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記
2007年衛生部頒布的《處方管理辦法》第四十四條規定“醫療機構應當建立處方點評制度”[1]。依據衛生部《醫院處方點評規范(試行)》及相關規定的要求。我們每月對醫院門診處方和住院醫囑單進行抽查點評,現將2011年門診處方點評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每月隨機抽取醫師處方1‰,不低于100張(特殊藥品處方除外),住院醫囑單另行統計。按照處方點評表逐項填寫,全年共計1200張處方。依據相關法規,技術規范,治療指南,藥品說明書等對處方進行點評,填寫處方點評工作表,對工作表的項目進行統計分析。
2.1 處方點評各項指標情況 所抽查的處方中,共使用藥品4563個,平均每張處方用藥3.8個;使用抗菌藥處方438張,抗菌藥使用率36.5%;使用注射劑處方256張,注射劑使用率21.3%;使用基本藥物(國家和省級增補)3721個,基本藥物占處方用藥的81.5%;使用藥品通用名稱開具的藥品4258個,占處方用藥的93.3%;處方總金額77492.5元,平均處方金額64.6元;不合理處方178張,占處方總量14.8%。
2.2 處方開具規范性分析見表1。

表1 處方開具規范性分析
2.3 用藥適宜性分析見表2。

表2 用藥適宜性分析
3.1 處方點評基本指標分析 綜合分析我院1200張門診處方。通用名使用、處方平均金額、注射劑使用率、基本藥物應用符合醫療機構門診藥品利用標準。抗菌藥物使用率36.5%,超過2011年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方案規定門診抗菌藥物應用指標,也與有關文獻報道存在差異[2]。不合理處方表現在處方開具不規范、用藥不適宜和超常處方,不合理率14.8%,提示處方合理性有待加強。
3.2 處方一般項目書寫不規范 《處方管理辦法》對處方一般項目的書寫有明確規定,但我院處方一般項目(前記、后記)不合格率達15.3%,是造成處方不合理率偏高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在:內容書寫不完整;臨床診斷未寫或書寫不規范(把癥狀寫為診斷等),藥師無法進行處方合理性的審核;藥師調劑處方后簽名不規范,審核、調配、核對、發藥未按規定執行一人簽名;未按規定寫明年齡,月齡或日齡等。
3.3 處方正文書寫不規范 處方正文的書寫存在的問題較多,占12.7%。不按《處方管理辦法》的要求書寫藥品名稱、劑量、規格、單位和數量(嗎丁啉、速尿等);用法用量錯誤(遵醫囑、按說明書服用、緩控釋劑型服半片等);無特殊情況處方超出5種藥品,處方用量超出規定的量未注明理由等;抗菌藥處方不規范主要表現在醫師未按分級管理應用抗菌藥物,給藥方法、給藥時間不符合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的規定。
3.4 處方用藥不適宜 無適應證用藥占的比例較大,主要是因為診斷項未填寫(61張)造成點評藥師無法判斷用藥的適宜性;在所點評的處方中β-內酰胺類注射劑均為1次/d給藥,不符合其作為時間依賴型抗菌藥物給藥特點,用法錯誤;診斷為闌尾炎,門診輸液,給予頭孢他啶2 g、左氧氟沙星0.4 g、慶大霉素24萬單位三聯應用抗菌藥物,聯合用藥指證不明確;多潘立酮20 mg、阿托品0.3 mg、復方顛茄鉍鎂2片合用屬于重復用藥和配伍不當;氧氟沙星降低茶堿清除率,增高血藥濃度聯用時氨茶堿應減量[3],避免中毒,處方中未顯示氨茶堿減量。
3.5 超常處方分析 在超常處方的判定中,無理由超說明書用藥的現象較多,如注射用阿莫西林鈉3.0 g、氯化鈉注射液100 ml靜脈滴注,而說明書中顯示:靜脈滴注成人0.5~1.0 g/次,每6~8小時一次。把三次量一次輸注,增加腎損傷的風險。診斷為型糖尿病處方中開具硝苯地平緩釋片、依那普利分散片等降血壓藥物,屬無適應證用藥。
處方點評是醫院持續醫療質量改進和藥品臨床應用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臨床藥物治療學水平的重要手段。通過對一年來點評處方結果的分析,我院處方合格率和合理用藥水平有待提高,藥學人員嚴格執行處方管理的相關規定,調配處方執行“四查十對”制度,及時與醫師溝通,減少不合理處方的產生。加強培訓,及時通報處方醫囑點評結果,逐步改善我院臨床合理用藥水平。
[1]衛生部.處方管理辦法.衛生部令第53號,2007.
[2]趙穩華,趙普軍,魏娜,等.醫院門診處方點評工作的實踐與體會.齊魯藥事,2010,29(6):79-80.
[3]國家藥典委員會.臨床用藥須知(化學藥和生物制品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