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綱(河南省人民勝利渠管理局)
河南省人民勝利渠西一灌區設計灌溉面積0.87萬hm2,取水口位于人民勝利渠總干渠二號跌水節制閘上游,為自流灌區;擔負著新鄉市獲嘉、新鄉兩縣共11個鄉鎮的農業灌溉和新鄉市鳳泉區補源任務。西一灌區有干渠1條長16km,分干渠2條,長16km。
管理模式沿革:河南省人民勝利渠管理局獲嘉管理處是西一灌區的專管機構。專管和群管組織相結合是灌區管理的基本模式。在計劃經濟時代,群管組織是以鄉(鎮)水利站管理為主體,但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國家對農村、農業政策的調整,以鄉(鎮)水利站管理為主體的群管組織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灌區發展的需要;灌區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灌區基層群管組織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從鄉(鎮)水利站管理到鄉(鎮)和專管機構聯合成立的引黃灌溉服務中心,到農民用水戶協會、澆地服務隊、承包經營等多種形式并存的群管組織模式;目前,灌區基層群管組織以農民用水戶協會為主,澆地服務隊、承包經營等多種形式并存,為灌區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三種群管組織模式比較適應灌區的發展,各有其優點,但澆地服務隊的特點尤為突出,其中,新鄉縣翟坡鎮大宋佛村澆地服務隊是群管組織中較為成功的典型代表。
新鄉縣翟坡鎮大宋佛村位于西一干二分干渠下段,共有農渠5條,均從西一干二分干渠上取水,全村有自流灌溉面積約233hm2,田間渠道規劃合理。全村人口約2300人,600余戶。
澆地服務隊是一個群眾認可,村委支持,專管機構扶持并進行技術指導的相對獨立的團隊。團隊是由村里熱愛水利、熱心群眾事業,群眾基礎好,德高望重且工作能力強的人牽頭組成的。
澆地服務隊共有11人,其中隊長1人,隊員10人,2名隊員負責1條農渠,從最下游開始灌溉,依次向上游推進,進行有序灌溉。
2.3.1 大宋佛村自流灌溉面積田間工程維護。
2.3.2 根據農田墑情和作物生長需要與專管機構保持聯系,確定灌溉時間,實施灌溉。每條農渠由2名隊員負責,服務隊根據分干渠來水量的大小合理分配農渠水量,然后從農渠末端開始灌溉,依次向上游推進,灌溉秩序井然。
2.3.3 征收農業灌溉水費。管理處在5條農渠的進口均安設有自動渾水流量計,灌溉結束后,澆地服務隊按總水量分攤的辦法負責向農戶征收農業水費,并向專管機構交納水費。
2.3.4 澆地服務隊的正常運轉。澆地服務隊要正常運轉,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因此,在政策上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灌溉期間,每畝地向農戶收取2元的澆地費用;二是從水費中每立方米水提取0.01元作為農渠的維修費用,對于大修,則由縣水利主管部門及管理處協調解決;三是為了提高積極性,管理處將分干渠在該村所在段的林木權承包給服務隊,由其管理。在上述措施的保障下服務隊從2005年開始到現在一直良性運轉。
2.4.1 節水
傳統的由群眾澆地的模式,一般白天灌溉積極性高,晚上灌溉積極性低,農渠水流不穩,決口現象時常發生,晝灌夜排,溝滿河平,水量浪費嚴重;澆地服務隊晝夜不停,24h工作,避免晝灌夜排,排河里基本沒有退水,節約大量水量。
另外,群眾自己灌溉時,秩序亂而無序,時常發生上下游搶水現象,部分農田重復用水,造成水量浪費;澆地服務隊的灌溉管理模式是從農渠最下游開始,依次向上游灌溉,灌溉有序,渠道水流量平穩,澆地快,農渠決口現象少,節約水量。
傳統灌溉方式與澆地服務隊灌溉管理模式下玉米灌溉水量對照見表1:

表1 傳統灌溉方式與澆地服務隊灌溉管理模式下玉米灌溉水量對照表
從表中可以得到結論:節水效果顯著,可節水37%。
2.4.2 縮短灌溉周期
傳統灌溉模式下組織一次完整的灌溉需要8d,澆地服務隊需要6d。
2.4.3 省工
傳統灌溉模式下,每家每戶都需要投工,灌溉一次有時需要多次到田間查看落實水是否該自己澆地,全村共需投工約500個;而澆地服務隊共需投工66個工日,節約大量用工;此外,群眾不用擔心農田錯過最佳的灌溉時間,也可以安心外出務工。
2.4.4 農業增收
農田得到及時、有序的灌溉,糧食產量逐年穩產、高產。
2.4.5 為村兩委分憂解難
農業灌溉及水費征收工作是一個群眾普遍參與的群眾性工作,一般都由村干部負責,村干部管理任務重且不太專業。澆地服務隊是一個專業的灌溉管理隊伍,管理規范,服務到位,群眾滿意度很高,干部也從中解脫出來,用更多的精力致力于村子發展。
澆地服務隊是一個專業的基層用水組織,具有顯著的節水、省工、增產等經濟效益,同時也有較高的社會效益,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