地調查、結成志趣相投的研究社團、與老師熱烈地討論。試想,青年學生將此書捧讀在手的時候,能不熱血沸騰、置身其中嗎?青年們的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信念剎那間有了用武之地,他們已然發現自己找到了解決中國經濟與政治問題的新路:學習并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一面投入抗日洪流,一面希望整個地改造中國。
事實上,作者錢俊瑞時年28歲,較之永明只是一位略微年長些的青年而已。他畢業于江蘇第三師范學校,學歷只能算中等,所以并不像當時留學歐美歸國的博士碩士一樣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再加上他多年深入農村、實地調研各地經濟狀況,所以最能了解出身農村的普通青年的苦悶與追求。
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書的寫作充分利用了左翼文學家、左翼經濟學家創作與研究的成果,引證充分、資料扎實,讀來厚重有力。魯迅的雜文和茅盾的小說被譽為左翼文學的兩大標桿。這本書開頭即推薦閱讀茅盾的長篇小說《子夜》,它于1933年出版,曾轟動一時,獲得青年人的熱情追捧。時為中共領袖的瞿秋白也高度贊揚過《子夜》,“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應用真正的社會科學,在文藝上表現中國的社會關系和階級關系。”[瞿秋白:《〈子夜〉與國貨年》,《瞿秋白文集》(文學篇)第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P71]當年所謂的“社會科學”,即是馬克思主義的代名詞;而小說表現的“中國的社會關系和階級關系”,當是左翼經濟學家所特別看重的。茅盾自己的回憶則更為周詳:“我那時打算用小說的形式寫出以下的三個方面:(一)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壓迫下,在世界經濟恐慌的影響下,在農村破產的環境下,為要自保,使用更加殘酷的手段加緊對工人階級的剝削;(二)因此引起了工人階級的經濟的政治的斗爭;(三)當時的南北大戰,農村經濟破產以及農民暴動又加深了民族工業的恐慌。這三者是互為因果的。”[茅盾:《〈子夜〉是怎樣寫成的》,見孫中田、查國華編:《茅盾研究資料》(中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P28]以上“民族工業”、“帝國主義經濟侵略”、“農村破產”等項,均與左翼經濟學家的研究主題密切相關,而借小說來表現,可謂先聲奪人。
當然,該書更是凝聚了左翼經濟學家若干年來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成果。如書中提供給永明的參考書《中國農村描寫》《中國經濟現勢講話》《中國經濟年報》《農村社會調查》等,都是左翼經濟學者于1930年代出版的著作。其中,農村通訊集《中國農村描寫》由左翼經濟學家組織的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從發表在《東方雜志》和該會會刊《中國農村》的100多篇通訊中精選出23篇輯錄出版,“是農村中間最進步的青年,直接地從生活中間體驗到的極深刻的現實問題”。該書彌補了《子夜》較多地描寫城市民族資本家的活動、有關農村生活描寫較少的缺憾。
再如第四章農村調查部分,寫得詳實生動,顯然得益于左翼經濟學家于1929-1934年間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幾次大規模的農村調查所獲得的實際經驗。錢俊瑞的同事張錫昌于1934年出版《農村社會調查》一書,并在《中國農村》上發表《怎樣做農村調查》,文中談到“我們所需要的農村調查”、“我們需要調查哪些問題”、“調查時的幾個技術問題”,非常適合指導初做調查的青年人。錢俊瑞在這本書中大量借鑒了張文的經驗。
可見,1930年代左翼經濟學家做農村調查、辦研究會、出版著作和雜志、參與農村社會性質論戰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都被錢俊瑞濃縮到了這本書里。到底該怎樣研究中國經濟?提供答案的不是錢俊瑞一個人,而是左翼經濟學家整個團隊。有志于此的年輕人,讀完《怎樣研究中國經濟》后,同時也讀完了左翼經濟學家出版的諸多著作和雜志,甚至還包括左翼作家的經典作品。通過這一本小書,左翼學者將他們的主義與信仰成功地傳遞給廣大青年知識分子。
