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維秀 韓佳佳
山東省壽光市中醫醫院,山東壽光 262700
現代社會產婦的剖宮產率逐年上升,據統計,2008年產婦的剖宮產率已上升30%~40%;產婦由于剖宮產后麻醉、手術創傷及術后禁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從而出現多種術后并發癥。本研究旨在通過自擬方參芪生化湯加味益氣養血、活血化瘀、潤腸通便、溫經通絡的治療作用,達到促進患者泌乳、減輕腹痛、腹脹、促進排氣、促進子宮復舊、縮短惡露持續時間的目的。本研究共選擇320例剖宮產術后患者,觀察溫宮清瘀湯對剖宮產產婦術后恢復(胃腸功能恢復、乳汁分泌、子宮復舊)的影響,以期為該方的進一步開發應用提供科學的依據。
選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在壽光市中醫醫院產科住院的剖宮產產婦320例。全部為首次剖宮產術者,包括未臨產的擇期剖宮產產婦與臨產后潛伏期內的剖宮產產婦。采用隨機單盲對照實驗法進行研究,將入選患者分為實驗組(160例)和對照組(160例)。實驗組擇期剖宮產125例,潛伏期內的剖宮產35例;對照組擇期剖宮產122例,潛伏期內的剖宮產38例。實驗組年齡22~42歲;初產婦104例,經產婦56例,孕33+5~42+5;手術原因為子癇前期31例,合并糖尿病13例,延期或過期妊娠引產失敗19例,羊水過少18例,胎位不正22例,選擇良辰吉日7例,巨大兒16例,漏斗骨盆7例,單純胎兒窘迫27例。對照組年齡22~41歲;初產婦101例,經產婦59例,孕33+2~42+3周;手術原因為子癇前期29例,合并糖尿病14例,延期或過期妊娠妊娠引產失敗20例,羊水過少17例,胎位不正21例,選擇良辰吉日8例,巨大兒16例,漏斗骨盆5例,單純胎兒窘迫30例。兩組產婦在年齡、手術指征、手術方式等各項主要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①全部為新式剖宮產術式,體表全部采用下腹正中、恥上二橫指橫切口,子宮切口全為子宮下段橫切口。②產婦年齡22~42歲。③手術時間為0.5~1.0 h。④麻醉方式:全部采用腰硬聯合麻醉。⑤全部應用術后靜脈鎮痛泵(微量芬太尼、持續48 h)。⑥全部實行母嬰同室,采取早吸吮、按需哺乳的方針。
①有嚴重的妊娠合并癥患者,如慢性胃炎、胃潰瘍、習慣性便秘、結腸炎、各型精神病、神經官能癥、心臟病、高血壓、肝炎等肝腎功能異常患者、血液系統疾病,以及不宜母乳喂養者除外。②有嚴重的妊娠并發癥患者,如子癇發作患者、重度水腫、胎盤早剝、前置胎盤、子宮破裂、多胎妊娠、瘢痕子宮、宮內感染、產后出血、羊水栓塞、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等。③未按規定服藥及隨訪,以致無法判定療效或資料不全者。
1.4.1 實驗組 ①參芪生化湯加味,組方:當歸12 g、川芎9 g、益母草30 g、黃芪30 g、黨參12 g、王不留行15 g、穿山甲10 g、通草 5 g、赤芍 10 g、桃仁 12 g、炮姜 5 g、熟地 15 g、陳皮 10 g、肉蓯蓉6 g、萊菔子15 g、炙甘草6 g。隨證加減:出血量多無塊加貫眾炭20 g;小腹陣痛甚、血塊多,舌邊尖瘀點、脈沉澀者加延胡索、蒲黃各15 g;氣虛神疲改黨參為30 g;面色萎黃、經血淡紅質稀、舌淡脈沉細者加阿膠、炮姜加量;乳汁過多則去掉王不留行、穿山甲、通草等。于術后6~8 h開始服用,每日1劑,分次口服,連服6~8劑。②圍術期應用抗生素:頭孢曲松鈉2 g,靜脈滴注,術前30 min用1次,當日術后追加1次,分別于術后24、48 h再給2.0 g;其中胎膜早破超過24 h者采用二聯,即術后加用0.5%甲硝唑250 mL,用法同頭孢曲松鈉。
1.4.2 對照組 圍術期抗菌素用法與實驗組相同。
1.4.3 注意事項 兩組在排氣前均補充生理需要量液體,常規使用縮宮素10 U,肌內注射,bid,連續使用3 d;全部為母嬰同室、早吸吮、按需哺乳。
1.5.1 胃腸功能恢復 記錄術后產婦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及首次排便時間,是否有腹脹、腹痛發生,記錄術后7 d內的腹痛、腹脹發生率,觀察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
