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其雷
城市形態學的研究方法中,注重空間形態單元的Conzen學派與注重建筑類型學的S.Muratori學派具有互補性。如果將兩者的長處結合起來,形成新的基于“形態—類型”框架的形態分析體系,則可以使這門學科對城市微觀環境即街區這個級別進行設計指導。文中提供了一種城市形態學對街區設計的指導框架,用來在設計的操作層面上將城市形態具體化,其目的是保持城市形態的延續性與一致性。
形態學原本是生物學中關于生物體結構特征的一門分支學科,研究生物結構、尺寸、形態和各組成部分間的關系。隨著現代主義的出現,城市形態在20世紀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形態學也被引入城市的研究范疇。用解構方法研究城市的形成、發展和變遷等問題,將城市置于相對的時空結構作剖析,并研究城市物質與社會的演變和發展的規律。這種方法被稱為城市形態學。由于這門學科的研究目的不僅僅是城市某一時期物質形態,還包括該時期內這種形態轉變的機制。所以其涉及的基礎學科不僅包括規劃,建筑,景觀,地理等物質形態研究范疇,也包括社會,歷史,經濟與文化等非物質領域。而今天與城市形態學聯系最緊密的則是地理學、建筑與城市規劃[1](見圖1)。其包含兩條重要思路:1)從局部到整體的分析過程。認為復雜的整體由簡單的元素構成,這種分析方法是可以達到最終客觀結論的合適途徑;2)強調客觀事物的演變過程。事物的存在有其時間意義上的關聯,歷史學方法可以幫助理解研究對象從過去、現在到未來的完整序列關系。
圖1 城市形態學的分支示意圖
城市形態學起源于19世紀晚期,從對比地形圖和平面圖開始,來研究形態的演進歷程;同時反映了同時代城鎮的形狀以及對它的管治。二戰后,英國Conzen學派、意大利S.Muratori學派,這兩個思想學派同時發展。經過100年左右,英國的Conzen學派關注城市建設的目的,更多的把城市當作經濟活動的一種產品;意大利學派則以城市形態控制為目的。它關注類型學,已經建立了一套城市設計的理論,尤其對歷史名城的保護性統一設計,其已經能夠很好地對城市整體風貌進行控制性設計。
以街區為對象的城市設計,最初是從城市物質空間實體的利用方面來考察的建筑與景觀學科,將城市建筑物、廣場、道路、河流等的空間配置類型作為理解城市形態的首要問題。城市的形成基礎和發展階段不同,其形態和土地利用結構也不同,通過比較研究可以認識不同城市之間的異同。另外,建筑高度和材料、城市色彩、城市道路網形態也是分析城市形態的一些重要指標。Jones(1958年)的研究中,根據建筑物的一些主要特征(如建造年代、使用功能和建筑形式),將城市物質環境劃分為五種類型,然后判識城市風貌的空間分布模式。這種從外觀上研究城市的景觀論方法,雖然考察了作為人類活動空間結果的城市形態,卻沒有涉及到作為城市形態形成機制的人類活動本身和社會群體的差異性。城市形態在景觀層面的另一種研究角度是強調對于城市物質環境的主觀體驗而不是客觀現實,以Cox和Kevin.Lynch為代表。后者認為,處理人的價值觀與城市形態之間的一般關聯性,也就是如何認定一個好的城市形態[4]。J.Jacob則在抨擊現代主義景觀的同時,提出了一個好的城市景觀應該能夠闡明、體現城市秩序[5]。
Conzer和S.Muratori正在通過另兩條路徑來完成這種闡述。正如前文所說,Conzer的歷史地理的城市形態學從結構(structural)與構成(compositional)的角度分析城市景觀;建筑類型學的理論主要從序列(process)與文脈(contextual)的角度分析城市景觀;城市形態學派關注分析(analytical)與概念性(conceptual)而非單純的描述性(narrative mode)地解讀和分析城市物質空間;建筑類型學關注如何提煉現有的形態特征來創造新的形式[6]。這兩種途徑都是為了找到城市形態的形成規律,或者說是城市秩序。它們顯然有所不同,但卻非常完美地有著互補的特性。
