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好萊塢鬼才導演蒂姆?波頓是哥特式電影的集大成者。1999年蒂姆?波頓把西方流傳甚廣的無頭騎士的傳說搬上銀幕,電影《斷頭谷》從此成為波頓哥特風格電影集大成之作。
一般來說,哥特風格電影“多描寫滿足個人情欲或者爭奪財產而引起的迫害、謀殺等不尋常的故事,故事情節恐怖刺激,常有鬼怪神靈或其它超自然現象出現?!盵1]本片也不例外,故事發生在十八世紀末的美國一個叫“睡谷”的幽僻鄉村,為了調查發生在這里的一起連環兇殺案,年輕警察克萊恩從紐約遠道而來。小鎮居民堅信兇手是一個騎著快馬、拿著利劍的“無頭騎士”。兩個月內,小鎮中已經有三個人慘遭殺害。經過層層抽絲剝繭,案情最終真相大白,原來是當地富豪范塔索的妻子為了復仇殺害了范塔索的前妻,并鳩占鵲巢;后來她為了繼承巨額遺產,用巫術操縱“無頭騎士”,犯下累累罪行。最后,波頓惡作劇般地給了她一個荒誕可笑的結局,重獲頭顱的“無頭騎士”愛上了這個惡女人,強拉著她遁入亡靈樹底,只剩下一只露在泥土外面留戀人間的手。 另外克萊恩與范塔索的女兒卡翠娜在破案過程中相愛并終成眷屬。
本片的故事情節荒誕緊張,以巫術為題材、以偵破案情為線索,離奇復雜、跌宕起伏,哥特式精髓貫穿全片,為我們譜寫出世紀末一曲凄婉、仇怨的哥特哀歌。這一系列因復仇、爭奪財產而引起的神秘謀殺,使電影籠罩著陰森恐怖的氣氛,充滿懸念。
此外,蒂姆?波頓所有的影片幾乎都有哥特式元素的故事場景,黑白場景和彩色場景經常同時出現在同一部影片中,冷與暖和諧交融在一起。波頓作品的兩面性就是這樣,好比同一片天空的黑夜與白天。
在《斷頭谷》中,那片幽僻的土地終日霧氣沉沉,不時劃過天空的閃電以及隨時可能出現的“無頭騎士”讓人膽戰心驚,小鎮郊外陰森險惡的森林也彌漫著各種未知與恐懼。為了呈現神秘的斷頭谷鎮,波頓和工作人員前往英國找到最適合的場景,他們花了三個月時間把整片谷地變成一座小鎮,并讓電影的每一個細節都有中世紀的詭異感覺,忠實地呈現當時的樣貌。同樣,為了配合影片哥特式的黑暗與不安,每一個場景從布景到燈光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圖1)

圖1

圖2
現實世界黑暗陰森,發生在斷頭谷中的故事神秘恐怖,但是在男主角夢境中的世界卻色彩絢麗、明亮溫暖,美麗的庭院有一圈潔白的柵欄、隨風飄落的花瓣像下雨一樣、綠樹環繞下溫柔的母親翩翩起舞,現實和夢境在這里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圖2),暖色場景的出現主要是為了區分時空,表現主人公的夢境和心理情緒,如春意無限的花園和仙女般形象的母親,營造了童話般氣氛,沖淡影片恐怖氣氛時帶來更多神秘意境。在主場景即哥特式黑白場景之中,次場景即彩色場景不時出現,兩者不斷交織,引導人們既關注情節發展也關注人物內心世界,配合劇情的龐雜推理和人物的復雜關系,既揭露人性中的丑惡,也表現了人性中的美好。
蒂姆?波頓的哥特風格電影通過兩種風格迥異的故事場景展現冷與暖的強烈對比、黑暗與光明的鮮明沖突、邪惡與正義的正面交鋒。
在本片中,哥特元素處處可見:風蝕的墓碑、幽暗的森林、像魔鬼手臂一樣的樹枝、樹枝上纏繞的藤蔓、遠方的濃霧、傾斜的屋頂、烏云密布的天空、忽明忽暗的光影、紅與黑的厚重色彩、面色蒼白并略帶神經質的人物形象、陰郁濃厚的配樂等等,這些哥特元素使得影片彌漫著深沉與黑暗的氛圍,讓觀眾領略了波頓一貫的哥特式的陰暗、死亡、荒誕、絕望,同時這些哥特元素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成為電影敘事的一部分。
本片中克萊恩警官初到斷頭谷鎮,迎接他的是小鎮入口處那一大片墓地,風蝕的墓碑歪歪斜斜,灰黑冰冷的土地,荒涼貧瘠、死氣沉沉,克萊恩提著兩個大皮箱沿著墓地中間一條泥濘的小路慢慢前行,背影堅定,似乎沒有半點畏懼。墓地象征死亡,墓地的出現意味著前路兇險、生死未卜。
克萊恩的到來并沒有阻止“無頭騎士”的血腥殺戮。夜晚,霧氣吞噬火把,又一個鮮活的生命魂飛魄散。小鎮居民圍著新開挖的墓坑、新做好的棺材,悼念逝者,神情悲痛。山坡上的墓地里三個新墳赫然可見,提醒著兇手的殘暴與無情,誰會是下一個受害者?絕望恐怖的氣氛蔓延開來。
為了找到破案的線索,天色微亮,克萊恩掘開三個墳墓,抬出棺材,開棺驗尸,一具具沒有頭顱的軀體靜靜躺在里面,沒有生命的氣息,卻仍能提供至關重要的破案線索。死亡里可能蘊含著拯救他人生命的希望。

