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玉紅 戚英華 李超翠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重慶 400055)
高職會計專業有效教學模式初探*
——以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熊玉紅 戚英華 李超翠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重慶 400055)
會計專業作為知識應用型專業,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會計專業理論知識并靈活運用于會計職業崗位實踐。本文以經營性會計實訓基地為研究對象,提出了創設有效會計教學模式的具體方法,旨在使會計專業畢業生,在就業前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快速轉化,提高其就業核心競爭力,最終形成學生、社會、學校多贏的局面,實現高職會計專業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會計專業;實訓基地;教學模式
核心競爭力的概念原本是針對經濟和管理規律提出的,但因其深刻的哲學根基及其對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適應性,被廣泛地運用于個人核心競爭力研究而得以升華和發展。
核心競爭力的定義是:“在一個組織內部經過整合了的知識和技能,尤其是關于如何協調多種生產技能和整合不同技術的知識和技能”。這種“整合能力”或者說“協調能力”運用到會計實際工作中,就是對會計知識和技能在社會崗位中的應用能力。
相關調查表明,社會對畢業生應具備的能力要求主要有:專業基礎技能、社會適應能力和專業發展能力。其中,專業基礎技能包括專業理論知識、實踐操作能力等;社會適應能力包括正確積極的工作態度、思想道德水平、團隊合作精神、人際交往能力、心理素質等;專業發展能力包括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等。這些能力不是單獨的個體,不是通過哪一門課程的學習就可以練就的,而是一系列知識的綜合,是一個相輔相成、交替上升的過程,是一個會計專業畢業生核心競爭力的形成過程。
高職教育具體的人才培養目標可分為技術應用型、知識應用型和智能操作型。會計專業培養的人才屬于知識應用型,要求學生在熟練掌握會計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能靈活運用于會計職業崗位實踐。會計知識在理論上有很強的規范性,在方法上又有很強的抽象性、概括性和系統性,但在運用上卻又具有靈活性,這些矛盾的統一體直接決定了會計知識從理論學習到實際運用的艱難性。這一轉化過程本身就具有難度,尋找一個可供學生練習這一轉化過程的場所更具難度。目前這兩個難度已成為制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發展的瓶頸,亟待突破。

圖2 分流道末端斜孔推出機構示意圖
會計作為一種職業,與數控機床等智能操作類型工作有一個根本性區別:在工作時是否會涉及企業的商業秘密。會計一線的基礎工作是對企業發生的經濟業務進行確認與計量,在工作的過程中自然會涉及企業一些不愿為外人所知的商業秘密。所以,一般單位都歡迎能直接為其帶來經濟效益又不會對其生產經營帶來潛在危險的創造型或操作型實習生,甚至愿意為他們支付一定的生活補助,卻不愿意讓會計部門接受一個會計實習生。退一步說,就算單位接受了會計實習生,一般也不會讓其其脫模過程,學生會更加印象深刻,更容易理解其過程。然后,將脫模過程進行動作分解,分析動作要領。動作一:澆注系統凝料和模具流道分離;動作二:塑料制件和澆注系統凝料分離;動作三:塑料制件、澆注系統凝料分別與模具脫離。最后,合并動作,播放動畫,突破難點。經過前面對脫模過程的動作分解,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脫模過程,此時再重新播放動畫,通過“給出情境——觀察思考——小組討論——播放動畫”的形式,有利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徹底掌握,從而突破難點,并做到舉一反三。
第四步:知識運用,鞏固提高(15分鐘)。在學習了本節課后,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教師提出四個教學方案供學生思考,并且通過小組協作,總結脫模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巡回指導,最后對各個組的成果作簡要總結。
本課程的特色主要體現在:(1)課程堅持體現職業崗位能力的、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開發思路;(2)遵循“三重原則”(重基礎、重技能、重工程應用),確定課程內容,將課程的教學內容由易到難分為基礎、技能、應用三個部分,內容與職業資格要求的相關內容融會貫通;(3)充分利用企業優勢資源,在真實生產環境中,完成教學任務;(4)靈活多樣的、多層次的、“教學做”緊密結合的課程教學方法。
最后,對本次說課設計加以總結:《塑料成型工藝及模具設計》這門課實現了課程設計崗位化,教學內容職業化,教學方法靈活化,教學評價多元化。
[1]周穎.Excel數據管理的說課設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2(6):45-46.
[2]孔麗,楊曉東,等.《機械工程材料與工藝》說課設計[J].中外教育研究,2010(8):58-60.
[3]夏雪剛.論高職院校專業課程說課[J].職業技術,2009(2):40.
[4]鄒萬全.談“說課”必備的五要素[J].內江科技,2010(9):190.