如果將形態學與類型學結合起來的原因是兩者都要遵循傳統變化中的連貫性與漸變性,并在未來的設計中體現出來。那么就給了在街區級別的城市設計一個指導框架,即找到形態規律,并使用這個規律。這種結合是城市歷史長期發展的結果并蘊涵當地的傳統文化精神,它們的特征應是新的城市變化與發展方向的參照。它們共同提供了解讀和分析城市物質空間及其歷史過程的科學方法,非常適宜應用在城市歷史保護實踐中。
至此,城市形態學的街區設計的指導框架已經搭建完成。但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分析系統還沒有完善。在兩大學派的分析系統里,七個城市形態因素(elements of urban morphology)“材料materia—建筑構件 element—建筑形式 form—地塊 plot—街道street—街區district—肌理fabric”是常用的參照體系。按照這個體系,城市形態學對街區特色的發掘過程必須滿足這樣的幾種要求:
1)必須足夠簡單,可在項目初始階段的限定時間內完成。2)對街區歷史特色的定義能足夠精確。3)能夠找到不同街區元素的聯系(如建筑裝飾與街道功能)。4)能夠將這種聯系提煉,并滿足新的項目的標準。城市形態學的這種分析到實際街區設計的過程的機制,我們可以用“漏斗與篩子”來比喻。其最終目的是找到一個“模板”來反映并延續該地區在上述七個因素方面的特色。構建這個模板的過程又分兩個步驟:第一步是列出一個反映其建筑與環境“內部力量”的清單;第二步是篩選“所有的形式”,找到哪些是影響到該街區形態的外部力量。在實際中,我們把一個街區的城市形態元素從材質到建筑到街區形式上下排列,這樣就可以看到多樣性的分布規律(見圖2)。我們把這個排列比喻成“漏斗”。比如越是傳統的歷史街區,其街區形式越豐富,但限于技術原因,材質越少。相反,在現代主義街區里,材質雖然越來越豐富,但是街區尺度與形態卻逐漸單一化。而“篩子”則將結果按照表格形式排列,通過篩選信息,用來發掘這些形態元素的組合。比如武漢漢正街過去的統一東西朝向的5 m寬度的平行街道構成的街區,它們形成的原因是碼頭裝卸道路,形成機制則是19世紀后期興起的航運貿易和碼頭工人與商戶的自發建造。
最后當我們找到了一個街區的規律,我們必須將其應用到設計之中,以制造一個或幾個模板。這些模板必須也滿足兩個要求:1)對設計指標的滿足,盡力契合現行規范。2)要預計該街區未來發展的需求,為物質與經濟層面的持續活力提供可能性,這正好也滿足了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在這個模板制作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個街區的原有特征與新的規劃發生矛盾時,設計師需要特別小心并考慮原有特征的優先性,這在具有豐富文化的內城地區的歷史街區顯得特別重要。
圖2 “漏斗”對城市形態元素的排列
陳飛和谷凱還在城市形態對街區設計的操作部分上做出了進一步的嘗試與改良。他們認為中國傳統城市作為一個形態的整體的七大要素是:城市總平面、天際線、街道網絡和街道、街區、公共空間、公共建筑和住宅。并認為這七大城市要素普遍存在于中國城市中,且在中西方的形態研究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所以中國城市形態可以看作是這七大要素的總合和相互作用,對這七個要素演變的研究便可以闡明整個城市形態的歷史演變。他們的研究價值在針對微觀層面的街區設計有著非常具體的指導價值。
[1]姚 圣,唐 怡.英國Conzen城市形態學派理論研究初探[Z].2010.
[2]張 蕾.國外城市形態學研究及其啟示[Z].2008.
[3]Rossi,A.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Z].1996.
[4]Kevin,Lynch.城市意象[Z].1957.
[5]J.Jacob.美國大城市生與死[Z].1961.
[6]陳 飛,谷 凱.城市文本——一種研究城市形態的方法[Z].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