圖3

圖4
暗夜,“無頭騎士”如鬼魅般在墓地中逡巡,電閃雷鳴中,馬背上的他揮舞著長劍飛奔而來,背后的大片墓地清晰可見,他的影子和墓碑的影子都被拉的長長的,他的每一次出現都意味著死亡、意味著墓地里將會壘起一座新墳,這樣的場景把哥特式的陰森恐怖推向高點。
墓地象征“死亡”,沒有生命,墓地在影片中一次次出現,一方面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對死亡的刻畫,表現對生的渴望以及對生命的珍惜和熱愛。“死亡是對個體生命的否定,然而正是這否定,反過來肯定了人類集體生命的生生不息?!盵2]洞察了死亡的幽微,或許就能像克萊恩一樣揭開其中的奧秘,拯救無辜者的生命,讓正義彰顯、讓邪惡湮滅。哥特電影正是通過死亡充分展示比生命更可貴的真與善的價值。
本片的故事發生地總是終日不見一絲陽光,無論是小鎮、山谷還是無邊的黑森林,它們總在霧中出現,朦朧神秘。霧的形態多種多樣,“霧”的存在使得整部影片色調灰暗,顯得神秘幽暗,烘托出陰森恐怖的氣氛,充滿懸念。直到片尾,正義得以伸張后,影片才真正一掃陰霾,展現出新千年亮麗的色彩。
1.濃霧——迷失方向,神秘幽暗
克萊恩和他的助手小馬斯為了破案不顧危險闖入黑森林,尋找傳說中“無頭騎士”的葬身處——亡靈樹,無邊的森林在濃霧的籠罩下顯得陰森恐怖,每一根枯樹枝就像魔鬼一樣張牙舞爪,濃霧增加了前行的難度,他們騎著馬在森林中艱難地辨別著方向,甚至誤把趕來幫忙的卡翠娜當成“無頭騎士”,差點誤傷她。
2.薄霧——吞噬光亮,死亡前兆
就在克萊恩來到斷頭谷鎮的第一天晚上,漆黑的夜晚沒有一絲月光,守夜人拿著獵槍在瞭望臺里嚴正以待。突然,森林中一陣騷動,羊群也焦躁不安起來,幾絲薄霧像被施了魔咒一樣,精準地飄向為數不多的幾個火把,瞬間便吞噬了這唯一的光亮。夜,死一般的寂靜,突然“無頭騎士”再次現身,他策馬奔來、手舉利劍,可想而知,守夜人難逃厄運。

圖5

圖6
3.遠方的霧——虛無縹緲,似夢似幻
本片幾乎所有的遠景:山腰、麥田、小溪、墓地、房屋,都有絲絲霧氣繚繞,神秘莫測、虛無飄渺、似夢似幻,仿佛斷頭谷鎮不是一個真實的存在,或許這片土地本身就是一個謎團,等待著克萊恩去發現去破解。
1.黑色——未知與恐懼(圖5)
黑色是夜晚的顏色,象征著骯臟、邪惡、死亡、哀悼、堅硬、莊嚴、保守、個性。波頓特意將色彩元素降到最低,結合劇情形成黑白反差,制造出銳利冰冷的冷色調,凸顯血腥場面的震撼效果。哥特電影的場景通常都是在夜色籠罩中展開的。黑暗,象征著未知,未知意味著恐懼。帶來死亡的人都是身著黑色的:比如“無頭騎士”?!霸谙笳饕饬x中黑色是代表丑惡與否定的色彩。黑色能夠使其他任何顏色正面的象征意義轉向對立面?!盵3]