1.5.2 乳汁分泌 全部產婦遵循母嬰同室、早開奶、按需哺乳的原則,以產后乳房充盈,乳汁量多,分泌量足夠嬰兒哺食,不需要添加代乳品為乳足,乳足率即純母乳喂養率,觀察兩組術后產婦第2、3、5、14天的乳足率[1];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術前24 h、術后24、72 h的血漿催乳素(PRL)濃度。
1.5.3 子宮縮復、血性惡露 自術后第1天始,每日清晨,囑產婦在排空小便、輕柔按摩宮體待宮體變硬后尺測宮底高度,以臍輪中心為零點,臍上為負,臍下為正,以“cm”為單位,記錄宮底邊緣與臍輪中心的距離,此距離越長,代表子宮縮復越好,連續測量 7 d。 分別于術后 7、10、14、30、42 d 作電話隨訪,詢問血性惡露的干凈時間,并做記錄,以血性惡露停止3 d為準,記為干凈,日期仍記為3 d前。
1.5.4 術后腹部切口愈合情況 觀察術后產婦120 h的腹部切口愈合情況,記錄甲級愈合率。以切口對合良好,無紅腫、壓痛,無血性及膿性分泌物,無硬結,無脂肪液化、切口裂開等為甲級愈合。
采用SPSS 17.0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產婦排氣、排便的同時,記錄其術后1周內的腹痛、腹脹發生率,實驗組有1例原有慢性胃炎病史,術后2 d出現胃區脹疼、反酸,加用理氣和胃中藥后緩解,其余均無腹脹腹痛;而對照組有49例在術后48 h~1周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脹腹痛,經對癥治療后改善,有2例分別在術后5、7 d時出現不完全性腸梗阻,經中藥灌腸后緩解。兩組患者首次排氣及排便時間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首次排氣及排便時間比較(x±s,h)
由以上可見,實驗組首次排氣、排便時間明顯縮短于對照組,腹痛、腹脹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首次排氣時間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首次排便時間差異有顯著性(P<0.05),提示該中藥組方對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有明顯療效。
兩組比較第2天時均乳汁分泌不足,而第3、5、14天乳足率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術后24、72 h血清PRL水平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說明該組中藥對PRL值有明顯影響,可使PRL值持續于較高水平。兩方面均提示該組中藥能夠明顯的促進剖宮產術后乳汁分泌。
表2 兩組患者乳足率比較[n(%)]
表3 兩組血清泌乳素分泌水平比較(x±s,μg/L)
剖宮產術后前3 d子宮復舊速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從第 4天(96 h)開始,實驗組的患者子宮復舊速度加快4~7 d,兩組患者宮底高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實驗組血性惡露持續時間在14 d內總干凈例數為151例,而對照組為91例,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5;這提示該中藥組方能夠促進剖宮產術后子宮復舊,能顯著縮短惡露持續時間。
表4 兩組患者宮底高度比較(x±s,cm)
表5 兩組患者惡露干凈時間比較[n(%)]
實驗組與對照組術后腹部切口甲級愈合率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提示說明該中藥組方在腹部切口愈合方面無明顯影響。
表6 兩組患者術后腹部切口愈合情況比較[n(%)]
實驗組160例患者在服中藥期間均未發現不良反應,說明該中藥組方是安全的。
