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阿伯特?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是在傳統行為主義的理論基礎上形成的,但他認為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因此應該在自然的社會情境中對人的學習進行研究而不是在實驗室里研究人的行為。通過對眾多兒童社會學習問題的研究后,他獲得了大量實證資料,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現代社會學習理論。因此,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三元交互決定論(triadic reciprocal determinism)作為其中包含的核心理論 ,對教育實踐的意義更為明顯。隨著鋼琴教育的日益普及,恰當地運用班杜拉的三元交互決定論指導鋼琴教學實踐,實現鋼琴教學到鋼琴教育的轉變,對提高我國鋼琴教育質量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班杜拉的交互決定論避免了傳統行為主義者一元單向決定論的機械環境論傾向。他認為個人、行為、環境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交錯、交互影響的。它們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動三角關系:人的行為受到人的內在因素、以及外在環境的影響,而人的行為結果會使人的內在因素發生改變,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和創造著環境,而改變和創造出來的環境以及改變了的內在因素又會制約和影響人的行為。人的內在因素如:認知結構、個性特征、生理特點、心理結構等等在參與行為改變的同時也對環境產生作用,改變著環境,而且它與環境的關系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因此改變了的環境反過來又對人的個體產生影響。行為、個體和環境三者互為因果,每二者之間具有雙向的決定和互動關系,從而形成了一個三元交互決定系統。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決定論從個體、行為和環境的互動關系中來考察人的行為,它把人的心理活動看成是環境、人及其行為之間的互動系統 ,真實地把握了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因而與傳統心理學所隱含的人性觀及其 “一元單向決定論”因果模式相比,在理論上具有更大的魅力和合理性。
在鋼琴教育中也存在著行為、個體和環境的三者交互決定。他們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鋼琴教育的成效來自于鋼琴者自身素質、教育行為以及所處環境三者交互影響。學生的鋼琴學習行為受到他們內在因素(個體)的制約,學生認知結構、心理結構、生理特點等等無不影響著他們的學習行為。鋼琴學習行為使學習者的內在因素發生著改變:他們的藝術修養在提高、智力得到開發,協調性、毅力、耐力、信心也在增強……鋼琴學習行為受到個體內在因素制約的同時還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社會環境、家庭的教育環境和藝術氛圍、鋼琴教室環境、師生關系等等都會對學生的鋼琴學習產生作用。但環境的影響只是潛在的現實,它是否發揮作用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環境并不是一個必然的以某種固定的方式來影響人的僵死的實體,對人而言,它們的一個重要屬性是潛在性,即一個環境因素是否對人產生影響,取決于人是否采取某一行為將它激活。正是因為行為與環境之間具有這種雙向的交互決定關系,所以人既是環境的產物 ,又是環境的創造者。鋼琴學習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和創造著環境,例如,學習者的進步能夠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學習者學習的成功也影響著社會學習鋼琴的熱潮。同時,改變和創造出來的環境以及改變了的內在因素反過來又會制約和影響學習者的行為。
每個學生作為一個學習個體,他們的內在因素制約著鋼琴學習行為。在鋼琴學習中,由于個體差異,學生的學習行為往往千差萬別。因此,鋼琴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遵循適應性原則和因材施教原則,在對學生的發展水平有正確了解的基礎上針對他們年齡、能力、情趣、性格差異以及手的大小等生理條件的不同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學習進度、教學方法,以符合學生當前的發展狀況。
例如,在兒童鋼琴啟蒙教學中,由于兒童正處在皮亞杰認為的前運算階段(2-7歲),這個階段兒童的思維特點是他們的判斷受到思維的直覺性的限制,抽象思維能力弱,獲得概念時必須依賴具體經驗。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根據他們的認知結構特點多采用直觀的教學方法,避免單純講解式教學,而應盡可能多作示范演奏,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運動表象,使他們通過模仿彈奏掌握正確的演奏方法。還可以采取形象的比喻,使學生感知到具體的形象,以便使他們理解抽象的概念。另一方面,由于兒童天性活潑好動,生動有趣的游戲形式往往能引起兒童的學習興趣,采用游戲法往往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此外,兒童的生理特點是手部小肌肉群發展較慢。因此教師要考慮到兒童生理上的限制,對他們演奏的力量和速度不應過分苛求。