圖7
本片里的“無頭騎士”、亡靈樹、墓地、房屋、服飾都選用了以黑色為主的暗色系,因為整部電影的基調陰森恐怖,故事情節充滿懸念,為了體現這種氛圍,整體色調選擇以灰黑色為主,但是色階層次豐富,使得這種搭配不僅不會單調乏味,反而非常細膩且層次感極佳,使得整部影片充滿了高貴優雅的油畫質感。
2.紅色——鮮血與死亡(圖6)
為了營造濃厚的哥特氛圍,本片盡量減少布景和服裝的色彩,所以當色調近乎單一的黑白畫面上突然劃過鮮紅的筆觸時,才更加震撼人心。紅色代表鮮血,意味著死亡降臨。“無頭騎士”每一次出現都快如閃電,手起刀落,人頭像瓜果一樣被砍下,鮮血噴涌而出,在夜色中依然紅的刺眼,還有幾滴鮮血順著寒光閃閃的刀鋒慢慢滴落,營造出陰森懸疑的氛圍。每一種色調都有自身的敘事意義,強調色彩的獨立表現力使敘事間的差異性被分隔;“每一種色調都有與之相匹配的情感段落,對情節與人物心理、情緒有著視覺形態的讀解;每一種色調相互獨立但又并列于同一個敘事機制中,按一定比例彰顯導演的主觀意圖?!盵4]紅與黑的對比異常鮮明,同時紅色與黑色一起運用,又代表了另一種情緒:仇恨。對這兩種顏色的偏愛,奠定了本片的基調:黑暗、血腥、仇恨、恐怖。
在對光和影的運用上,幾乎所有哥特風格影片都有自身特有的模式,光影的效果與影片的風格有著極大的聯系。一般來說,光亮象征安全、美德和歡樂;黑暗代表恐懼、邪惡和未知。在蒂姆?波頓的電影里,光亮和陰影都帶有氛圍,對于光與影的出色運用造就了蒂姆?波頓電影獨特的光影效果。
在本片中,“無頭騎士”出場時,常常通過不穩定的影子塑造人物的神秘感,并運用逆光勾勒出人物的剪影輪廓,表現出陰森而神秘的巫術般的意境,具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同時“無頭騎士”每次出現,總伴隨霹靂閃電,使得畫面中的人物形象若隱若現,緊張而恐怖;另外小鎮形象總在霧中出現,因為光線在霧中無法直接穿透,增加了畫面的朦朧感,漫射光將村鎮中黑色的房屋映襯得影影綽綽,顯得幽暗而寂靜;再者通過底光塑造猙獰的面部表情,從而表現出人物的憤怒而瘋狂的情緒。
著名哥特小說創作者弗蘭納里?奧康納說過:“對于耳背的人,你要大聲疾呼;對于視力不清的人,你不得不畫出大而驚人的人物。”[5]本片是關于光明與黑暗、善與惡之間的沖突,表面上看似在表現墮落和罪惡,但正如黑格爾所說,“純粹的光明就意味著純粹的黑暗?!笔聦嵣?,在迷戀死亡的氣息及離奇怪誕的表象之下,影片駐足于對人類自身的關注,將信仰和精神內涵隱喻其中,試圖用強而有力的疾呼喚醒心靈,波頓在用自己的方式剖析人性與社會的悲哀,只有對陰暗事物進行夸大并強有力地渲染,才能激起人們對生命、死亡、歡樂、痛苦、永生、孤獨等問題的思考,而這也正是創作者真正的意圖。
蒂姆?波頓哥特風格的電影將黑的一面極力放大是為了使那點點光明顯得越加璀璨,讓這來之不易的溫暖直抵人心。在哥特藝術的作用下,陰暗與優雅不再是絕對的矛盾體、美好和邪惡也不再完全對立。不拘泥于單純血腥的感官刺激,波頓能從驚駭的形象與恐怖的故事中挖掘到人類自身的欲望、罪惡乃至社會價值、人倫道德的喪失與缺陷。
本片以一種非常規卻飽含人性關懷的視角去透視著我們生活的世界,去剖析和表達著那種陰郁、痛苦、悲傷的情感世界,之中滿含著人們對美好的向往??巳R恩的堅持、小馬斯的勇敢、卡翠娜的善良,正義最終能夠戰勝邪惡,正是因為這些可貴的品質。哥特式的藝術風格,總能讓人從最荒謬的事物身上觸摸到可貴的溫情,從最絕望黑暗的情境中感悟到人性中真善美的存在,帶給心靈極大的撫慰與凈化。
“黑色與殘酷吸引人,純真與溫暖打動人”[6],這正是蒂姆?波頓創作哥特風格電影的用意,就像在《斷頭谷》這個灰暗的世界里,他讓那只紅衣鳳頭鳥出現在枝頭,黑色中的這一抹紅,何其珍貴,這抹亮色讓人們看到希望、感到溫暖。雖然在波頓的電影中有恐怖的氛圍、有生活的不幸、有孤獨憂郁的人物、人與人的交往總是困難重重。但是無論如何,波頓通過電影告訴我們,氣氛再恐怖也是可以孕育光明結局的、生活再不幸也是可以樂觀面對的、人物再孤獨憂郁也是可以展露笑顏的,交往的困難再多也是可以溝通跨越的。總之,電影的基調是美好的。
[1]李偉肪.黑色經典:英國哥特小說論[M].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2005:1.
[2]韓笑.論哥特電影造型[J].裝飾,2009(11).
[3][德].愛娃?海勒.色彩的性格[M]吳彤,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P114 .
[4]郭瑩.蒂姆?波頓:作者電影與類型電影的詮釋者[D].重慶: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2010.
[5][美]蘇珊?巴萊.弗蘭納里?奧康納:南方文學的先知[M ].秋海,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5.
[6]孫健.黑色的純真:蒂姆?伯頓的電影世界[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