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樹影
(廣東省連平縣生態公益林管理中心,廣東 連平 517100)
鄉土樹種具有材質好、用途廣泛的特點,有較好的生態價值、經濟效益和景觀效果。培育優質的鄉土樹種是現代林業和當前生態建設的重中之重,是提高生態公益林資源數量和質量的一項主要途徑。廣東省連平縣所處的九連山脈地區區位優勢明顯,生物資源豐富多樣,有著許多優良鄉土樹種。本文對在生態公益林建設中常用的鄉土樹種的生長情況和造林效果進行調查分析,以期為當地生態公益林建設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連平縣地處廣東省北部,位于北緯24°06′~24°36′,東經114°14′~114°56′之間。縣境東西長72.4km,南北寬55.6km,全縣總面積2 365hm2。東與和平縣接壤,南與河源市郊區、新豐縣相連,西與翁源縣毗鄰,北與江西省的龍南、全南縣交界,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兼具復雜多變的出區氣候特點;常年高溫多雨,年均溫度19.6℃,月平均氣溫最高在7月為27.3℃,最低在1月為9.8℃;年均日照1 659.8h,年均太陽輻射107.22kCal/cm2;年無霜期290~310d,年降雨量1 779mm,最大降雨量在6月,最小降雨量在11月,年均濕度79%。土壤深厚肥沃,呈酸性。主要農業災害性天氣是“倒春寒”和“寒露風”,前者出現在3月下旬~4月上旬,后者出現在10月前后。
實驗造林地位于田源鎮新河村,海拔500~600m之間,造林地為未經煉山的宜林地,土層厚80cm以上,立地類型為Ⅰ、Ⅱ類林地。主要植被為小芒、蔓山莠竹、山蒼子、山烏桕、鴨腳木、三叉苦、鹽膚木、毛稔、桃金娘、無根藤等,攀援植物也較豐富,草本植物主要有芒萁、芒草和烏毛蕨等。
實驗苗木為當地優良母樹采種后的自育苗,其中酸棗、荷木為裸根苗,紅錐、火力楠為營養袋苗。荷木苗高40cm、地徑4mm以上;酸棗苗高60cm、地徑6mm以上;紅錐和火力楠苗高30cm、地徑3mm以上。
造林地清理實行沿等高線鏟水平帶方式,帶寬1m,帶內針葉樹、灌木、雜草及枯枝等清理干凈,保留闊葉樹。2004年10月~12月采用穴墾整地,明穴回表土,穴規格為40cm×40cm×30cm。株行距為3m×3m,即栽植密度為1 111株/hm2。植前每穴施200g磷肥作為基肥。2005年3月種植,對裸根苗種植前用濃黃泥漿混少量磷肥漿根,并且在上山前采用GGR-6進行了苗木根系處理,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栽植做到深栽、打實、不窩根。對火力楠的營養袋苗,種植前淋透水,栽植時做到剝袋、深栽、壓實,注意不要壓碎營養土。植后前3年進行5次撫育,并進行一次追肥。當年實行帶鏟撫育一次,于上半年6~8月進行;要求將帶內雜灌、雜草鏟凈歸帶作肥,適當松土,同時進行除萌、培蔸。第2、3年每年進行兩次帶鏟撫育,分別于上半年3~5月和下半年7~9月進行。并于植后第2年上半年進行一次追肥,每株施150g復合肥。
于2011年10月進行調查,分別在造林地的上坡、下坡、中坡、山脊和山谷中,對同一立地條件下的每種樹種選擇30株分別測量高度和胸徑;然后對各樹種的150株樹的數據取算術平均值,得出各樹種的平均高和平均胸徑。
對于造林效果,采用對喬木的種類、數量、生長情況等進行調查,并對灌木的種類和數量進行分析,與采用煉山方式且立地條件相近所造的闊葉混交林進行簡單對比。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表1),人工所種樹種的保存率均在88%以上,主要是由于荷木、酸棗的裸根苗和火力楠營養袋苗的成活率均能達93%以上,造林后帶鏟撫育及時;并由于造林地沒有進行煉山,林地濕度和蓋度相對較大,所以造林后的保存率也較高。4種鄉土闊葉樹種在植后6年的生長表現比較,酸棗生長最快,平均高和胸徑分別為9.7m和14.1cm;紅錐次之,平均高和胸徑分別為7.6m和9.8cm;再次為火力楠,平均高和胸徑分別為6.2m和7.4cm;荷木最慢,平均高和胸徑分別為5.3m和6.1cm。從冠幅增長來看,也是酸棗冠幅最大,其次為紅錐和火力楠,荷木最慢。