解決這一尷尬處境的唯一辦法就是建立有效的會計教學模式,把理論到實踐的難題在學生離校前予以化解,向社會推出能用、好用的會計專業畢業生。
有效的會計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在學到扎實的會計理論知識同時掌握將這些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的能力,這一教學模式具體來說就是:科學的課程設置+配套的仿真實訓+全真實訓。
科學的課程設置——有效教學的前提 會計學習必須遵循的規律是:由淺入深,由基礎到專業。從課程設置來看,其課程體系應體現的縱向和橫向關系如圖1所示。在圖1中,從底層向上,越往上會計專業性越強,學習難度越大。最底層的是會計基礎,是會計入門的關鍵知識;第二層為呈平行關系的各有側重的專業會計。基本業務核算課程為企業日常業務核算內容,如籌資、供應與付款、生產、銷售與收款、投資以及期末事項等業務的核算;成本會計為深入學習生產企業的各種成本方法的具體運用;涉外會計則主要針對進出口業務及其核算方法予以深入學習。第三層的財務管理和特殊業務核算是對會計知識的一種深度拓展。財務管理側重于資金的成本與運用分析,特殊業務核算則是對企業不常發生的業務進行拓展學習:如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所得稅會計、租賃等業務的學習。最高層的是會計報表編制與分析,這是會計工作的集中體現,是最具綜合性的一門課程。稅法知識則是會計基礎之后所有會計專業課程的一門必修輔助課,這門課程從應用范圍來看,與會計類課程各占半壁江山,不懂稅法的會計是無用武之地的會計。除了會計核心課程外,還有會計知識的橫向拓展課程:如經濟法基礎、EXCEL在會計中的運用、會計信息化、納稅實務、多種經營會計等,為會計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拓寬道路。

圖1 會計核心課程關系圖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會計配套仿真實訓——有效教學的核心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可以建立一種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知識?!扒榫场薄ⅰ皡f作”、“交流”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其中,情境創設是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之一。所謂會計仿真實訓,是指將實際工作中的原始憑證予以提煉,制作出適合當前學生學習層次的原始憑證,然后讓學生從解讀原始憑證開始,進行全套證、賬、表的實操練習。而配套即指這些原始憑證的組合必須與所用教材相配合,做到將所學理論知識進行全面的對應練習。這種仿真實訓可以與理論教學同步進行,也可以在一門課程結束后綜合進行,或者二者相結合進行。具體可以根據該門課程的特點予以設置和安排。通過仿真實訓的練習,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會計特有的“憑證環境”,在制單、審核、記賬、出納、銀行等相關崗位或部門的“協作辦公”過程中,相互交流、相互討論、相互評價,共同搭建一個以證、賬、表為架構支撐的,可以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的會計工作平臺。環環相扣的會計核心課程通過理論與仿真實訓的同步,實現會計理論到實踐的初步對接,完成“會計知識組”的核心有效教學。
基于情境學習理論的全真會計實訓——有效教學質的飛躍 仿真實訓只是讓學生把會計理論與實踐作了一個初步的結合,對會計理論知識的具體應用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但這畢竟只是模仿的,再加上需要與相關理論知識對應,其選取的原始憑證內容及其練習的側重點均有所欠缺。所以,在學完了所有會計核心課程和拓展課程后,應讓學生進入一個全真的會計工作環境,處理全真的會計資料,賬務處理的結果直接面對外部社會公眾,從而在校期間實現與真實會計工作的“零距離”接觸,讓自己的學習與身份都具有較高程度的社會屬性——這就是會計全真實訓。會計全真實訓可通過校企合作,共建經營性會計實訓基地——財務公司來完成。該基地按照真正財務公司的硬件和軟件要求建設,建造一個真實的會計工作場景。該基地的員工主要由已學完會計主干課程的學生組成,其工作任務就是完成各公司的賬務和稅務處理;管理由學校會計實訓教師和企業管理人員分工合作:學校的會計實訓教師負責管理學生在實訓基地的一切活動,企業的管理人員則以財務公司的名義對外接洽,與社會各單位進行協調,收集會計原始憑證,反饋各單位情況。通過以上會計全真實訓,可以讓學生在離校前實現會計知識與技能的有效融合,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知識是基于社會情境的一種活動,而不是一個抽象具體的對象”;知識是“適應動態變化發展的環境的能力”。全真實訓不管是內涵還是外延都大大超過了傳統意義上的教與學:沒有教材,也沒有標準答案,有的是一期一期的原始憑證和一套又一套的會計檔案;師生關系已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了企業管理者與員工的關系;學生從“象牙塔”走進了社會這個“大熔爐”……這一切,都是教學的最終目的:讓學生會工作,能工作,工作好。這就是有效教學的質的飛躍。
會計作為一個知識應用型專業,集規范性、抽象性、概括性、系統性及應用性等特性于一體;會計作為一項職業,集綜合性、保密性和靈活性等特性于一身。學好會計,用好會計,需要實現會計理論到實踐的快速轉化。轉化途徑就是:在由淺入深的會計教學中融入由低到高的會計實踐。一方面,學生在學校期間就能完成其社會屬性身份的轉化與確認,進而提高其就業核心競爭力,為其日后的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降低用人單位的用人成本,形成良好的社會評價,最終得以突破會計專業發展的瓶頸,實現高職會計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祝華.工作情境導向實訓基地建設模式探討[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學報),2007(12).
[2]王玉敏.芻議大學生個人核心競爭力的培育與提升[J]現代教育科學,2003(2).
[3]筆親小月.核心競爭力[OL].(2012-06-03).http://baike. baidu.com/view/157135.htm?fr=ala0_1.
[4]戴維窯H窯喬納森.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熊玉紅,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為會計理論與實踐。
戚英華,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財務與會計。
李超翠,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國際商法。
G712
A
1672-5727(2012)10-0094-02
王艷莉(1981—),女,碩士,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模具設計與制造。進行真正的賬務處理,充其量就是把做好的賬給看一下,或者以“副本”的方式依葫蘆畫瓢地做一些記賬憑證,學生能實際操作的賬目非常有限。無疑,這樣的實習效果很難滿足一個高等級知識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的需要。這樣的社會現實對高職學院會計專業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無疑會造成一種惡性循環:會計畢業生無會計工作經驗——用人單位需要有工作經驗的會計——學生就業困難或不對口——形成會計工作不好找的社會認識——不愿意報考會計專業——學院生源受影響——學院規模萎縮——社會用人單位不愿到學院招會計人員。
*本文系2010年度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校企合作共建經營性會計實訓基地的研究與實踐》一般項目(主持人:熊玉紅,項目編號:103430)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