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磊(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的松嫩平原位于黑龍江省,耕地面積可達454.5萬hm2,是全省總耕地面積的47%。其土質肥沃、地勢平坦,具有高的土地生產率和利用率。作為我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松嫩平原雖然有相當有利的生產優勢,但卻受著嚴重的干旱影響,即便如此,平原采用旱田提水灌溉,形成良好的灌溉基礎。目前,通過黑龍江省政府的努力,許多節水灌溉項目在松嫩平原上開始得到了實施,使得農業水資源的供需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在2003年,平原就有了46.90萬hm2節水的灌溉的面積。社會、經濟效益獲得了很大提高。節水、灌水方法,是當前的灌溉技術的發展的最為主要的一種形式。要對節水灌溉的發展有一定的認識,就要從農業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水資源利用率以及農業現代化的層面上來獲得幫助。在節水灌溉的逐步應用中,其實踐和理論已經得到了人們的注重,對于節水灌溉的綜合評價來說,選擇節水灌溉方式是其最主要的內容,在綜合評價中,資源、經濟、社會效益都是評價的準則的目標,除此之外,節水灌溉的應用還要能夠與當地的生產經營、管理體系和經濟水平相適應。在農業的發展中,要想使得節水灌溉的綜合效益得到客觀的評價,就要采取合理的節水灌溉方式,來實現綜合評價的真實意義,只有這樣,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節水灌溉的發展才能得到實質的意義。
目前,節水灌溉綜合評價是由以往的單一效益評價進展而來的,其選取評價指標通過專家評分法和層次分析法來實現對節水灌溉的重要研究,把生產和這些方法完美結合到一起,是增進灌溉技術的水平、灌溉設備的設施的非常重要的途徑。對于獲得良好的示范,有著有效效果;也是該階段大規模運用的主要的適應形勢,其今后的研究內容也是相當的重要。就適宜灌溉分區和節水灌溉模式而言,是非常復雜的一個問題,本文對綜合評判方法的采用來進行此問題的分析,全面的反映節水灌溉所受的綜合影響,并對各種影響效益的因素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做出節水灌溉的綜合評價。在分析中,借助松嫩平原的不同分區,通過評價模型對平原的農業灌溉發展及節水灌溉模式進行評價,使得農業發展規劃和水資源利用率的發展實施決策有所依據。
《水利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是水利部與1994年發布的一項有關節水灌溉的規定,其國民經濟評價和財務評價是建設項目的經濟評價的主要內容,而在進行節水灌溉的項目中,就可以依據此規定在社會的評價、技術的評價之上考慮;即所謂的節水灌溉進行綜合的評價。其優良的技術效果指標、合理可行的經濟以及良好的社會效果為綜合評價節水灌溉項目的主要內容。
1.1 國民經濟的評價指標。經濟凈現值、經濟內部收益率、投資回收期與經濟效益的費用比例,是節水灌溉的項目在國民經濟中的評價的指標。
1.2 技術評價的指標。灌水的強度和灌水平衡度與灌水的利用率;為節水灌溉這一項目技術的評價的指標。
1.3 社會評價的指標。即安全性節水的方式,地形的適應性和可靠性,農民的受歡迎的程度和農作物的適應性,與施工的難易程度;是節水灌溉這一項目社會的評價的指標。
節水的灌溉模式,它的評價的指標體系,非常復雜;并需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在評價中,主要會有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權重的確定,一方面是權重有所確定以后,因要滿足統一性,會消耗掉大量的信息,是結果的得出出現一些損失。為解決這一難題,可以進行分層的方法采用來解決,如從社會,資源和經濟等這些方面,對多種灌溉的模式,優選的進行考慮。于此期間,獲得科學的權重、分配;進而使得綜合的評價取得好的收效。并且多因素的評價低一層次的結果,再由單因素的評價來決定。表1為旱田的節水灌溉的模式的優選綜合的評價指標體系。

