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鸝
(江蘇省大豐市環境監測站,江蘇 大豐 224100)
在《醫院污水處理技術指南》和《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466-2005中均未對進水口是否采樣作出要求。為比較污染物去除率和防止處理過程人為加水稀釋排放,為此建議設立進水采樣點。如進水采樣點設立在醫院的各急診區、門診區、檢驗區、病房區、傳染病區化糞池入口,則會造成設點過多,工作量增大;同時水樣濃度也波動大,代表性差。因為不論新或老污水處理設施一般都建有調節池,調節池具有均質和均量的作用,在此處采樣,受水量和水質變化影響較小,具有長期的代表性。出水采樣點應設置在治理設施排入下水道與排入水體的排放口。
環保部門的監測主要為驗收監測、監督性監測和委托監測。《醫院污水處理技術指南》中的日常監測是指醫院自測,沒有監測能力可委托環保部門監測,一般醫院有自己的檢驗科,不需委托。執法監測包括驗收監測、監督性監測兩種情況。《指南》中的監測頻率只分項目頻率,沒有分監測性質頻率。因此建議對驗收和監督監測這兩種不同的監測性質有不同的要求。
醫院內污水的排放規律主要體現在晝夜差別上,晝間排水量大,主要是白天就診、治療病人以及住院病人和職工的生活污水;夜間排水量小,基本上僅是住院病人和職工生活污水。驗收監測:監測全項目,連續監測兩天,每天在進水口和排放口各采3次樣,間隔4h,即9:00、13:00、17:00;日常監測為每季全項目監測1d,在進水口和排放口采3次樣,也是間隔4h,即9:00、13:00、17:00。可體現醫院污水在時間分布上的排放特征,檢查廢水治理設施有無正常運轉;有無稀釋排放等違法排污的情況。
醫院污水理化監測指標主要為pH值、懸浮物、氨氮、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和余氯等。生物性污染主要包括細菌、病毒和寄生蟲,常用有代表性的指示生物作為指標,生物學指標主要指糞大腸菌群。
經過對9家醫院醫療廢水進行監測,測定結果(均值)見表1。
懸浮物超標準,說明一級處理的混凝沉淀、二級處理的斜沉池、簡易生化處理的沉淀過濾區處理效果不好,池子設計容量過小,廢水停留時間不夠。
懸浮物、氨氮、生化需氧量和化學需氧量超標準,說明一級處理的混凝沉淀、二級處理的好氧生化處理池、簡易生化處理工藝厭氧濾池處理效果不佳,有機物降解不完全,原因有如下4點。
池子設計容量過小,廢水停留時間不夠。建成試運行時間不長,池內降解有機物的微生物繁殖沒有達到設計量。為短時間內增菌,人為投加營養物質,如尿素、葡萄糖、淀粉等,增菌時間不夠,營養物質來不及降解,導致排放口懸浮物、氨氮、生化需氧量和化學需氧量比調節池高。運行期沒有正常運轉,時而有氧,時而缺氧缺導致降解有機物的微生物沒有很好增殖;混凝沉淀藥物投加量不夠。余氯超標,說明在消毒環節含氯消毒劑投加量過多,或脫氯效果不好。糞大腸菌群超標,說明消毒不好,藥劑量投加量不夠,消毒接觸時間不長。余氯超標、pH小于6,說明化學法制備二氧化氯消毒時,鹽酸投加過多,超過與氯酸鈉、亞氯酸鈉、次氯酸鈉反應的當量。各項監測指標均合格,說明治理設施達到設計要求,設備正常運轉,藥劑合理投加。

表1 9家醫院測定結果
在廢水設施達到足夠容量、藥品添加適量、保證設備正常開機運轉的情況下,醫療廢水處理設施是能通過驗收監測的,廢水處理設施處理的廢水可以做到長期穩定達標排放。
[1]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GB18466-2005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S].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
[2]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醫院污水處理技術指南[EB/OL].[2009-10- 22].http://www.mep.gov.cn/gkml/zj/wj/200910/t20091022_172241.htm.
[3]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生物接觸氧化處理廢水技術[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1.
[4]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氧化塘污水處理技術[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2.