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冰娜,韓慶蘭
(1.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會計系,湖南 長沙 410205;2.中南大學 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自20世紀初開始,伴隨著世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全面進步,作為社會經濟主要載體的部分企業卻做出了一些不負責任的舉動,大量對此類會計丑聞的評論認為會計丑聞歸咎于腐敗的商業道德或搖搖欲墜的企業社會責任(以下稱之為CSR),這就解釋了為什么處于公眾輿論的引導,商業,消費者和投資者一直在倡導,企業不應該僅僅專門追求利潤,而損害其履行對股東、員工,社會、環境等的責任。這極大地加重了社會各方面的憂慮,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問題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也成為了企業自身考慮的重要問題,而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的關聯性問題。
企業社會責任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概念是1924年謝爾頓(Oliver Sheldon)在其著作《管理哲學》中最早提出的,他把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經營者滿足企業內外各類人需要的責任聯系起來,并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內含有道德因素。1953年霍華德·博文(Howard Bowen)發表了他的《商人的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一書之后,人們才真正地開始了這場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現代討論,因此博文被稱作“企業社會責任之父”。研究發展至今,仍沒有一個明確并獲得廣泛接受的定義。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CSR做出不同的理解。卡羅爾(Archie B.Carroll)(1979)將完整的企業社會責任理解做,企業的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
當前關于CSR的研究結論存在差異,主要原因是公司社會績效評估指標選取不同。早期的研究主要使用不同的聲譽指數,如 Moskowitz聲譽指數把企業分成三類:卓越的、鼓勵性的、極差的,或者企業對社區和環境的Fortune比率。其他大量使用的指數是由CEP(經濟優先委員會)提供的基于社會審計的CEP指數。很多研究使用了企業污染記錄的CEP社會審計等級指數。KLD是最近設計的以求精確評價企業社會的多元度量指數。近來一些研究使用KLD計量CSR以檢驗CSR和CFP之間的相關性。
盡管計量公司財務績效(CFP,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的工作相對簡單些,但也有其特定的復雜性。一些研究者使用市場計量法,如市場-賬面價值比,股票報酬率等;一些學者采用會計計量法,如資產報酬率ROA等;還有一些采用市場法和會計法這兩種計量方法。這兩種方法是采用不同的研究視角來計量公司財務績效,所以其理論含義不同,而且每種方法取決于其特殊的研究偏向。
市場計量法主要關注市場績效,這種方法很少受不同會計方法的影響。但市場計量法也存在缺陷,市場計量法認為投資者對企業績效評估的方式采用的是正確的績效計量方法。但在現實中,首先因為信息的不對稱,交易費用的存在及政府管制等因素的影響,市場不可能是完全有效的。其次股價的變動很大程度取決于投資者充分了解公司社會責任的新信息對公司財務績效的影響程度,但是并不是所有投資者都能獲得充分的信息,并且不同的投資者對信息的理解、處理也不同,所以,研究學者們開始使用會計指標衡量企業財務績效。
會計計量法僅僅能捕獲關于公司績效的歷史方面的信息,這種方法較客觀,而且,偏向于管理操縱和會計方法差異。實踐證明:雖然具有普遍性、有效性、易獲性和可被檢驗性的優點,會計指標的缺點也十分明顯,會計指標只能體現企業的歷史績效,而不能體現企業未來的價值;會計指標會受到會計政策、行業監管及使用者選擇的影響;某些會計指標的可比性較低,彼此之間的相關程度較高,解釋力弱。鑒于以上的情況,很多研究者在研究中同時使用市場指標和會計指標來評價企業整體的財務績效。
馬爾戈里斯(Margolis)和沃爾什(Walsh)對1972~2001年間95個樣本公司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當公司社會績效作為獨立變量(即因變量)時,42個樣本公司的社會績效與公司財務績效正相關(占53%),19不相關(占24%),4個負相關(占5%)。由此看來,關于企業社會責任(CSR)與企業財務績效(CFP)之間關系的研究結論并不一致,造成這種研究結論混合的原因主要是在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的研究中,由于沒有完整的理論基礎,不同的學者對社會責任和公司財務績效的概念和范圍理解不同,對社會責任表現的評估體系或量表不同,采用的財務績效指標也種類繁多,或是缺乏合適的統計工具,或者是利益相關者的misalignment問題,造成了研究成果各不相同的局面。
對于CSR與CFP之間相關性的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是CSR研究領域關注的重點,歸納而言,存在正相關、負相關及無相關關系3種結論:一種觀點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造成了成本費用,其與財務績效呈負相關關系;而另一種觀點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增加競爭優勢和提升生產效能,進而增加公司的財務績效;還有部分文獻研究則認為,兩者之間并無關系或關系呈非線性。至于混合相關,MCWilliams and Siegel強調了包括其他計量CSR的變量的決定因素的重要性。當在等式中包含R&D投資時,CSR和CFP正相關關系不再顯著。Dam總結了68篇自20世紀70年代年以來社會責任與企業財務績效之間關系的主要國外實證研究文獻,統計結果見表1。

表1 文獻統計
由此可見,大部分實證研究表明CSR與CFP正相關(表1中證明是正相關的比例是39%),這和馬爾戈里斯(Margolis)和沃爾什(Walsh)的研究結論非常相似。
