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澤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武器進口國,提高武器的國產化率,是印度一再提出的目標,然而,這一道路卻充滿曲折。
通常地,航空工業部門在項目結束、成果面世前會選擇遠離公眾視野,而印度則不然。因為一款國產輕型戰機,印度航空工業部門早已習慣于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俄羅斯世界武器貿易分析中心網站9月10日報道說,印度國產輕型戰斗機“光輝”的裝備時間再遭延遲,正式進入印空軍服役的時間將不早于2013年中期。
就在8月底,美國航宇日報的消息還稱,印度自主研發的“光輝”輕型作戰飛機將在完成明年2月的演習試驗飛行后,通過最后的作戰服役驗收。如果飛機滿足所有參數指標,其首個中隊的部署指日可待。
這款被印度人寄予厚望,并引以為傲的國產戰機,從1983年政府通過項目計劃,到作戰服役驗收在即,已近三十年時間,被外界戲稱為“史上最難產戰機”。
“這是印度研發的第二個戰斗機項目,但自第一款戰機面世,已近過去三十年了,因此它被視為國家項目,是證明印度研發能力的關鍵一步。”印度空軍研究中心主任亞斯耶特·辛格準將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不能扮演二等角色”的雄心
早在冷戰時期,由于缺乏相應的工業基礎,印度對蘇制武器嚴重依賴,空軍尤其如此。
“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么就銷聲匿跡,我不相信中間地位。”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的治國雄心為他的后輩所遵循。
出于國家安全和對外戰略的考慮,印度意識到不僅要發展自己的飛機,也要建立能生產最先進武器的本土軍工體系。
1983年,印度空軍提出了研制輕型戰斗機以取代“米格-21”和“無敵”飛機的目標,認為未來戰斗機的首要任務是防空,第二位的任務是向地面部隊提供航空火力支援和戰場遮斷,因此,飛機應具有較小的尺寸、超音速、高機動性,能攜帶現代化武器系統等特點。
為了更好地實現項目,1984年,印度政府決定成立航空發展局,領導該輕型戰機項目。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負責該機的生產,并與航空發展局聯合開展試飛工作。
盡管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也制造過數百架戰機,但自1957年以來,該公司并未設計過戰機。原來曾和德國設計師庫爾特·譚克博士共事研制戰機的印度設計師都已退休。
承包方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在公布其設想圖時,就表示未來這款輕型戰機性能要優于美國輕型戰機F20。
1991年印度實行經濟改革,經濟快速增長,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之后印度加快了實施包括輕型戰機項目在內的多個國防工業本土化項目,從政策和資金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持。
根據立項時的設想,整個輕型戰機項目將按照技術演示和附加測試兩個階段來實施。第一階段主要通過兩架技術驗證機來進行概念驗證,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輕型戰機的原型機。
1995年,第一架技術驗證機TD-1出廠,但由于進度一再推遲,這款技術驗證機直到2001年1月才在卡納塔克邦首府班加羅爾完成了首飛。
在歷時18年后,印度研制的第一架輕型超音速戰斗機首次升空并試飛成功,讓印度幾乎舉國歡騰。
“現在全世界只有6到7個國家能夠生產超音速飛機,印度終于成為了其中的一員。今天是印度航空史上值得記住的一個日子。”印度時任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在試飛成功后說。
亞斯耶特·辛格準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由于技術和管理的問題,輕型戰機計劃進展并不順利,進度不斷延遲。1998年印度接連進行核試驗,美國對印度進行了制裁,包括原型機使用的美國通用公司生產的發動機受阻。
2003年,這款承載了印度國防航空工業新希望的輕型戰機,被時任印度總理瓦杰帕伊命名為“Tejas”(梵文中,意為“光輝”)。
夭折的國產發動機
對于提高武器國產化的目標,印度國防工業體系顯然并未準備好。
“18世紀,印度雖然曾占到全球制造業出口的四分之一強,但在當時的英國殖民統治下,工業革命并未在印度扎根生長。印度的工業和技術發展是在1947年國家獨立以后才真正開始的。”亞斯耶特·辛格解釋說。
動力裝置是超音速戰機的心臟,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計劃早期,印度打算為“光輝”的試驗樣機安裝進口發動機,而量產型機將采用印度國產發動機。