產后病的病因病機可歸納為四個方面:亡血傷津、元氣受損、瘀血內阻、外感六淫或飲食房勞所傷。產創、出血、出汗而使陰血暴亡、虛陽浮散,變生他病;氣隨血耗、氣虛失攝、沖任不固,胞宮收縮無力而致惡露不盡、子宮復舊不良、產后缺乳、乳汁自出、產后發熱等;分娩手術創傷,脈絡受損,血溢脈外,離經成瘀;或胞衣、胎盤殘留,瘀血內阻,敗血為病,可致產后腹痛、產后發熱、產后惡露不絕等。產后元氣、津血俱傷,腠理疏松,所謂“產后百節空虛”,稍有不慎或調攝失當,均可致氣血不調,營衛失和,臟腑功能失常,沖任損傷而變生產后諸病。故產后亡血傷津、元氣受損、瘀血內阻所形成的“多虛多瘀”的病機特點,是產后病發生的基礎和內因[2],而剖宮產術后,胞宮為金刀所傷,更有瘀血停聚,《婦人大全良方》認為產后瘀血內阻,氣機不利,血行不暢,或氣機逆亂,可致產后腹痛、血暈,惡露不絕等疾,對產后病癥提出“大抵產者,以去敗惡為先”的治療總綱,提出“首當逐瘀生新”之治則。再者,由于手術采用的是腰硬聯合麻醉,術后應用了麻醉鎮痛劑,術后由于疼痛而至活動受限,麻醉和手術創傷可使人體氣血虧虛,胃腸升清降濁的功能失調,諸多因素均明顯抑制腸蠕動功能,易致腹脹、呃逆、腸梗阻、腸粘連等并發癥,胃腸恢復功能延緩;與自然分娩相比,剖宮產由于損傷了子宮肌層,形成瘢痕,且擇期剖宮產宮口緊,影響了惡露的排出,故影響了子宮的縮復功能,易致宮腔積血、子宮復舊不良。剖宮產失血量多于經陰分娩失血量,失血過多,腸道失于濡潤,或陰虛火旺,灼傷津液,而至產后大便難;氣血虧虛,化源不足,乳汁化生無源,而至缺乳;血海空虛,胞宮攣縮而致腹痛等。
產后病的治療,本著“勿拘于產后、亦勿忘于產后”的原則,細心體察,結合病情進行辨證論治,常用的具體治法有補虛化瘀、清熱解毒、益氣固表、調理腎肝脾等。本文參芪生化湯加味立方遵循了剖宮產術后的病理生理特點,生化湯使瘀血去,新血生,既生又化,雙重涵義,古人將生化湯稱為“血塊圣藥”,根據病癥,在參芪生化湯的基礎上添加了通絡下乳、潤腸通便等藥物,治療以祛瘀生新、養血益氣為主,潤腸通便、通絡下乳為輔。方中黃芪、益母草共為君藥,重用黃芪益氣生血且能攝血,意寓“有形之血,不能自生,出于無形之氣故也。”使氣旺生血攝血,氣盛血行[3];益母草活血祛瘀止血。當歸、川芎、赤芍、桃仁活血化瘀,黨參、熟地益氣養血,共為臣藥。肉蓯蓉補益精血、潤腸通便;王不留行、穿山甲、通草通利血脈,通經下乳;萊菔子化瘀降濁消積行氣,配合陳皮理氣,共奏行氣化滯、理氣活血之功,以上諸藥共為佐藥。炮姜溫經止血,引血歸經;炙甘草調和諸藥,二藥共為使藥。全方益氣養血與活血化瘀藥同用,祛瘀而不傷正,補虛而不留瘀,攻補兼施,共奏益氣養血、活血化瘀、潤腸通便、溫經通絡之效。
通過現代實驗研究:黃芪有雌激素樣作用,可延長大小鼠的動情期,通過雌激素樣作用而促使子宮內膜生長修復,大多數補氣藥如人參、黨參能縮短出凝血時間,增加血小板數量,促進組織再生、修復[4];小劑量益母草能促進子宮收縮,祛瘀通經,用于子宮出血及促使子宮恢復、減少惡露,且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改善微循環[5]。
臨床應用顯示:該方在服用后可使剖宮產產婦肛門排氣、排便時間提前,可早進食,少輸液;能夠促進乳汁分泌,對血清PRL值有明顯影響,使其持續于較高水平,PRL是促進泌乳的主要激素,產后血清中PRL濃度的增加,不論在泌乳的啟動上,還是在維持哺乳的過程中均起重要作用[6-7];本研究結果顯示參芪生化湯加味能夠明顯促進產婦胃腸功能恢復,促進產后乳汁分泌,提高了純母乳喂養率,加速子宮復舊速度,縮短血性惡露持續時間,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剖宮產術后產婦的身體康復。
[1]李翠萍,胡曉萍,孫紅,等.產婦康顆粒促進剖宮產術后產婦康復100例[J].中醫研究,2007,20(3):28-29.
[2]張玉珍.中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258.
[3]郭維秀,李子英.自擬溫宮清瘀湯配合微波促進剖宮產術后產婦康復的臨床觀察[J].中國保健雜志,2010,18(6):55-57.
[4]崔曉萍,楊鑒冰.試論產后“多虛多瘀”之內涵[J].西中醫學院學報,2004,27(4):9.
[5]金琦.益母草不同劑量的藥理作用與應用[J].天津中醫藥,2003,20(5):51-52.
[6]殷勇,唐珊玲,袁楊業,等.生乳合劑對產婦血清、乳汁PRL水平的影響[J].放射免疫學雜志,2005,18(6):467-468.
[7]廖琴.豬蹄木瓜湯對剖宮產術后產婦泌乳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1,1(24):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