表1 旱田的節水灌溉的模式的優選綜合的評價指標體系表
本文以某一平原現具備的節水灌溉的分區最為為基礎。同時在灌溉的方式上對其進行相應的優化;使得這一區節水灌溉的模式具備合理的方案有尋求。西部平原區域有著起步早的節水的灌溉體系。其灌溉方式非常全面,因此,本文對西部平原做了節水灌溉的探究,為松嫩平原的節水灌溉模式尋找一個可行的決策和方案。分析中,綜合考慮到經濟、社會以及資源三個方面作為評價指標的依據,并使整個系統分為兩個層次,其指標數據表見西部低平原區定量評價指標特征值。具備越小越優以及越大越優兩種類型的特征值,分別通過計算進行正規的處理。
依據西部平原地區為評價模型,并從社會經濟、農業生產、區種植結構三方面來進行考慮,在以下的方案中進行對評價方案的優選。管道輸水灌、噴灌以及微灌共七種方案,見下表(西部低平原區定量評價指標特征值)。從社會,經濟和資源這三個方面考慮;全系統被分為兩層(數據的指標則可見下表)。在單位面積內,工程的投資當做工程投資的指標,來進行確定,而不同的工程其項目的壽命也不同,因此,采用相同工程使用年限可作為投資比較的比較標準,其間接費及直接費兩部分為工程年運行費,灌區群眾年人均收人和灌溉工程年人均投資可以作為擔投資能力系數的表示比值,地面畦灌為節水程度的標準。
正向指標以及負向指標是節水灌溉模式的綜臺評價指標。作為其中的正向指標,一般指的是效益的費用比,灌溉水的利用率,灌水的均勻度,凈現值,收益率和灌木的強度等;單指標值來講當然越大越好了。而負向的指標則是指投資回收期;它是越少則越好。但是,其中有些指標,也具有這一定的量綱;所以經過層次的分析法,進行節水的灌溉方式綜合的評價值求解之時;必須對有量綱的指標于負向的指標進行對應的技術處理。
即通過一定的相關的技術處理把指標之間,量綱的指標與數量級的差異太大地方消除;這樣,指標處于同一個層次之中,才可以取得一定程度的可比性。進行對指標的指數化處理是其具體的方法,也就是數列中的每一個指標被同一指標數列中的最大值除去,商就是被規范化處理之后的指標值。

表2 西部低平原區定量評價指標特征值表
對指標進行整理、變換,最后使得所有的指標,均被轉成同一方向,這既是同趨勢化的指標。在節水灌溉項目中的綜合評價中,指標被統一的規定起來,即越大越好,也就是所謂的正向指標,此時,指標值小的就要對其進行技術處理,即對負向指標進行處理。利用指標的轉置方法是進行處理的具體辦法,也就是求補法以及大小值。
總而言之,本文從社會、經濟、技術三個方面進行考慮,使得節水灌溉的選擇方式更加的合理和有效。在節水灌溉技術中,多層多指標模糊的優化方案的優化模型是本文所采用的主要推算方式,其各個層次的各因素的指標權重由主觀和客觀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確定的,這就使得以往的權重確定出現主觀任意性以及不易得到確定的各種缺陷有所克服,農業的生產實際情況也就得到了符合,模型的實用性也因此有所增強。輸入以及反饋的決策信息通過對話式的形式來進行,最終使得決策方案與實際情況有所符合。在該模型的決策優選中,因素越多的指標的優化性越明顯。
[1]吳景社,康紹忠,王景雷,節水灌溉綜合效應評價指標的選取與分級研究[J].灌溉排水學報,2004,23(5):17-19.
[2]張慶華,白玉惠,倪虹珍,節水灌溉方式的優化選擇[J].水利學報,2002,(1):47-51.
[3]雷波,姜文來,節水農業綜合效益評價研究進展[J].灌溉排水學報,2004,23(3):65-69.
[4]常立峰,馬哲理,張來文,節水灌溉方式的優化選擇[J].黑龍江水利科技,2004,(1):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