三
《怎樣研究中國經濟》一書可讀性強、飽含現實關懷,又有濃厚的學術氣息,很快在青年學生中流傳開來。由于資料所限,我們很難評估此書的發行量及產生的直接影響,但不妨從以下幾個側面來觀察。
第一,此書的寫作并不是偶然的,即左翼經濟學家的宣傳并不是孤立的。早在1930年3月,上海南強書局就出版了兩本小冊子,一本是“社聯”成員柯柏年的《怎樣研究新興社會科學》,一本是“左聯”成員錢謙吾的《怎樣研究新興文學》。顯然,書名中的“新興”兩字即暗指馬克思主義。前書在出版后的4個多月里,賣掉2000本,同年8月再版發行。1932年該書第三版6000冊改由上海新文藝書店發行,至1936年又出第四版,足見其行銷之暢。以上三本書不僅題目的擬訂極為類似,讀者對象均是青年,撰寫方式與目的也基本一致:通俗易懂地從各個方面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可以說,不是叢書而勝似叢書。更為可貴的是,錢俊瑞、柯伯年等左翼學者在寫作時都真正做到了設身處地為自學青年著想:因其學習程度較低而運用生動活潑的文字,因其時間有限而采用短小的篇幅,因其囊中羞澀而推薦精選過的價格較低的參考書。設想有一位像永明一樣的青年,求知若渴、救國心切,在接觸了左翼經濟學之后,很可能會對左翼文學、左翼史學產生濃厚興趣,進而在現實中走上左傾道路。
第二,對于左翼文化宣傳所取得的成績與青年的左傾,當年的左右兩翼都感同身受。侯外廬在回憶1930年代中期的工作時談道:“很明顯,那一個時代的癥結問題,只有用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才能科學地、準確地加以解釋。許多人努力這樣去做了,效果好得驚人。講演會的聽眾,往往是將最大的熱情報之于用馬克思主義觀點解釋時代問題和中國前途問題的講演。”(侯外廬:《韌的追求》,P41)
1936年,右翼文人蘇雪林在寫給胡適的信中,反復提到左翼文化宣傳的成功。如“九一八”以后,日本帝國主義不斷向中國侵略,政府態度不明,四萬萬人都抱有行將為亡國奴的憂懼。不但青年感到萬分的苦悶,我們中年人也感到萬分苦悶。左派理論,恰恰指引我們一條出路。于是大家如飲狂泉,如中風疾,一個個左傾起來了。“前幾年左派勢力活躍,整個文化界都被他們壟斷。他們的理論既娓娓動人,其宣傳的方法又無孔不入”,加上“慷慨激昂,有光有熱”的文字,因而對青年影響極大(蘇雪林1936年11月18日致胡適函,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中華民國史組編:《胡適來往書信選》中冊,中華書局1979年版,P325、325-326)。
當然,今天來看,左翼文化宣傳中的弱點也難以回避。首先,左翼學者在知識與視野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左翼經濟學家以二三十歲的青年人為主,此前主要從事農村經濟研究,參與過農村社會性質論戰,這是他們的長項。不過對于中國當時的工業、金融、關稅、國際國內貿易狀況等,尚缺乏系統研究。所以錢俊瑞在撰寫《怎樣研究中國經濟》時,特別注意揚長避短,涉及的主要是怎樣研究農村經濟和國防經濟的課題。
另外,左翼文化宣傳中也存在著盲目自信與專斷的成分。如左翼經濟學家認為西方列強是侵略者、帝國主義,西方古典經濟學亦是為侵略者服務的。所以他們徹底否定了西方古典經濟學,甚至將信奉和宣傳西方經濟學的國內學者一竿子打倒,指責其在民族危難時刻,仍將自己的利益“安安穩穩存放在銀行和最高學府里面”,“捧著那些經濟學上的陳言爛說,來討好敵人,包庇自己”(錢俊瑞:《怎樣研究中國經濟》,P117、118)。當時的大部分經濟學者就此被陷于道德的不義中。
不過,當時的青年對于左翼文化宣傳中的上述局限,顯然并不在意。若左翼學者的學問太過廣博精深、文章四平八穩,反倒不易激起青年的興趣與熱情,反倒不能適應風緊云急、亟待變革的時代。總之,青年的左傾與左翼力量在各個領域的興起,相生相長,最終形成了1930年代左翼文化運動蔚為大觀的局面,以及1936年后青年競相靠攏中共、奔赴延安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