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孔平,徐恒超,吳新衛
(江蘇省贛榆縣中醫院,江蘇 贛榆 222100)
非甾體抗炎藥(non steroidal anti inflammatory drug,簡稱NSAID)是一類通過抑制環氧化酶的活性,從而抑制花生四烯酸最終生成前列腺素,亦可抑制炎癥過程中緩激肽的釋放,從而起到解熱、鎮痛、抗炎、抗風濕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藥物。近年來,隨著對該類藥物研究的不斷深入,其臨床上的用途越來越廣泛,但其副作用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尤其是致消化性潰瘍作用被認為是獨立因素,臨床上給予其更多的研究。本組通過對本院消化內科2009年6月~2011年12月46例NSAID相關性消化性潰瘍(以下簡稱觀察組)和47例NSAID非相關性消化性潰瘍(以下簡稱對照組)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對比分析,探討NSAID相關性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特點。
46例NSAID相關性消化性潰瘍患者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21~82歲,平均年齡62.7歲;47例NSAID非相關性消化性潰瘍患者中,男34例,女13例,年齡19~71歲,平均年齡54.9歲。服用藥物史:服用的NSAID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美洛昔康、吡羅昔康、吲哚美辛等;服藥原因:感冒、發熱、頸肩腰腿痛、抗血小板凝集等治療性和預防性用藥;基礎慢性病主要包括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心腦血管??;消化道癥狀指惡心、燒心感、反酸、上腹部不適或隱痛、上腹節律性疼痛等。
對就診前1周內服用過NSAID,不論其服藥劑量多少及服藥時間長短,均定義為服用NSAID,并排除服用激素類藥物和抗凝類藥物。對2周內無服用制酸藥和4周內無服用抗生素藥物史患者,經胃鏡檢查取胃黏膜組織做快速尿素酶檢測,檢測結果++以上為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 Hp)感染陽性。
觀察組患者以年齡偏大的老年患者居多,多不伴有消化道癥狀,但多數有基礎慢性病史,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性別(以男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臨床特點比較(例)
觀察組患者內鏡下表現以胃潰瘍(GU)伴胃黏膜糜爛和黏膜下出血較多;對照組以單純胃潰瘍不伴有胃黏膜糜爛為多,十二指腸潰瘍(DU)表現觀察組少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Hp感染率兩組相近,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表2 對照組與觀察組內鏡下表現比較(例)
NSAID致潰瘍作用主要是通過削弱黏膜的防御和修復功能而形成,其獨特的臨床特點包括:伴有基礎慢性病史的高齡人群多見,潰瘍多不伴有燒心、反酸、上腹不適或隱痛、節律性上腹痛等典型消化道癥狀,內鏡下表現以伴胃黏膜糜爛和黏膜下出血居多。有學者認為Hp感染增加了NSAID相關性胃黏膜損害[1],而另有學者研究認為不論老年患者還是中青年患者,其Hp感染率均為NSAID相關性組低于NSAID非相關性組[2]。從本組資料可以看出,兩組Hp感染率相近,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參考資料:
[1]高 琦,董志超.非甾體類抗炎藥相關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特點[J].中國實用醫藥,2009,12(32):11-12.
[2]喬進朋,魯力鋒,殷桂香,等.非甾體類抗炎藥致上消化道出血98例[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09,20(1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