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點
職業教育層次結構作為職業教育結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也應該是一個具有整體性、目的性、相關性、動態性、穩定性的系統。(1)職業教育層次結構的整體性。職業教育各個層次要素或部分的行為只有協調于職業教育層次系統整體的行為之中,才能發揮整體功能的作用。(2)職業教育層次結構的目的性。職業教育系統各層次目標的確定依據是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對不同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各個層次的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指向或針對某一相應層次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所需技能或技術的等級。(3)職業教育層次結構的相關性。職業教育各層次及構成各層次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只有職業教育系統內各組成要素之間的總體比例及內部各要素的比例基本協調,才能形成良性循環的職業教育層次結構。(4)職業教育層次結構的動態性。職業教育層次結構不是固定不變的,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大環境進行調整的。職業教育具有高度的開放性,每時每刻都在與社會其他子系統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處于運動狀態。(5)職業教育層次結構的穩定性。職業教育層次結構建立后,必定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否則,職業教育就很難發展和提高。職業教育層次結構的消漲具有一定的滯后性。
摘自《職業技術教育》2012年第十三期 肖鳳翔,董顯輝《系統論視域下我國職業教育層次結構的優化》
從縱向維度看,世界職業教育發展顯現出“定階到進階遞升”的趨勢,清晰地表明職業教育層次的“高度”提升。(1)從層次到類型的嬗變:瑞士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基于教育分類的規范性國家體系;(2)從經驗到策略的躍遷:英國改革國家職業資格制度——基于資格分級的開放性國家體系;(3)從低端到高端的晉級:澳大利亞完善國家資格框架——基于資格分級的規范性國家體系;(4)從低段到高段的提振:日本建立職業段位制度——基于資格分級的規范性企業體系;(5)從新手到專家的成長:德國開發信息職業繼續教育體系——基于技能分級的晉升型國家體系;(6)從定格到升格的跟進:臺灣地區追求卓越的職業教育——基于產業升級的因應性教育體系;(7)從等外到等值的升華:歐盟制定《歐洲資格框架》——基于資格分級的泛歐性區域體系;(8)從排斥到全納的認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新版國際教育分類法——基于課程證書的標準化教育框架。

摘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年第二十一期 姜大源,王澤榮,吳全全,陳東 《當代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研究——現象與規律(之二)》
對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主要有三個層面的理解:(1)高職教育如何為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服務;(2)高職教育如何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3)高職教育如何實現系統內部教職員工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在生態學視域下,要想實現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高職教育系統必須保持生態平衡,即必須保持高職教育生態系統內部各要素與環境之間在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上的暢通,以維持其結構的有序,功能的完善。高職教育生態系統的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動態的生態平衡觀是生態學的核心和靈魂,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源泉和圭臬。當前我國高職教育生態失衡的表現是:生態理念淡薄;生態位錯亂;生態承載力不足。我國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一是樹立生態理念,實現高職教育發展模式由“外生”向“內生”的轉變;二是找準生態位,實現高職教育發展戰略由“同質化”向“差異化”的轉變;三是加強生態承載力,實現高職教育發展狀態由“超載”向“均衡”的轉變。
摘自 《職教通訊》2012年第十九期王亞南,王振洪《生態平衡: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應然路徑》
要從根本上實現完全有效的校企合作,必須尋找新的途徑,構建新的模式,如“共建型”校企利益共同體,或稱之為相對緊密的職業教育集團。(1)“共建型”校企利益共同體既有緊密的形態,又有超越有限企業的廣泛功能。“共建型”校企利益共同體是一種職業教育集團模式,是一個有多所學校和企業參加,并舉辦自己實業的教育組織,要具備以下功能:一是解決單一企業難以預置就業崗位的問題,可以實現學生在整個產業或崗位群中選擇就業崗位;二是解決企業技術和技能適用面窄、不能完全滿足職業學校教學需求的問題;三是解決企業難以提供關鍵技術崗位或成套技術崗位的問題。(2)“共建型”校企利益共同體通過實際利益吸引企業參與。一是集團為企業提供大量可供選擇的高技能人才,可以避免單一校企合作關系下訂單培養需要承擔的風險;二是集團層面舉辦的訓練機構本身就應該是具有企業特征的實體,不僅在經營上運用企業模式,也可以為其他集團成員企業提供產生場地,通過生產贏得實際利益;三是機構本身是盈利的,可以保證投資企業的利益。(3)“共建型”校企利益共同體不違背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則。(4)“共建型”校企利益共同體的組建方式?!肮步ㄐ汀睂嶓w的生存發展訴求和利益杠桿可以帶動集團組織與機制的優化,使參加集團的學校都能真正得利。要參加集團的企業成員應通過準入制度經過遴選,具備一定的資質并有明確的意愿才能允許加入。
摘自《職業技術教育》2012年第十六期 郭蘇華 《從職業教育需求看校企利益共同體的構建》
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背景下,一種異己的力量——“應事教育”傾向正在職業教育內部孕育,值得關注和反思?!皯陆逃笔桥c“應試教育”相對應的概念,是職業教育中存在的一種不良價值傾向和行為,是走向異化的職業教育,主要是指職業教育脫離學生職業興趣和發展需要,違背人的發展規律,片面追求高就業率,片面追求高技能,片面追求專業化,片面追求教育的社會價值的現象。具體而言,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把職業教育等同于職業培訓;(2)把職業教育等同于就業率教育;(3)把學校等同于工廠。“應事教育”的危害,一是定位失偏:“應事教育”使職業院校成為職業訓練所;二是價值失真:“應事教育”使人異化為只會做事的工具;三是結果失效:“應事教育”使教育失去教育性。普通教育需要加強做事的教育,但當職業教育淪為“應事教育”時,又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警覺和反思?,F代的職業教育難以承擔恢復“技藝勞動”的任務,因為它首要的任務是恢復教育的真義。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教育目標重設:培養創造美好生活的積極公民;其次,教育導向回歸:實施就業需求與職業興趣“雙重導向”;再次,教育方法選擇:重視職業人文教育。
摘自《教育與職業》2012年第二十三期 陳文?!堵殬I教育的異化與消解》
(逸 公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