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霞 雷璐 張淑鳳
近年來產婦擇期手術產率逐年上升,如果不與復雜病理因素的手術產相區別對待,勢必造成抗生素藥物的濫用,為了做到合理應用抗生素。本文選取300例手術產婦做為觀察對象,分析不同產婦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強度的抗生素來應用,觀察臨床治療的效果,目的在于探討產婦術后的合理用藥方法?,F將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醫院手術產婦300例,將下列情況者確定為伴有易感染因素的產婦:嚴重低蛋白血癥、糖尿病、妊娠合并心臟病、重度貧血、胎膜早破>3 d,第二產程選擇手術、子宮切口陰道方向撕裂、合并前置胎盤產婦術前出血大于或者等于兩次、手術中失血超過1500 ml等。把不伴有上述易感染因素產婦150例設為正常組。伴有上述易感染因素之一的產婦即設為易感組共150例,兩組手術產婦的年齡、孕周、孕產次,手術進行操作時間、參與手術中醫務人員的資質等相關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正常組產婦于手術前30 min將頭孢唑林鈉2.5 g溶于0.9NaCl溶液100 ml中,給產婦靜脈滴注,20~30 min滴注完畢,在手術結束后6 h內再重復給予一次,產婦術后24 h停用所以抗生素藥物,排除那些由于脹奶等原因導致1 d內間隔4小時有2次體溫大于或者等于38℃,需要繼續應用抗生素藥物抗感染的產婦。易感組產婦于手術前30 min將頭孢唑林鈉2.5 g溶于0.9NaCl溶液100 ml中,給產婦靜脈滴注,20~30 min滴注完畢,在手術結束后6 h內再重復給予一次,隨后要根據產婦體溫升高持續情況來決定抗生素藥物的使用與否,如體溫低于38℃,則在術后24 h內停藥,如果體溫持續大于或者等于38℃,應根據藥敏結果或者臨床指標來調整抗生素藥物應用至體溫正常3 d停藥。
1.3 統計學方法 將文中統計及檢測所得數據采用SPSS 13.5統計學軟件進行相關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n)、率(%)表示,進行 χ2檢驗,P<0.05為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兩組產婦進行觀察并記錄相關數據,產婦抗生素藥物應用時間(±s;d)、術后體溫升高持續時間(±s;h)、產褥感染(n)、術后住院日(±s;d)等指標,通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正常組產婦術后恢復指標均優于易感組,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產婦觀察指標比較
感染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手術后并發癥,為了減少手術產并發癥發生率,我們要正確應用抗生素藥物。相關研究證明,人體淺部組織感染的病原菌大多是內源性的,主要來自人體本身的皮膚和粘膜,以革蘭氏陽性球菌為主,深部感染主要來自空腔臟器的革蘭氏陰性腸道桿菌以及厭氧菌為主[1],頭孢菌素類對革蘭氏陽性球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均有較強的抗菌活性,并且抗菌譜廣,對產婦、嬰兒副作用小,價格也便宜,是臨床上較理想選擇。本文中正常組產婦以預防革蘭氏陽性球菌球菌淺部感染為目的,所以選擇一代頭孢效果較滿意,這與衛生部有關管理的規定一致[2]。易感組屬于特殊情況,有手術時間長、合并易感染等因素則選擇二、三代頭孢類或者選擇青霉素聯合硝基咪唑類,以增強抗革蘭氏陰性菌例如腸道桿菌和厭氧菌的效果。本文中正常組產婦術后24 h內停藥,發生感染2例占1.33%,并且各項指標恢復均比易感組好,說明預防性應用抗生素24 h內停藥是安全可行的。易感組產褥感染發生率53例為35%,兩組產婦情況相比差異均有顯著性;說明針對易感組特殊產婦要區別對待,如果過早停藥可造成感染反復,需要及早進行病菌監測,及時診斷感染與否,以便合理選擇適宜強度的抗生素藥物。產婦抗生素藥物應用要遵從個體化原則,合理把握抗菌藥物使用指征,以保證產婦臨床用藥安全有效。
[1]丁紅,王蘊慧.剖宮產術中應用頭孢類抗生素對生殖道菌群的影響.中華婦產科雜志,2000,35(6):342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衛生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的通知.衛辦醫發第20081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