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孟華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醫院,重慶 409100)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婦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在生育年齡婦女中的發生率為10%~15%;在痛經的婦女中發生率為40%~60%;而在不孕患者中的發生率為20%~30%[1]。雖然子宮內膜異位癥是良性疾病,但自從1925年sampson提出內異癥惡變后,關于其與卵巢腫瘤的相關性已經屢次出現在國內外文獻中。目前國際上公認的內膜異位癥惡變的診斷標準是1953年scottz在1925年sampson的三原則基礎上加以補充提出的四原則[2]:(1)在同一卵巢中, 內異癥和癌并存;(2)內異癥和癌的組織學關系相類似;(3)腫瘤起源于內異癥, 除外轉移性惡性腫瘤;(4)有內異癥向惡性過渡的組織形態學證據。近年來,隨著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率的提高,其惡變特別是卵巢惡變越來越受到關注,本文就國內文獻中關于子宮內膜異位癥與卵巢腫瘤的相關研究進行一系統的相關性分析。
以“子宮內膜異位癥、卵巢、惡性腫瘤”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檢索1994年1月至2011年12月之間的相關文獻。
文獻納入標準:(1)與子宮內膜異位癥惡變有關的研究,包括發病率、惡變機制,惡變的臨床、組織學和病理等方面的特點,惡變類型以及治療。(2)子宮內膜異位癥與卵巢腫瘤的相關性研究。
文獻排除標準:排除單個病例報告。
通過關鍵詞檢索共檢索出相關文獻96篇,通過閱讀標題、摘要和全文共排除80篇與研究目的不同的文獻,對篩選后的12篇文獻進行研究。
子宮內膜異位癥雖然是良性疾病但其具有類似惡性腫瘤的生物學行為,具有惡變傾向。子宮內膜異位癥惡變的臨床特點是[3]:(1)卵巢內異癥最易發生惡變;(2)在合并內異癥的卵巢癌中主要為卵巢透明細胞癌和卵巢子宮內膜樣癌,漿液性和黏液性癌較少見;(3)卵巢外子宮內膜異位癥惡變較少,以腺癌為主,主要發生在腸道、陰道、膀胱等部位;(4)患病年齡比未合并內異癥的卵巢癌患者年輕;(5)合并內異癥的卵巢癌患者細胞分化較好,臨床分期主要為Ⅰ期和Ⅱ期;未合并內異癥的患者細胞分化較差,臨床分期為Ⅲ期較多;(6)內異癥患者發生惡性腫瘤的危險性較普通人群高,且其病程越長患卵巢癌的相對危險性越大。
子宮內膜異位癥惡變最常累及的部位是卵巢,其發生率約占子宮內膜異位癥惡變的80%。流行病調查發現卵巢癌患者中內異癥的發生率也高于普通人群。目前,子宮內膜異位癥惡變的機制尚不明確,但國內外研究認為可能和以下因素有關:(1)激素:高水平的雌激素,特別是同時伴有肥胖者,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惡變的高危因素[4]。國內外文獻已經多次報道應用雌激素替代治療能增加子宮內膜異位癥相關性卵巢癌的發生率。(2)基因突變:國外學者已經在內異癥來源的惡性腫瘤中檢測出抑癌基因(PTEN)發生突變、缺失和蛋白表達水平下降等情況,但沒有樣本在無惡變的內異癥檢測出PTEN的突變和缺失,可見PTEN和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惡變關系密切。(3)細胞凋亡:龔麗紅[5]通過總結國外研究認為細胞凋亡的異常減少是腫瘤的重要特征,而在子宮內膜異位癥中凋亡抑制基因(Bcl-2)和促凋亡基因(Bax)比值上升,是導致內異癥發生惡變的原因之一。Heaps等回顧調查了205例子宮內膜異位癥癌變組織,發現存活素與癌前病變有關, 并且癌變的主要類型是子宮內膜腺癌和透明細胞癌,可見存活素也是子宮內膜異位癥惡變的重要因素。(4)免疫功能:有研究發現,內異癥及卵巢癌中均存在著病理性的血管增生、免疫低下以及免疫細胞的不正常激活的情況,而這表明免疫機制可能在內異癥惡變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5)遺傳:研究發現內異癥與卵巢癌有相似的遺傳特點,其候選基因有相同的染色體位點。(6)環境因素:環境毒素也可能導致內異癥的發生,環境毒素可以引起體內激素紊亂,免疫功能異常,從而導致內異癥的發生[11]。流行病學研究發現二惡英可能與內異癥的發生、惡變有關。(7)芳香化酶:有研究報道在內異癥中細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的表達遞減。

表1 子宮內膜異位癥和卵巢癌的相關性臨床分析情況對比(例)
目前對內異癥惡變仍無有效的治療方法,臨床上一般采用手術治療為主,化療、放療以及激素治療為輔的綜合治療方法。現在的臨床研究已經證實內異癥惡變引起的卵巢癌預后要優于未合并內異癥的卵巢癌。目前國內關于內異癥和卵巢癌的相關性臨床分析情況比較,見表1。
子宮內膜異位癥惡變主要發生在卵巢,可以將其看作為卵巢腫瘤發生的高危因素。臨床觀察可以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癥惡變為卵巢腫瘤主要以內膜樣腺癌和透明細胞癌為主,患者年齡較輕,并且臨床分期較早,以Ⅰ期、Ⅱ期為主,Ⅲ期較少。但其預后與卵巢原發性腫瘤相比無明顯差異。子宮內膜異位癥惡變的發生率逐年增加,充分認識子宮內膜異位癥惡變傾向,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
[1]Epidemiologyand aetiology of endometriosis,Annual EvidenceUpdate(2009),Women's Health Specialist Library.2010,http://www.library.nhs.uk/womenshealth/ViewResource.aspx?resID=307258.
[2]戴淑真.子宮內膜異位癥惡變傾向及處理[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9,25(9):648-651.
[3]任鳳巖,李一寧.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惡變問題[J].中國全科醫學,2006,9(22):1 848-1 850.
[4]Zan etta GM,W ebbM J,L iH.H yperestrogen ism:a relevan t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 en t of can cer from endom etrios is[J].Gynecol Oncol,2000,79(1):18-22.
[5]龔麗紅,韓鳳娟,侯麗輝.子宮內膜異位癥與惡性腫瘤相關機制[J].醫學研究雜志,2007,36(2):98-100.
[6]曲玉清,王 麗,朱慧庭,等.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惡變26例臨床病理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1,36(8):470-472.
[7]楊開選, 孫 亮, 徐 煉,等.24例卵巢異位子宮內膜惡變的臨床病理分析及惡變機理[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14):2 790-2 791.
[8]陶敏芳.卵巢惡性腫瘤與子宮內膜異位癥關系分析[J].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29(4):77-79.
[9]王 雁,孔為民.卵巢透明細胞癌70例臨床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8,24(2):101-103.
[10]熱 娜,季 菲,艾星子.艾里,等.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與卵巢惡性腫瘤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1,12(5):331-334.
[11]付穩,章明放,陳東.子宮內膜增生癥患者半非司酮治療前后子宮內膜組織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表達和意義[J].中國醫藥.2012,7(3):34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