在我國,這尚屬新的研究課題,總的來說,我國對企業社會責任與績效關系的研究也是剛剛開始,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定性的分析CSR對企業可能的影響,沒有深入系統的研究。現有的理論研究方面,如劉文鵬(1998)提出了非財務性業績評價系統;中國企業聯合課題組(1999)提出的企業競爭力指標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評價主體的范圍但均缺乏系統的理論基礎和完善的評價方法,企業與外部利益相關關系的評價僅限于顧客對企業的評價,或外部市場和內部市場對企業的評價;胡孝權(2004)指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倫理基礎,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為企業創造了更廣闊的生存空間,有利于樹立企業形象,產生廣告效應,是企業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經濟、生態可持續發展統一的關鍵。然而,理論推導的結論在說服力上顯得有些不足,而用實證的方法研究二者之間關系的還比較少,如我國學者李正(2006)以上海證券交易所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通過內容分析法衡量社會責任,以Tobin'SQ衡量企業價值,結果表明:承擔社會責任越多的企業,企業價值越低;徐光華和張瑞(2007)通過對利益相關者理論演進過程的分析,提出了利益相關者模型。
(1)研究戰略框架。目前,CSR研究的主流框架是利益相關者分析框架,因此,應積極促進上市公司履行其應負擔的社會責任,從關注股東到逐步關注其他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但由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目前也處在發展過程中,這些最新成果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不成熟性,還需要后續研究的完善。此外,由于利益相關者的權重、動態性等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企業社會責任對象的權重問題、企業社會責任的動態性等問題也受到制約。下一步應加強利益相關者管理理論的研究與應用,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研究。
(2)研究方法及工具。國內目前還沒有像美國經濟優先權委員會、《財富》雜志、KLD公司、《商業道德》雜志這樣足夠權威的公司社會責任獨立評價機構。盡管國內已有《WTO經濟導刊》主辦的“金蜜蜂公司社會責任中國榜”和胡潤百富主辦的“胡潤公司社會責任50強”評比,但其權威性和公信力還有待時間檢驗。同時,要積極研究CSR和CFP的計量模式,尋找企業的財務績效與社會責任的內在邏輯關系,從計量方法和考核目標上體現追求經濟利益和承擔社會責任的一致性,引導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3)制度保障。從制度上逐步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規范化、細化信息披露的內容,統一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口徑。任何公司都不是純粹的經濟機器,而是存在于社會之中并且必須依靠社會環境才能生存。正如Porter and Kramer(2006)所指出,“任何企業的發展如果是以犧牲其所賴以生存的社會為代價的話,那么它所獲得的任何成功都將成為海市蜃樓。”因此,應盡快建立包括CSR在內的CFP評價制度,在企業上市、投融資、綜合排名、企業領導人獎懲、環境保護、職工權益保障等方面,進行全面的績效評價,引導企業轉變觀念,使企業追求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同時,也要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成為企業增值的有效機制,政府要積極引導這一機制實現的渠道暢通,從而促進經濟、社會、生態的持續協調發展,促進和諧社會的建立。
[1]Waddock S A,S B Graves.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financial performance link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4):303~319.
[2]Peinado Vara,E Corporate.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Latin America[J].The Journal of Corporate Citizenship,2006,21(1):61~69.
[3]Boyle E J,M M Higgins,S G Rhee.Stock market reaction to ethical Initiatives of defence contractors:theory and evidence[J].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1997,8(6):541~561.
[4]Brammer S,C Brooks,S Pavelin.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stock returns UK evidence from disaggregate measures[J].FinanCial Management,2006,35(3):97~116.
[5]MCWilliams A,D Siegel.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correlation or misspecific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5):603~609.
[6]上海證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中國公司治理報告(2007):利益相關者與公司社會責任[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7]殷格非,李偉陽,吳福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的階段分析[J].WTO經濟導刊,2007(2):97~101.
[8]柴 非,錢運春.全球化時代的企業社會責任與中國——“跨國公司與企業社會責任學術研討會”綜述[J].世界經濟研究,2008(9):83~86.
[9]胡明娟,丁建定.全球化、SA8000與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建立[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115~120.
[10]田 虹.從利益相關者視角看企業社會責任[J].管理現代化,2006(1):23~25.
[11]郭紅玲.基于消費者需求的企業社會責任共計與財務績效的關聯性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