除人工造林的幾個闊葉樹種外,原來留在帶間以及天然下種或萌芽產生的闊葉樹種中,以山烏桕、樟樹、米錐為主,從調查的情況來看(表2),山烏桕生長最快且數量最多,平均高和胸徑分別為6.8m和8.9cm;樟樹次之,平均高和胸徑分別為6.5m和7.6cm;米錐最慢且數量較前兩者少,平均高和胸徑分別為5.3m和6.1cm。

表1 常用鄉土樹種平均生長情況調查

表2 天然更新的3種闊葉樹種生長表
造林中,除鏟帶的人工所種植的樹種外,還有帶間當時所保留的一些小雜灌和天然更新的樹種,其中山烏桕、樟樹和米錐生長表現突出(表2),與人工更新的闊葉樹種形成了良好的互動。另外,還有槁木、楓香等樹種表現也較好。除喬木層外,灌木層的灌木種類也較多,包括山蒼子、鴨腳木、鹽膚木、桃金娘和野牡丹等,且生長較好。這樣,較之采用傳統煉山方式的闊葉混交林相比較,能有效地形成喬、灌相結合的復層結構,林地中豐富的生物能得到有效的保存,林地的濕度和土壤蓋度較大,生態效益較明顯。值得指出的是,采用煉山造林的闊葉林在初期(造林后前3年左右)的生長較不煉山方式造林的闊葉樹種生長相對較快,但隨著時間推移,其后期表現將逐步差于采用不煉山方式造林的闊葉樹。
文中調查的幾個樹種均為當地在生態公益林建設中應用廣泛的鄉土樹種,適生性強,造林后的生長表現良好且穩定,與原存留的樹種及天然更新的其他闊葉樹種能和諧相處,能一起形成較為穩定的森林結構。酸棗生長從幼期開始就一直表現很好,生長迅速,且為落葉喬木,是在廣東生態造林中與三角楓一樣常用的落葉類樹種。荷木在干旱、貧瘠的環境下表現仍然很好,適應性很好。
生態林建設中應該改變傳統的“煉山造林”方式。“煉山造林”雖然能有效地保證人工造林的目的樹種在前期的生長表現優秀,但“煉山”對林地生態環境的破壞大,會燒死或燒傷許多原生的幼樹、幼苗,還會對土壤中的其他生物帶來毀滅性的打擊,還會引起水土流失等不良后果。因此,建議在生態公益林建設中,應采用非煉山的造林模式,并盡量保留優良的野生喬灌木,這些小樹苗可為新植苗提供適度的遮蔭,同時也有利于林地生物多樣性的恢復,有利于各種土壤微生物的正常健康活動,有利于闊葉樹種的長期生長。采用非煉山方式進行生態造林,如果采用鏟帶方式進行的話,應開設平行于等高線鏟水平帶的方式,不宜采用相交于等高線鏟垂直帶的方式,這樣有利于水土保持。非煉山造林模式,除人工鏟帶外,還可以嘗試結合化學除草方式進行林地清理和撫育。
加強對鄉土樹種種質資源的保護和選優工作。當地所處的九連山脈有豐富的優質鄉土樹種,具有較高的生態、經濟和景觀價值。應該加強對鄉土樹種的物種保護和選優工作。對選優出來的種質資源進行繁育推廣,推進生態公益林的建設。主要要依托九連山山脈現有的野生鄉土樹種為研究基礎,開展種源收集、良種選育、苗木繁育及高效栽培技術研究。大力收集優良鄉土樹種種子資源,擴建種子資源基因庫;研究和改善種子育苗技術,在此基礎上,開展無性系繁育技術,研究優質苗木的產業化生產技術;最后還要完善高效栽培技術體系,研究良種及高效栽培技術試驗示范林營建技術。
[1]李文華.中國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廣東省林業局,廣東省林學會.廣東省100種優良闊葉樹種種栽培技術[R].廣州:廣東省林業局,廣東省林學會,2002.
[3]周 毅,任先華,王明懷.廣東省生態公益林生態環境價值計量及評估[J].中南林學院學報,2005(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