1998年印度進行核試驗后,美國停止向其提供發動機,因而輕型戰機樣機也不得不采用本國研制的“卡佛里”渦輪風扇發動機。
卡佛里發動機由燃氣渦輪研究公司和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支持下的航空開發局共同開發。該發動機原計劃在2002年完成,但發動機是一個復雜而重要的系統,需要融合很多現代化的技術,導致生產一再推遲。
國防研究與開發組織,是早在1958年就由印度國防部牽頭成立的軍方研究機構,專門從事武器國產化的工作。
2005年1月,印度政府決定斥資6.22億美元加速研制卡佛里發動機。印度政府自1989年以來為此型號發動機的開發已耗資3.11億美元。
提高武器國產化率,實現高度自主的武器裝備設計、研制和生產一直是印度政府致力的目標。
2011年1月,印度國防部公布了歷史上第一份《國防生產政策》,按照“優先選擇本國企業”原則,規定今后只要本國有可能在軍方所要求時間內完成研制生產,印軍就應選擇本國企業滿足所需。只有在本國無力提供時,印軍才需依照《國防采辦程序》有關規定向國外購買。
然而面對大批二代戰機即將退役的局面,作為替代項目的光輝戰機卻一再推遲計劃,讓印度軍方頗為不滿。
印度空軍科技網站曾報道說,在1991年到2003年,有超過270起米格系列戰機失事事故,造成超過100名飛行員喪生,而米格-21s戰機一度占印度戰機的70%。
印度空軍曾向印度國防部措辭強烈地表示國防研究發展組織對此事負有責任。對此,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前負責人、曾擔任國防部長技術顧問的阿塔曾坦言說,“我們這樣的國家連汽車發動機都造不出來,現在卻試圖研發戰斗機發動機!”
據《簡氏防務周刊》今年2月29日報道說,印度決定從美國通用電氣公司采購99臺F414發動機,以配備國產“光輝”輕型戰斗機。
雖然沒有獲得采用,但印度將保留一臺國產卡佛里發動機,并安裝到輕型戰機進行測試。“這樣我們能學習和積累經驗。”印度國防研究與開發組織發言人拉維·庫馬爾·古普塔對媒體透露說。
盡管印度官方給這款戰機打上“全印度制造”的標簽,但法新社說,列裝的“光輝”戰機至少有四成部件依賴進口,或在國外制造,包括核心引擎。
“由于當初設計時間較早,光輝戰機可能在相關軟件和控制系統等方面有優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滕建群向《中國新聞周刊》分析說,“但它只是單一產品,形不成武器系統,因此,以后不大可能在印度空軍成為主力。”
世界領先的空軍力量
按照項目之初分兩階段走的發展目標,獲得國防部的作戰許可,才算項目進入量產服役階段。
2011年1月10日,在光輝戰機首飛十年后,印度國防部長安東尼在班加羅爾正式將“光輝”戰斗機的初始作戰許可證書頒發給印度空軍參謀長奈克。這標志著該機已通過印度國防部國防研究與開發組織軍機適航與鑒定中心的鑒定,但這比最初制定的計劃晚了將近十年,而且還是在歐洲的幫助下才達到的。
印度第一款國產輕型戰機開始正式交付印度空軍,并沒有引起媒體太多的熱情。
隨后《印度時報》報道說,印度科學家們認為“光輝”戰斗機并不能充當蘇-30的角色,只是用來替換米格21的一款輕型戰斗機。
“在獲得初始作戰許可后,項目主要客戶印度空軍指出,為獲得最終作戰許可,該機型還需要進行優化處理,因此,到正式服役,光輝戰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印度觀察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拉賈戈·帕蘭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說。
盡管光輝戰機研發計劃一再推遲,但對老舊飛機后繼機的急需促使印度空軍再次訂購了光輝戰斗機。
“印度空軍戰機仍然大量依賴進口,以蘇制、俄制為主,例如蘇系列和米格系列戰機,”滕建群向《中國新聞周刊》指出,“從單件武器看,印度空軍的作戰能力很強,但最大的缺陷是缺乏體系。”
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今年3月19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印度已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重型武器進口國。
今年初,印度接收了俄羅斯的“獵豹”號潛艇,使印度成為世界第6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年內,印度購買的俄羅斯翻新航空母艦也將交付,最近又斥巨資向法國購買126架戰斗機。
“印度空軍是世界上領先的高度專業化的空軍力量之一,在美、英、法等國的演習中,讓他們感到驚訝。加以系統升級的話,光輝戰機將會在為來三四十年內很好地發揮它的作用。”印度空軍研究中心主任亞斯耶特·辛格準將似乎對印度國防的“光輝”未來很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