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華
(新疆農業大學機械交通學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機械制圖》是機制類和近機類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閱讀和繪制零部件圖樣的能力,培養空間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嚴謹的工作作風,并為后續課程學習及實踐環節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了解學生對《機械制圖》課程的掌握程度對提高《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學質量有重要作用。考試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也是衡量教學效果、選拔優秀人才、進行教學研究、調整教學過程的重要手段。對考試成績的分析不僅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而且還可以促進教師改善《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學方法。為配合學校的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筆者對新疆農業大學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與交通運輸專業2007~2011年《機械制圖》合班課學生的考試成績進行了綜合分析,以發現學生學習《機械制圖》課程的薄弱環節和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措施。
研究對象 新疆農業大學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與交通運輸專業近年來均采用合班教學,2007~2009年共有學生403人,其中,漢族學生379人,其他為少數民族學生。
研究方法 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與交通運輸專業在《機械制圖》課程期末考試中共用一套試卷,且每年考試卷題型相同,分值分配固定。試卷的難度系數(P)和區別指數(R)的評定標準及計算方法為:

其中,Xi為某題得分的平均分值;Wi為某題的滿分值;Xh代表高分組的平均分數;Xi代表低分組的平均分數;W代表試卷總分。試卷的難度系數(P)和區別指數(R)的評價標準見表1。

表1 難度系數(P)和區別指數(R)的評價標準表
用Excel2007統計軟件包對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分析,統計結果見表2。

表2 成績情況分析表
成績分析 為檢驗各年總平均成績和漢族學生平均成績以及同班的少數民族學生平均成績與漢族學生平均成績是否存在差異,采用雙樣本等方差t檢驗對五年來《機械制圖》課程的考試成績進行檢驗。t檢驗的概率值分別為0.26410962和0.02026113,說明總平均成績和漢族學生平均成績在0.05的顯著水平下沒有顯著差別,而同班少數民族學生平均成績與漢族學生相比平均成績在0.05的顯著水平下存在顯著差別。
試題分析 根據式(1)和式(2),分析2007~2011年《機械制圖》課程所用試題的難度系數(P)和區別指數(R),其結果見表3。P和R值計算的是整套試題的總難度系數和區別指數,與參考值相比,五個年級的試題難度適宜,區別性均在良好以上,表明各年級的試題較理想。

表3 2007~2011年試題P值和區別指數R值表
對2007~2011年新疆農業大學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與交通運輸專業《機械制圖》合班課學生的成績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由表3可以看出,同一個班里少數民族學生的平均成績低于漢族學生的平均成績,并且差異較明顯。主要原因是:與漢族學生相比,少數民族學生存在基礎不牢和語言方面的障礙。新疆是一個維吾爾、漢、哈薩克、柯爾克孜等多民族居住的地區,國家為培養少數民族人才,在高考錄取時,少數民族學生享有一定的優惠政策。其中,維吾爾、哈薩克和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學生錄取分數線比漢族學生低50分以上。以民考漢錄取的少數民族學生可以免修預科,與同級的漢族學生一起上課。雖然這部分學生在日常漢語對話中問題不大,但理工科專業術語的基礎很差,這是制約少數民族學生學好《機械制圖》課程的重要原因。
第二,《機械制圖》課程課時量少(42學時),其中,還包括10~12個學時的尺規繪圖課,再加上是合班授課,教學方法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課件內容多,授課信息量大,圖片閃變速度快,板書少。這些會造成少數民族學生理解和記憶困難。在表3中,2011年考試成績好于前四年,原因之一是授課教師在課外安排了作業答疑時間,并鼓勵少數民族學生主動聯系教師進行答疑。可見,適當增加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授課時數,對于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考試成績是有效的。
第三,《機械制圖》是一門與生產實踐聯系緊密的課程,本門課程通常授課對象是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專業的認識還不深,又缺乏對機械工業生產的了解,所以,在安排本課程前應加入一定的實習環節,如金屬工藝學實習。在學完本課程后,還應安排工程測繪環節,進一步鞏固《機械制圖》課程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生在圖示、手工繪圖和查閱技術文獻等方面的能力,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第四,《機械制圖》課程的主要特點是合理利用視圖及表達方法表達各種零件及部件的形體結構及有關的技術要求。由于標準規定多、圖形較復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感到內容枯燥。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應多選擇多媒體授課方式。建議教師在制作課件時應精心設計和認真思考,并根據授課內容自己動手制作零部件的三維模型,這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還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第五,在《機械制圖》教學中,由于課件內容多,授課信息量大,教師往往會忽視與學生互動。學生僅是死記硬背記課堂講授的知識點,沒有真正理解所學內容,更不可能靈活運用。所以,在《機械制圖》教學中應該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分組討論、體驗教學等。例如,對零件表達方案的選擇,可采取分組討論,提出多個表達方案,然后,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優劣方案的評定。在拆畫零件圖的練習中可以采用體驗教學方法,邀請個別學生在黑板上進行實際操作并簡單講解自己的想法,教師和其他同學一起分析存在的問題。
[1]杜振華,陳國民,馮劍,等.機械制圖教學內容的程序化創新設計研究[J].工程圖學學報,2010(2):160-166.
[2]吉方英.機械制圖教學改革初探[J].四川工業學院學報,2002(增刊):105-106.
[3]郭惠霞.關于非機類專業工程制圖教學改革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72(2):111-113.
[4]陳力,柳博.自學考試試題實測難度和區分度指標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2):49-51.
[5]臧文巧,軒小燕,李倩如.醫學免疫學考試成績分析[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06,18(2):l50-151.
[6]國家教育委員會學生管理司.標準化試題簡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