學生的學習行為還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在鋼琴學習中,社會環境、家庭的教育環境、藝術氛圍、鋼琴教室環境、師生關系等等都會對學生的鋼琴學習產生影響。眾所周知,鋼琴演奏能力的獲得離不開好的音樂環境,在生活中,父母的音樂修養、藝術趣味都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鋼琴教師需要給琴童父母提出一些建議,讓他們給學生創設良好的音樂氛圍,使高雅音樂能夠常伴孩子周圍,使他們不斷提高音樂情趣,自發地喜愛音樂,喜愛鋼琴,為克服學琴中遇到的困難打下基礎。另外,鋼琴教師也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些經典音樂讓他們課后欣賞,讓他們在感性體驗過程中獲得審美經驗,提高音樂感悟力和理解力。
教學環境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室里的溫度、光線、鋼琴鍵盤的舒適度,琴凳的高低都是學生能否專心學習必備的條件。鋼琴教室的布置同樣可以營造出音樂的氛圍,如張貼音樂知識掛圖、音樂家畫像等等。而師生關系是否和諧則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它直接關系著學生的學習行為。
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學習行為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為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之中,人們的行為必然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當社會風氣認為會彈鋼琴代表著一種好的身份,那么學生的觀念中便構建起精通鋼琴與受尊重、受歡迎之間的某種聯系,這樣,鋼琴便與積極的自我意象聯系在一起,這種聯系會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激勵學生學習鋼琴的動力。
交互決定觀還認為學生的學習行為結果會使人的內在因素發生改變。在鋼琴的學習中,鋼琴學習行為能夠給學琴者帶來許多的益處,如培養藝術修養,開發智力,培養協調性、毅力、耐力、信心等等,這些好處都已經深入人心。我們鋼琴教育工作者要使鋼琴學習的好處發揮到最大化。需要注意的是,鋼琴教學不應僅僅是鋼琴教學而應該是鋼琴教育。何謂鋼琴教育?鋼琴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鋼琴技巧、音樂愛好,同時把培養合格的人作為它的終極目標——讓學生在鋼琴學習過程中獲得德智體的全面發展。這需要教師的教學在促進學生鋼琴技巧發展的同時促進他們智力的發育。教師可以遵循蘇聯教育家贊科夫的“最近發展區”原理,采用對學生來說又有一定的難度的但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努力能夠到達的學習材料,以鍛煉他們的毅力、耐力,同時使學生智力和上肢肌肉得到很好的發展,鋼琴演奏水平得到迅速而積極的提高。另外,需要重視音樂本身暗含著的道德熏陶。鋼琴教學道德熏陶可以通過挖掘鋼琴教材的思想性、教師人格魅力的潛移默化影響等等途徑來實現。
根據交互決定論,改變了的內在因素同時影響著學習者的行為。由于彈琴訓練了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刺激人的大腦細胞,提高了人的智能,同時學琴需要長時間堅持不懈的嚴格訓練,培養了學習者的毅力,練琴對手部肌肉發育的促進……這些都是學好鋼琴所必須的重要因素。這就是鋼琴教育使學習者的內在因素發生改變,改變了的內在因素又影響和決定學習者的學習行為而形成學習者內在因素與學習者的行為的相互影響、相互決定的良性循環。
鋼琴學習者個體以及他們的學習行為與周圍環境是相互作用的。學習者的鋼琴學習效果離不開環境的制約,但學習效果并不是單純外部環境塑造的產物,它是學習主體與環境客體交互作用的結果,同時學習者通過對環境的選擇也在一定程度上以自己的行為活動作用于外界,改變和創造著他周圍的環境,同時鋼琴學習行為與學習者個體之間也具有雙向的決定關系。這樣,鋼琴學習行為、學習個體和學習環境三者之間形成了一個三元交互決定系統。因此,鋼琴教學要提高教育質量,鋼琴學習行為、學習個體和學習環境三者都不可忽視、不可偏頗。
[1]高春申.人性輝煌之路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2]A.班杜拉.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下) [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73頁.
[3]班杜拉.社會學習心理學[M].郭占基,周國韜等譯.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