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棟 孫繼軍 李言君
1.濱州醫學院,山東濱州 256603;2.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口腔內科,山東濱州256603
復發性口腔潰瘍(recurrent oral ulcer,ROU)是一種以復發性、周期性、自限性為特點的口腔黏膜灼痛性潰瘍[1],多發生于口腔非角化黏膜,患病率居口腔黏膜病首位,其病因與遺傳、免疫、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雖然對于該病的發病機制和治療已經進行了很多研究,但病因及致病機制至今尚未明確。本實驗通過觀察健康者及口腔潰瘍患者外周血中精氨酸酶(Arg)水平的變化,探討精氨酸酶在ROU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口腔內科門診根據復發性口腔潰瘍診斷標準診斷為ROU的患者30例作為實驗組,其中男14例,女 16例;年齡 19~56歲;另從體檢人群中選擇口腔黏膜健康者10名作為對照組,其中男 4例,女6例;年齡25~53歲,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實驗組外周血樣本均在發病期采集,同時采集健康人外周血樣本。ROU患者的納入標準:(1)在過去6個月內,每個月至少發病1次,發病時期沒有接受任何系統性治療。(2)具有“黃、紅、凹、痛”的臨床特點。(3)周期性、復發性和自限性。(4)無全身疾病,女性無妊娠,沒有任何系統性疾病或者炎癥性疾病,在過去2個月內沒有服用任何免疫藥物,均為非吸煙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Human Arginase ELISA Kit (BG公司),酶標分析儀(深圳雷社生命學股份有限公司),電熱恒溫培養箱(山東濰坊精鷹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移液管(eppendorf,德國),超低溫離心機(eppendorf,德國)。
實驗組與對照組均于清晨空腹采肘靜脈血2 mL,離心(4℃,3 000 r/min,10 min),分離血漿,-20℃冰箱保存。
用注射針頭蘸取龍膽紫在實驗組患者潰瘍上下左右四限處刺入黏膜,標記潰瘍部位和測量潰瘍直徑大小,并詢問患者月發作次數,統計自行愈合時間和間歇期。
取上述凍存樣本按照Human Arginase Elisa試劑盒要求,按照標準品的次序分別加入100 μL標準品溶液,空白微孔中各加入100μL的樣品,空白孔加入100μL蒸餾水,37℃孵育1 h,洗板后加入顯色劑,10 min后終止反應,全自動酶標儀450 nm處進行檢測。
用 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實驗組血漿Arg水平與口腔潰瘍嚴重程度的關系采用直線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實驗組患者臨床指標分析(x ± s)
本實驗ELISA檢測發現ROU患者精氨酸酶含量的表達均高于正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精氨酸酶在ROU中的表達均高于健康對照組(P<0.01),且重型和中型的含量高于輕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注: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0.01

表2 健康對照者及ROU患者外周血精氨酸酶含量檢測結果比較(x ± s,μg/mL)
本實驗發現 ROU患者潰瘍嚴重度與外周血Arg含量的表達呈正相關(r=0.99,P<0.05)。見圖1。

圖1 ROU的嚴重程度與Arg含量的相關性分析
精氨酸酶是廣泛存在于機體的以精氨酸為底物的一種雙核含錳金屬酶,參與體內多種生理過程, 它既可由機體通過外源性的食物攝入,也可通過內源性途徑自身合成。精氨酸酶與口腔很多疾病有著密切的關系,有學者對牙周炎患者唾液中的精氨酸酶活性進行檢測,發現牙周炎患者唾液中精氨酸酶的活性明顯高于健康人[2],但關于精氨酸酶在ROU患者外周血中的表達至今還尚未見報道。
Arg的催化底物是L-精氨酸,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也能夠催化L-精氨酸生成NO,NO本身具有抗菌、抗炎活性,可以阻止血小板的凝集,調節血管平滑肌的反應,也可以增強口腔內一些組織的血管傳導性,此外,NO能夠調節或調整機體的免疫功能,對于維持口腔內正常菌群與宿主的共生關系及增強口腔和消化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均起到重要的作用[3],Arg與NOS競爭同一底物,從而抑制一氧化氮產生。本實驗研究結果顯示,ROU患者精氨酸酶含量表達均高于正常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Arg含量的升高,使得NO生成減少,黏膜組織的細菌易感性升高,血管通透性增高,炎癥滲出物增加,從而加重了牙齦組織的炎癥。
本研究發現潰瘍患者血漿中的Arg含量升高,而且重型和中型的含量均高于輕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同時,潰瘍患者血漿中Arg的含量與潰瘍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r=0.99,P<0.05)。ROU患者外周血中Arg含量的增多,導致尿素循環中的代謝產物鳥氨酸含量增加,鳥氨酸作為多胺的前體,可促進細菌大量的生長繁殖[4],加速了潰瘍疾病的進程。Arg作為機體新陳代謝的一種十分關鍵的酶,在ROU疾病的發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進一步探索ROU的發病機制與酶的關系提供了重要依據,期待有進一步的研究為ROU的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1] 陳謙明.口腔黏膜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58-65.
[2] Gheren LW,Cortelli JR,Rodrigues E,et al.Periodontal therapy reduces arginase activity in saliva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periodontitis[J].Clin Oral Investig,2008,12(3):67-72.
[3] 袁曉琴,孫蓮芬.一氧化氮及其合酶在口腔疾病中的作用研究進展[J].新醫學,2008,39(11):756-757.
[4] Grandvaux NF,Gaboriau J,Harris BR,et al.Regulation of arginase Ⅱ by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 and the involvement of polyamines in the antiviral response[J].FEBS Journal,2005,272(12):3120-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